身边的文化500字
身边的文化500字篇1
老爷庙
——李昊
农历四月十八是洮南市的庙会,地点就是在有着上百年历史的老爷庙。老爷庙也叫德安禅寺,座落在洮南市的西南方,相传建于清末民初,是洮南很有明的历史建筑。
今年的庙会特别热闹,很多人都来参加庙会了,老爷庙里到处人来人往,十分热闹。老爷庙从外面看,青瓦飞檐,有两条巨龙盘在殿顶,雕刻得活灵活现,张牙舞爪,仿佛从天上降临一般,十分壮观。殿内每根房梁都非常柱状,大气,绘制着彩画,非常精美。走进庙门,你就会感受着一种历史的厚重,透着一股很浓的文化气息。扑入眼帘的是庙里最壮观的建筑——大雄宝殿,虽然翻修过,但还可以看出大殿保持着历史原貌,殿中央立着一座铜佛,两米多高,四周香烟缭绕,很有气势。
正殿后面,还有一些殿宇,供奉着观音佛祖,伽蓝佛祖等。经过人们的保护,都很雄伟壮丽的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领略到独有的文化魅力。
此时,我踩在庙内的砖道上,认真地感受着周围的气息。在弥漫的烟雾陪伴下,我的思绪甚至回到了一百年前,我甚至看见了当时劳动人民正在热火朝天建造庙宇的情景……
教师评语:抒发出对历史以及庙宇的感叹之情。描绘了殿外殿内的有关内容,虽然很简洁,但赋有总结性,细腻的情感。
身边的文化500字篇2
我为"李"姓而骄傲
——李佳玮
说到姓氏,一定会想到《百家姓》,也一定会想到张王李赵,周吴韩刘,因为这都是常见的姓。可今天我要说的却是其中最常见,也是最普遍的姓——李姓。
李,是有一段不寻常的历史的。李字,起源于理。理在殷商时期是一名小官,开始家族还很兴旺,可后来不知什么原因,理氏被木子李取代了,演变成现在的李字,或者这里面也有老子李耳的功劳吧!
关于李氏,这很值得一说。木子李就是一段暗示。虽然李氏祖上也有做过小官的,甚至有的当上了皇帝,但也有家境不好的,家境不好当然要奋斗,不奋斗我们的祖先也不肯放过我们。所以我们哪怕在"木头"底下砍柴,也要为我们的子孙后代造福。虽然这些我也是听爷爷说的,也有一些不真实的历史,但在我心中,李永远都是一种不可侵犯的力量,是一种关于子孙后代幸福的支撑。
我为"李"氏而骄傲。
教师评语:李姓占汉族人口7.94﹪,北方诸多省占的比例较高。都说古怪像的人比较聪明,古怪姓也很特别。对于李姓的确情有独钟,老实本分或许是它的代名词。这个普遍的姓氏,繁荣的后裔,生生不息。
身边的文化500字篇3
欠条盒里的宝贝
——王一冰
头一天,老师让大家"寻找身边的文化"!于是,一下课我开始寻找……
左找、右找,"怎么找不到一点文化呢?"这时,有人来我家买货,因为要找钱,所以,爸爸把抽屉打开了!我往抽屉里面看,突然!我看见了一个很漂亮的小本。里面写着:《欠款本》,我又往下翻,第二页是欠条,第三页也是欠条,第四页还是欠条,第五页仍然是欠条,但我打开第六页的时候,就和前几页不一样了!——那里面可全都是宝贝呀!有一九一四年的一元钱,还有一九五三年的二分钱和一九九零年的五分钱,最好的那一张是现在已不能用的粮票!当然,我喜欢的还是那张大团结!我终于找到自家的宝贝了!太高兴了!本来我还以为自家没有宝贝呢!
今天,我把二分和五分钱拿到作文班参加评比,虽然没有评上!但这次体验,却让我找到了自家宝贝,我很开心!
教师评语:很有意思,在欠条里寻找,真有毅力呀!家有宝贝,真的只要去找,不懈怠的找,就会有所发现。
身边的文化500字篇4
爷爷的勋章
——刘博洋
我家有一个勋章,是20多年前,爷爷当兵时候留下来的。
爷爷为什么要留下这个勋章呢?这说起来话可长了。爷爷当兵的时候天天和自己的战友一起训练,一起吃饭。三年的时光一眨眼的功夫就过去了。爷爷和战友就要告别了。他们让对方不要忘了自己,所以就把勋章互相交换了。
听了爷爷的话,我的眼泪不禁掉下来。不知道自己怎么了,时时刻刻想着勋章的事,想像着爷爷佩戴着勋章时精神抖擞的样子。
梦里,我梦见爷爷戴着他的勋章在战场上与敌人肉搏,他们战斗得实在是太激烈了……后来不知怎么了,我发现参加战斗的人是我不是爷爷,可我却不像爷爷那么勇敢,不但不勇敢,还很粗心,我甚至一不小心把勋章摔坏了,于是,爷爷就说了我。
今天,我把爷爷的勋章拿到作文班上展示了,大家都羡慕地看着我,老师还说这枚勋章代表了我家的历史文化!哈,爷爷的勋章真的让我太自豪了!
教师评语:通过寻找身边的文化,了解爷爷勋章的故事,多好呀!这就是一种体验,一种对历史,对友情,对生活的感叹。
身边的文化500字篇5
秧歌里的文化
——武多多
说起文化,我们这儿可是响当当的"古城。"文化嘛,无疑就是我们东北的大秧歌了。
那天,我和妈妈去银行,看见姥爷姥姥在银行门前扭着秧歌,手里拿着红的,绿的扇子。他们忘情地扭着,甚至连我们站着他们身后都没发现。这时妈妈给我讲起了秧歌的起源:
秧歌起源于东北的乡间地头,有插秧,浇水,施肥的形象动作,反映出高兴,快乐以及期待丰收的渴望,在自娱自乐中,解除身心疲惫,丰富而充实了单调的生活。后来慢慢逐渐正规化,编成了各种舞蹈,成就了广为流传的"秧歌".秧歌,顾名思意,载歌载舞。又简单易学,娱乐性极强,喜闻乐见。香港也有"英歌"和"秧歌",不但词义有变,舞蹈内容也完全不一样。
"噢,原来秧歌还有这么多它的成长故事。每个曲目都有它的文化起源和发展啊!"我又看起了秧歌,姥爷,姥姥舞着正欢呢!我发现一个更老的老人,穿着大红大绿"独立"人间,他也不排队,自成一舞,像是耍着单枪单棒,而且非常投入,尽情的展示着他的"独门绝技",让人忍俊不禁。
这时姥姥看到了我,便和姥爷一起从秧歌队里退了出来,我观察着我的姥爷姥姥,他们真的老了,再也回不到给我唱童谣《小老鼠》的时候了。真是岁月不饶人哪。一次次秧歌把姥爷姥姥跳老了,但谁能说一次次秧歌没把姥爷姥姥跳年轻了?不论岁月怎样流逝,一颗不服老的心还在,那么他们就会青春永驻。永远充满活力呀!
古老的民间文化生生不息。
教师评语:从妈妈那里懂得了秧歌的文化,秧歌的民俗民风。再熟悉不过的秧歌也并非人人都会扭呀!从中看到了岁月的变迁以及无可奈何之情,并赞扬了秧歌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