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作文
故事的作文500字篇1
“姓氏”的故事
说到“姓氏”,大家可都是耳熟能详了。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姓氏”,但大家可能不知道,在两千多年前,“姓”与“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你可能有“姓”,但不一定有“氏”。这就要说到周朝时的贵族制度。
在周朝,贵族有四种:天子、诸侯、大夫、士。“天子”就是我们常说的“皇帝”,是天下的最高统治者。但是天子不可能去管那么多土地啊!于是,天子就把一部分土地分封给身边的一些人,这就是“诸侯”。诸侯管的地方也不少啊,于是又分封给“大夫”。“士”就比较倒霉了,他们是没有土地的,只有一个贵族身份。
在那时,只有贵族才有“氏”。举一个例子,“滥竽充数”的成语故事大家都听过吧?里面滥竽充数的那个“南郭先生”,就是一个贵族,“南郭”是他的“氏”,他自己姓“姜”,是“姜太公”的子孙。“南郭”这个词,意思是南边的外城墙,在古代“城”指内城的城墙,“郭”是指外城的城墙,“南郭”是他的封地。所以,贵族的“氏”一般就是他们的封号。
后来,贵族制度取消,“氏”也就跟着慢慢消亡了。有些人就把前一辈的“氏”拆开,作为自己的姓。现在有些姓“郭”的人,还是“南郭”先生的子孙后代呢!
没想到姓氏里还有这么多学问吧?有空自己研究研究吧。
故事的作文500字篇2
关于一字千金的故事的作文500字
一字千金
“一字千金”常用来形容文章完美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或是文章用词十分精粹,价值高到一字可值千金!
这个成语,最早见于《史记·吕不韦列传》。吕不韦本来是个富有的商人,他对秦国的子楚有过救命之恩,所以子楚登基成为秦庄襄王后,封吕不韦为相国。秦庄襄王死后,其子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13岁即位,当然将吕不韦视如再生之父,大权曾交吕氏掌管。
吕不韦有权有势,养了3000各类人才做智囊。他令这些智囊人物为自己写出各种见解的文章,集合编纂成书,即是现在可见到的20万言之巨的《吕氏春秋》。此书不同于其他著作,内容丰富但显庞杂,知识广泛却不规范,道理甚多不属一家。但对后世研究古代诸多方面的学问,有一定参考价值。
不过,当时此书是吕氏为炫耀自己的居功之作,大作成书之后,吕不韦当然欣喜万分,更加盛气凌人。他把这部书挂在当时国都咸阳城门上,出高价悬赏道:“若谁人可在我的书上增加一字,或是减少一字,吕氏立即赏赐千金!”当然,吕不韦官居相国,谁也不敢动他一字。
“一字千金”遂成成语流传于世。此后绝字千金难买的佳话颇多,“如僧推月下门”改“僧敲月下门”的“敲”字,千金不换;“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妙“绿”,一字千金!
故事的作文500字篇3
时光荏苒,斗转星移,曾几何时,图书馆已成了我心灵的圣殿、思想的驿站。
我在那里感受了大自然淳朴的气息,山涧的清泉丁丁咚咚,林间的绿色令人心醉,天边的晚霞轻盈缥缈,枝头的花朵芬芳四溢。我畅游于那些美妙的文章,犹如它们一样的清澈,一样的灵活,一样的沁人心脾。那平凡而又纯洁的清新,好似清泉潺潺流过我的心房,映照着一颗水晶般灿烂的心。
我每天如饥似渴地吮吸书的甘霖,汲取书的精华。读《巴黎圣母院》,我仿佛走进法国的巴黎,聆听着圣母院那虔诚的钟声;读《寄小读者》,我好像来到冰心奶奶身边,悄悄地看着她为我们写作,读《鲁滨逊漂流记》我又似乎漂流到孤岛上,和鲁滨逊一起顽强地生存下去……
书给了我力量。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扑在书上,就如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古人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就是药,多读利心病;书就是茶,需慢慢地品;书就是夏日里的一杯冰水,彻骨的寒冷过后便是无比的清凉。
我爱书,爱它那行云流水般的通畅,爱它那天高云淡的深邃。出自不同作者的每一本书,都有它独特的风格,或深沉、或轻快、或悲伤、或欢愉,它们都能给感官带来愉悦。
图书馆以它独有的魅力吸引着我,那些书熏陶着我、感悟着我,载我扬帆起航,带我搏击风浪,领我经历风雨,伴随着我的成长!
故事的作文500字篇4
说“三”字
“三”字搭配其他数字,词语颇多,这是汉语里很有趣的一个现象。仅仅以“三”起始的珠算口诀,就有好几个成了固定格式的成语。
三人合伙做生意,大家谈好,出资和利润都是“三一三剩一”。此语是三人均分,各占三分之一的意思。
饥肠辘辘之时,发现一桌美味,“不管三七二十一”,吃了再说。这又是个珠算口诀,是说不管怎样,无所顾及(去做)。
自家装修,请来几位好友,没用一天时间,“三下五除二”,很快干完了。这个口诀已非不管不顾的意思了,是指做事敏捷迅速,彻底利落。
“三六九等”指等级之多;“三三两两”又指人员之少,或是分成小撮的三个一群,两个一伙。表示次数之多的词语,还有“三番五次”、“三令五申”;表示不多不少大概年期的有“三年五载”;表示经常发生的有“三天两头”;表示犹豫不决的有“三心二意”;表示缺乏恒心的还有“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三教九流”本指儒教、道教、佛教三教,和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九流,现在常泛指各行各业、各种流派或江湖各色人物。
“三头六臂”用夸张手法比喻本领超群,“三只手”也说本领不凡,但多出的一手,指用来偷摸扒窃,多么生动!
故事的作文500字篇5
斧正
“斧正”是个谦辞,常在请他人修改文章时用。意思是,请不客气地批评指正,放手动笔更正修改,修改时不必思前想后,像用利斧劈砍,以令其成器就是了。如果见有人写了“斧政”,这不是错误疏漏,而是古代写法,因为古代的“正”和“政”是通用字。假若看到有人写作“郢(yǐng)政”,仍然没错,原因是“斧正”一词的故事发生在古代“郢都”.
据《庄子·徐无鬼》记载,楚国的郢都(即现在的湖北江陵),有一个人不小心在鼻子尖上粘了一块白土,此土粘得极牢,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怎么擦也擦不掉。他只好去求教一位石匠。那石匠是一位能工巧手,他的锛、凿、刀、斧灵巧准确,可斧下生花。石匠左看右看,仔细端详之后,对那个人说道:“你鼻子粘上白土擦洗不掉,既然找到我这个石匠,我就用石匠的方法除掉它。你站稳当,一点儿也不要动,发生了什么事都不可有丝毫动弹!”
话音刚落,石匠举起利斧飞劈下来,只听得一阵风,呼一下从那人鼻尖掠过,人人都替他捏把汗。那人摸摸鼻子,纹丝没动,大家却发现白土已荡然无存,人们惊叹石匠技艺堪称鬼斧神工!
郢都石匠的故事不胫而走,后被人们引申,把请他人不留情面地指正、修改作品,用石匠挥斧狠削白土的方法,砍掉自己文章或其他创作的瑕疵错误,就叫“斧正”了。
故事的作文500字篇6
从“母亲节”说起
母亲的伟大、亲切、温暖、慈爱,以及她对子女的无私奉献,甚至可自我牺牲的精神,无以伦比。人们热爱母亲,对母爱的自然回馈,绝对顺理成章。
倡导“母亲节”的,是美国一位叫安娜·嘉维思的孤儿。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阵亡将士无数,那些心系子女的母亲们顿陷无边痛楚之中。嘉维思为了对那些不幸的母亲们表示衷心慰问和敬意,到处奔走,倡议创立母亲节,让世人年年赞颂和慰籍所有母亲。此倡议于1914年由美国威尔逊总统签署批准,当时规定每年5月第二个星期日为“母亲节”。
母为生身之本,“母”字是个十分美好的字,它象征源流。
“母爱”是人世间最真诚的母亲对子女之爱;“母语”两字,道出孩子呀呀学语始于慈母所教所赐,成为民族语言的代称;“母音”是任何语言中的最基本的音宏、声亮之音,意即元音;“母机”指生产机器之基础机械。
人们常称本国为“母国”(即祖国);繁衍后代的主体为“母体”;聆听教诲的学校为“母校”;赞颂母亲中的杰出者为“母范”。
由于对母亲的爱戴,中国姓氏中还有“母”姓。
“母”字还常代表女性,这应是汉字对女性的特别眷顾。汉语里唯一色彩不好的带“母”字的词语,是“母老虎”,不知何人从何时开始,给凶悍泼妇起了这个歪诨号。此外.很难再找到带贬义的由母字组成的词语!
故事的作文500字篇7
人木三分
曾有同学问“入木三分”的来历。这是一个比喻分析问题十分深刻的成语,它来自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
王羲之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功力很深,博采众长,却自成一家,数代人都称誉他为“书圣”,至今有不少他的书法真迹和拓本流传世间。
他生活在东晋时代,“王羲之”是他的名,字“逸少”,曾出任过右将军官职,所以又称他为王右军。谈到书法,通常秀丽体以秀美见长,却不易避免笔力柔软;而苍劲体笔力雄浑,却常显露粗硬。王羲之的书法却脱俗得既秀丽又苍劲,传为美谈。
王羲之能有脱俗不凡、自成一体的漂亮书法,同他平时的刻苦练习是分不开的。据说,他不仅每日练字,连休息闲坐也不忘揣摩字体结构、间架和气势。无纸无笔之时,他习惯在衣服上,用手指用力模仿书写,竟然把衣服都“写”破了!
有一次,王羲之挥毫在一块木板上写下重笔浓墨的书法,请一位木工雕刻师傅将字雕出来。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他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能人木三分呢!
木板并非棉花,怎可写字时墨迹人木三分?传说本身就很夸张,不过,用来比喻书法功力好和分析问题透彻却很贴切!
故事的作文500字篇8
一张老照片的故事
望着六年前照的一张相片,我的记忆隧道又窜到了广州市人民公园。那是爸爸、妈妈第一次带我到广州玩,在广州人民公园雕像前留下的我们一家三口的合影,让我终身难忘。
我第一次从乡下随着爸爸、妈妈来到了繁华的广州,啊!真是人车的世界!高楼林立,热闹非凡。游玩,观赏了珠江两岸,逛了上下九街,到了图书馆,南方大厦……最后到了这幽雅美丽的广州人民公园。这么大、这么美的公园我还是第一次见过,绿树成荫,花团锦蔟。到处有三三两两的人游赏着,说笑着。我来到了一座名为“艰苦岁月”的雕塑前,久久地望着这“两个人”:这位穿着破衣、草鞋的年轻妈妈,一手抱着几个月大的孩子正喂着奶,一手还紧紧地握着一把长枪。她神情专注,略微低下头,仿佛与孩子说话,希望孩子快快长大。妈妈告诉我:在解放前人民过的是艰苦岁月。特别是解放军阿姨,既要照顾孩子又要打仗,随时还有牺牲的可能。就是靠他们打下的天下,我们今天才有这么幸福的生活啊!当时我听得人了神,醒悟过来,妈妈一定要和爸爸、我在这雕像前照张相。我站在爸妈中间,爸爸神情淡定,妈妈略带微笑。我却是神情严肃,两眼望着前方,仿佛要像解放军那样不怕苦,不怕累,好好学习。
望着这张照片,我懂得了妈妈的心愿:她希望我在这幸福的年代里更要珍惜时间,认真读书,努力拼搏,长大了也要报效祖国。
故事的作文500字篇9
邯郸学步
邯郸是战闽时期赵国的都城,相传这个地方的人走路的姿势特别优美,女人轻盈婀娜,男人稳健优雅……因此邯郸城周边一些城池的居民都十分羡慕城里的人们。
燕国寿陵有个年轻人听说了,心中顿生羡慕,暗下决心要去邯郸学走路。他带好路匕所需的钱物,不顾燕、赵两国路途遥远,道路坎坷,连夜出发了。一路上,他马不停蹄,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了他梦想中的邯郸。
站在邯郸街头,年轻人欣喜若犴,原来邯郸人的步法果然像传说中的那样优美。他立即开始认真地观察、琢磨人们走路的特点,一会儿跟在这个人后面学两下人家怎样抬腿,一会儿跟在那个人后面学两下人家怎样落脚。
回到客栈,年轻人仍然不忘练习。可他无论怎样练习,却始终都学不好,学不像。
在总结了经验教训之后,年轻人认为是自己以前的走路方式在时刻干扰自己,要想练好就只有完全放弃原有的走法才行。
可没想到这样一来,事情却变得更糟了。年轻人走路时总要考虑很多应该注意的地方,走一步既要注意手脚的移动,又要注意身子的摆动方向,甚至还要计算每走一步的距离和相应的摆动幅度……
结果他每走…步都会弄得大汗淋漓,到最后,不但没有学成优美的邯郸步法,还把自己原来走路的方式也忘得一千二净。无奈之下,他只好爬着回到了寿陵老家。
“邯郸学步”的故事,出自《庄子,秋水》和《汉书·叙传上》。
故事的作文500字篇10
楼道的故事
妈妈和邻居又吵架了邻居把自行车放在楼道口,妈妈扫楼梯,故意大声说:“脏死了,也没人扫,还把车子放在这儿挡道……”话还没说完,邻居家门开了,露出一张胖胖的脸:“我家车放在那,关你屁事?”“你……”妈妈气得说不出话来,返身进屋,两人几乎同时用力关上了自家的门进屋后,妈妈愤怒地对我说:“儿子,以后我们不扫楼梯了,光让他家享清闲!”我也很生气:“对,气气他们”
第二天,有位朋友来我家,一进楼梯门便嚷道:“哎呀呀,你们这楼道脏死了,怎么不扫扫?”我脸一红,忙岔开了话题。中午,我送同学出门,看到楼梯突然很干净,再往下看,正是邻居的小衫,他正一下一下地扫着朋友笑着说:“嘿,这小孩还挺勤快呢!”我没有吭声,只是看着小衫,那毛茸茸的脑袋一抬,怯怯地冲我一笑
妈妈回来了,她有些惊奇地说:“隔壁能扫楼梯,真是破天荒儿子,明天你扫”
下午,我去扫楼梯的时候,正忙得欢,隔壁的门“吱呀”一声开了,一个毛茸茸的小脑袋钻了出来,手里还拿着一把扫帚他看到我,先是一惊,接着,便怯怯一笑。我说:“小衫,你回去吧,今天我扫,”“我和哥哥一块儿扫。”他来到我身边,又悄悄地问:“哥哥,你妈妈和我妈妈还会吵吗?”我刚要回答,又看见隔壁那扇门开了,露出一张胖胖的脸,见我看她,便转身闪了进去。我笑着对小衫说:“不会,不会了,、你妈和我妈肯定不会再吵了。”小衫听了,又怯怯地一笑2.不过,比刚才笑得更欢了。
故事的作文500字篇11
小议“再见”
有人提出一个很有趣的问题,说在看电视的时候,某台报道一位老艺人的告别仪式,那位主持人在介绍了老艺人的生平事迹之后说:“再见了,××先生!”在场的人听了觉得十分困惑,认为对死者应说“安息吧”,或是“永别了”比较恰当,怎能对死人说“再见”呢?
大家的这个意见是正确的。有些词语是专用于活人和正常人的,例如“你好”、“再见”等;有些词语在长期发展演变中则专用于死者,如永别、安息等。除非需要极特别的修辞效果(比如为了讽刺、揶揄、幽默,或是特殊场合同死者交谈等),不可乱用。
拿“再见”来说,很明显是以“(希望)再次见面”作为朋友分别时的用语。与其类似的还有“再会”、“回见”,或是以时间地点约会的“明天见”、“下星期见”、“下月见”、“明年见”、“北京见”、“下次开会见”等。这些很自然是期盼着再次见面,而且是有可能实现的再见。
“再见”若用于死者,则是设定了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约会,或幽默地说自己他日死后在阴曹地府见面了!那位主持人并非在开老艺人的玩笑,说“再见”当然不适宜。
顺便说一下,有些中医师诊所挂着“华佗再见”的题词,此“见”是“现”意,说医师医术高超,有如华佗再次出现。若理解成“再见了,华佗”,就让人哭笑不得了!
故事的作文500字篇12
使节(词语故事
现在常说的“使节”,指的是人;其实,“使节”原来指的并不是人,而是物。词语变化演进,多数人已经不知道它本指何物了,只知道它是指办理外交事务的官员。
“使节”原来的本意,“使”当然是出使,这个意思古今无异;“节”在这里,本指“符节”,也就是信物。所以,此词是指古代出使之人奉命去外国时手拿的信物。
“符节”也有不同式样,一种是用竹、石等刻上文字,然后一分为二,每人各拿一半做信物;另一种是君王用上乘物料精工细作的,他人不易仿制的特殊信物,当然不必一分为二。出使之人所用的这类特殊信物称为“使节”,这种帝王特制信物多用铜铸造而成,装上一条长竹为柄,上面还要镶缀着牦牛的尾毛,由出使之人手持此“使节”出访他国。
历史上张骞出使西域,苏武出使匈奴,都拿着这类“使节”。戏剧中有一段《苏武牧羊》,说的是苏武奉汉朝皇帝之命,持使节出使匈奴一事。
苏武被匈奴扣留,威逼利诱都不能改变苏武忠于汉朝的气节,于是他被放逐到北海去牧羊。这个“北海”指今日俄罗斯境内的贝加尔湖,当年本来是匈奴领地。据记载,苏武“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大意是他拿着汉朝的使节牧羊,睡觉起床都不离手,使节的装饰毛都磨掉了。看,“使节”曾经是物呢!这和我们今天所说的“使节”一词大异其趣。
故事的作文500字篇13
别错把“什”当“杂”
去餐厅吃饭,常见有“什锦”美食,香港人大都读为“杂锦炒面”之类,其实是错读误写,大家见怪不怪,习以为常,就以错当对了。
查一查《辞源》、《辞海》,“什”字读“十”,甚至就作“十”解。“什一”为十分之一,“什九”为十分之九,依此类推。“什”还读“甚”,早在上一世纪初,开始有人在白话文中将“什么”代替“甚么”,并非始于推行简体字。
又一解释是由十引申出多种多样的意思,接近但并非“杂”的意思,上面的“什锦”便是。但“什锦”的词义色彩远比“杂”字优美,读音也更动听,不只是“杂锦”用错一字那么简单。
若“什锦”仅仅是“十”便说成“杂”,那“百”则更“杂”,堂堂百货公司岂不成“大杂货公司”了?名称一变,优雅动人的美感全无,谁还去逛?
汉语中有“什物”和“杂物”两个词语,虽都可指日常家居衣物和零碎用品,但后者色彩略差,前者并无厌恶之意。
北京春节时有一种应时果脯,叫“什锦杂拌”。如按香港读法,说成“杂锦杂拌”,那会使内地人无法理解。
早年账房先生记账时,因怕人涂改,常以“什”代“十”。如果有人把账目中“购货什种”读成“购货杂种”,那采购员不和他打一架才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