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答案0
阅读答案0怎么写?下面是我们九月范文网阅读频道给大家精编的30篇关于阅读答案0,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仅供参考!
阅读答案0500字篇1
一天,我与儿子相对坐着剥豌豆,当翠绿的豆快将白瓷盆的底铺满时,儿子忽地离位;新拿一个瓷碗放在自己面前,将瓷盆朝我面前推推。
看他碗里粒粒可数的豆,我问:“想比赛?”
“对。”儿子眼动手剥,利索地回答。
“可这不公平,我盆里已不少了,你才刚开始。”我说着顺手抓一把豆想放在他碗里。
“不,”他按住我的手:“就这样,我才能试出自己的速度。”
一些喜悦悄悄在我心里散开。
一时,原本很随意的家务劳动有了节奏,只见手起豆落,母子皆敛声息语。
“让儿子赢,使他以后对自己多一些自信。”如是想,手不知不觉就慢了下来,借拾豆的机会稍停一下。
“在外面竞争是靠实力。谁会让你?让他知道,失败成功皆是常事。”剥豆的速度分明快了。
小儿手不停,眼却时时在两个容器中睃。见他如此投入,我心生怜爱:学校的考试名次,够他累的了……剥豆的的动作不觉中又缓了下来。
“不要给孩子虚假的胜利。”节奏自然又紧了许多。
一大袋碗豆很快剥光。一盆一碗、一大一小不同的容器难以比较,凭常识,我知道儿子肯定输了,正想淡化结果,他却极认真地新拿来了碗,允将他的豆倒进去,正好满一碗,然后又用同样的碗来量我的豆,也是一碗,只是凸出了,像隆起的土丘。
“你赢了。”他朝我笑笑,很轻松,全没有剥豆时的认真和执着。
“是平局。我本来有底子。”我纠正他。
“我少,我就是输。”没有赌气,没有沮丧,儿子认真和我争。脸上仍是那如山泉般清澈的笑容。
细想起来,自己瞻前顾后,小心翼翼,实在是多余了。
1.文中母亲剥豆的速度时快时慢,请用自己的话分别说明母亲剥豆速度快与慢的原因。
答:①慢下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快起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儿子的性格特征表现得十分鲜明,其中最突出的两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未加点的“瞻前顾后”一词能否换成“优柔寡断”?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的主旨可以从多角度去领悟,请你把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不超过20字)。
答:本文告诉我们:
参考答案
1、①怜爱孩子,欲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②让儿子知道竞争靠实力,不给他虚假的胜利。
2、(勇于)竞争,(做事)认真。意思相近即可给分,但答“自信”不给分。
3、不能。因为用“瞻前顾后”恰好表明母亲做事考虑周密谨慎,若换用“优柔寡断”则变成母亲办事迟疑,没有决断,与文意不符。
4、应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或应从小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或人生不会一帆风顺,从小得经受锻炼/或不必人为地营造一片虚假的生存空间/或生活是真实的,生命也要经过磨难才真实。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答案0500字篇2
①人生像一首诗,有甜美的浪漫,也有严酷的现实;人生像一支歌,有高亢的欢愉,也有低旋的沉郁;人生像五彩绚丽的舞台,有众星拱月的主角,也有默默无闻的配角……面对世事浮沉想要“胜似闲庭信步”,就得有豁达的襟怀。
②豁达的人,有着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尖刻、势利、贪婪、嫉妒几乎与他无缘。他潇洒、坦荡、热情、开朗,决不会被生活中琐碎的小事所困扰,更不会文过饰非,甚至于暗箭伤人,它是一条江、一条河,滔滔滚滚,直奔向大海。
③豁达的人,有着宽容的气度。听到逆耳忠言会报以感激,听到谗言诽谤则一笑了之。在他面前,你不必为说错一句话担惊受怕,也不必为做错一件事而惴惴不安,因为他是个明智的人。他知道:人,包括他自己,是不可能没有错的。
④能战胜千百次失败后的沮丧,百折不挠,重新奋起,是豁达;不为讥讽、中伤、打击、陷害,义无反顾,走自己的路,是豁达;到山穷水尽处,仍能眺见碧海蓝天,是豁达;勇于承认别人的长处,善于发现和弥补自己的短处,是豁达;能够摆脱荣辱祸福、成败得失的狗苟蝇营,是豁达。豁达是人活着的一种境界,是生存的艺术。
⑤豁达的对立面是狭隘。狭隘的人总是斤斤计较,容不得一丝一毫的吃亏。高尔基曾经说:“有些人在‘获取了荣誉’后,就长出一个极其丑陋的‘自负的脓包’。 ”自负的人看谁都不入眼,还谈什么豁达胸襟?《太平御览》里有个“妒花女”,见花就踩,闻香说臭。因为花与容相联。花的美触痛了她的嫉妒心,于是干出蠢事。
⑥其实,很多人不是不知道豁达能带给自己快乐,但又无法制止内心的各种猜疑。以致陷入世事纷争而不能自拔,没一天安稳日子。
⑦狭隘的人如何变得豁达呢?首先要多和豁达诚恳之人交朋友,从他们身上学习为人之道。其次,要摒弃各种世俗杂念,并自觉远离那些堵塞心胸的噪音和画面。生活中许多事,听了不如不听,见了不如不见。要有聋者、盲者的智慧,去听无声之声,去看无色之色。当我们掩上双耳,即听到大自然生机盎然的勃发之声;当我们闭上双眼,即看到心中无限的世界美轮美奂。心境变宽了,并且纤尘不染!
⑧“世界上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让我们真诚、热情、谦虚、勇敢、坚定,努力成为一个真正豁达的人。当然虽然豁达宽容是一种美德,但也不应盲目宽容,失去原则,对于那些用心险恶的行为,我们也应给予反击,绝不宽容。鲁迅先生的一对联:“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做了很好的诠释。豁达的人也决不会让农夫与蛇的悲剧重演。
1、请分析第①自然段的作用?
2、试分析第⑤⑥⑦段的论证思路
3、选文第⑧自然段画线句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案】
1、把人生比作诗、歌、舞台,生动地阐述了世事有浮沉的现象;引出本文的论点:面对世事浮沉想要悠闲自信,我们得有豁达的襟怀;语言富有文学色彩,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首先狭隘的人总是斤斤计较,不肯吃亏的观点并运用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论证这一观点;然后论证狭隘的后果;最后论证变狭隘为豁达的方法。
3、不能删。这句话是补充论证豁达不是盲目宽容,不是毫无原则,体现议论文论证过程的完整性、严密性。
阅读答案0500字篇3
希腊有一位大学者,名叫苏格拉底。一天,他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麦地边。那正是成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弟子们听懂了老师的要求后,就走进了麦地。
地里到处都是大麦穗,哪一个才是最大的呢?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麦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 )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的一生仿佛也是在麦地里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个麦穗。有的人见到了那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的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定夺的意思是(①)。
①决定取舍;②决定夺取;③一定夺取。
2.为短文中的词语找意思相近的成语。
两手空空 东张西望
不失时机 如梦初醒
3.在第五自然段的()里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突然,大家听到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
4.苏格拉底的弟子们为什么会两手空空?
总认为最大的麦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5.苏格拉底的弟子们悟出了什么道理?用线画出来,并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人的一生仿佛也是在麦地里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个麦穗。有的人见到了那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的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6.苏格拉底为什么提出只许进不许退的要求?
人生路的确很长,但是这是一条只进不退的路。
7.苏格拉底让学生到麦地里摘最大麦穗的用意是什么?
做人和拾麦穗一样,机会便是其中一个个大大小小的麦穗,就像:做作业是见识试题的机会,看课外书是获得知识的机会,做家务是锻炼独立能力的机会等等。一个人需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但更需要抓住眼前出现的机遇.实实在在完成当前的任务,这样就不会错失良机,一事无成了。
8.你怎么评价苏格拉底这位老师?
是一个睿智的老者。
9.用画出文中的比喻句,用~~~画出文中表示联想的句子。
比喻句: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
表示联想: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阅读答案0500字篇4
【甲】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年且九十()(2)方磨铁杵()
(3)始一反焉()(4)媪自言姓武()
17.【甲】文中下列几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且焉置土石无陇断焉
B.以君之力河曲智叟亡以应
C.惧其不已其如土石何
D.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18.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译文】
(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译文】
19.由【乙】文演变的.民间俗语为(1分)
20.这两个故事,给你怎样相同的启示?(2分)
21.李白勤学苦读,终成诗仙。请再举两个我国古代名人的勤学事例。(2分)
【人物】【事例】
【人物】【事例】
22.【甲】文中愚公移山的原因是,移山的目的是(用原文回答,2分)
23.【甲】文写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对塑造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2分)
[参考答案]
16.(2分)(1)将近(2)正在(3)同返,往返(4)说(各0.5分)
17.(2分)D
18.(2分)(1)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1分)
(2)李白被她的想法所感动,回去后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学业。(1分)
(注意译准固彻感卒,其余译对大意即可给分)
19.(1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20.(2分)【示例】做任何事情要有恒心、有毅力,这样才能成功。(符合题意,语言简明通顺,言之成理,即可视情况给分)
21.(2分)【示例】匡衡凿壁偷光/孙康映雪照读/车胤囊萤读书等。(要求写出真实姓名,事例言简意赅。各1分)
22.(2分)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各1分)
23.(2分)从侧面烘托了愚公具有不怕困难的决心、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造福子孙的宏愿。
阅读答案0500字篇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待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字的意义。
(1)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翻译下面句子。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3、“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这一句中“走”和“稍”各什么意思?这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操?
(1)走:_________ 稍:____________
(2)
参考答案:
1、更加 借
2、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借书,亲手抄录下来,再按期还给人家。
3、跑 稍微(诚实守信即可)
阅读答案0500字篇6
(三)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8分)
儿子的鱼[加拿大]P、帕金斯(译文曾玉英)
我环顾四周的钓鱼者,一对父子引起我的注意。他们在自己的水域一声不响地钓鱼。父亲抓住、接着又放走了两条足以让我欢呼雀跃的大鱼。儿子14岁左右,穿着高筒橡胶防水靴站在寒冷的河水里。两次有鱼咬钩,但又都挣扎着逃跑了。突然,男孩的鱼竿猛地一沉,差点儿把他整个人拖倒,卷线轴飞快地转动,一瞬间鱼线被拉出很远。
看到鱼跃出水面时,我吃惊地合不拢嘴。“钓到了一只王鲑,个头不小。”伙伴保罗悄声对我说,“相当罕见的品种。”
男孩冷静地和鱼进行着拉锯战,但是强大的水流加上大鱼有力的挣扎,孩子渐渐被拉到布满漩涡的下游深水区的边缘。我知道一旦鲑鱼到达深水区就可以轻而易举地逃脱了。孩子的父亲虽然早把自己的钓竿插到一旁,但一言不发,只是站在原地关注着儿子的一举一动。
一次、两次、三次,男孩试着收线,但每次鱼线都在最后关头,猛地向下游窜去,鲑鱼显然在尽全力向深水区去靠拢。15分钟过去了,孩子开始支持不住了,即使站在远处,我也可以看到他发抖的双臂正使出最后的力气奋力抓紧鱼竿。冰冷的河水马上就要漫过高筒防水靴的边缘,王鲑离深水区越来越近了,鱼竿不停地左右扭动。突然孩子不见了!
一秒钟后,孩子从河里冒出头来,冻得发紫的双手仍然紧紧抓住鱼竿不放。他用力甩掉脸上的水,一声不吭又开始收线。保罗抓起渔网向那孩子走去。
“不要!”男孩的父亲对保罗说,“不要帮他,如果他需要我们的帮助,他会要求的。”
保罗点点头,站在河岸上,手里拿着渔网。
不远的河对岸是一片茂密的灌木丛,树丛的一半没在水中。这时候鲑鱼突然改变方向,径直窜入那片灌木丛里。
我们都预备着听到鱼线崩断时刺耳的响声。然而,说时迟那时快,男孩往前一扑,紧跟着鲑鱼钻进了稠密的灌木丛。
我们三个大人都呆住了,男孩的父亲高声叫着儿子的名字,但他的声音被淹没在河水的怒吼声中。保罗涉水到达对岸,示意我们鲑鱼被逮住了。他把枯树枝拨向一边,男孩紧抱着来之不易的鲑鱼从树丛里倒着退出来,努力保持着平衡。
他瘦小的身体由于寒冷和兴奋而战栗不已,双臂和前胸之间紧紧地夹着一只大约14公斤重的王鲑。他走几步停一下,掌握平衡后再往回走几步。就这样走走停停,孩子终于缓慢但安全地回到岸边。
孩子的父亲递给儿子一截绳子,等他把鱼绑结实后,弯腰把儿子抱上岸。孩子躺在泥地上大口喘着粗气,但目光一刻也没有离开自己的战利品。保罗随身带着便携秤,出于好奇,他问孩子的父亲是否可以让他称称鲑鱼到底有多重。孩子的父亲毫不犹豫地说:“请问我儿子吧,这是他的鱼!”
12、下面关于“儿子的鱼”的相关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儿子的鱼”表明了“儿子”特别的劳动付出。
B、“儿子的鱼”体现了“儿子”的韧性以及毅力。
C、“儿子的鱼”标志着“儿子”正坚持独立成长。
D、“儿子的鱼”意味着“父亲”并没有参与其中。
13、下面对文章关联人物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作为小说的人物与叙述人称,让小说更具有真实性。
B、伙伴“保罗”这一人物形象于串联情节中升华了小说主题。
C、“儿子”身上的冷静与自信折射出“父亲”平素对他的影响。
D、“父亲”为数不多的言语表明了他对儿子的独特的教育方式。
14、请按小说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简要概括文章内容。(6分)
15、请用一组合适的关键词,揭示小说中“父亲”丰富的内心世界。(6分)
答案:
12、D
13、B
14、示例:儿子钓鱼,大鲑鱼咬钩。儿子坚韧、独立地与大鱼周旋。儿子惊险中逮住大鮭鱼。父亲一句“儿子的鱼”赞赏儿子。
15、假装冷静,紧张关注,了解儿子,信任儿子,深爱儿子,欣赏儿子,为之骄傲。
阅读答案0500字篇7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①对上面两首诗词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幽草:幽深地方的草丛。
B.野渡:野外的渡口。
C.沙场:平旷的沙丘。
D.天下事:指收复中原统一天下的大业。
②《破阵子》中“五十弦翻塞外声”一句的意思是:
③判断下面对这两首诗词分析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A.《滁州西涧》是一首一著名的山水诗,写的是安徽滁州西涧的景色。( )
B.《滁州西涧》在看似平常、平静的写景中,不动声色地蕴藉自己的心迹,这是本诗的高妙之处。( )
C.《破阵子》首句“醉里挑灯看剑”形象地显示出作者杀敌的壮志。( )
D.《破阵子》中“可怜白发生”一句既写出了作者对自己的爱恋,也表达出壮志难酬的沉痛。( )
【答案】①C(3分)②琴瑟中弹奏着塞外的曲调。(2分)③A.√ B.√ C.√ D× (4分 一项1分)
阅读答案0500字篇8
亭,是我国古典园林中最常见的一种景点建筑,仅颐和园里就有各式亭子40多个。这些亭子,有的建在湖畔,有的隐于林间,有的浮于水上,有的立于山巅,有的夹于廊中,有的位于桥头它们不仅把美丽的湖光山色点缀得更加娇艳动人,又为游人提供了一处处停留休息领略周围景色的场所。
位于昆明湖东堤旁的朗如亭,不仅是全园中也是我国现存亭子中最大的一个,面积有130多平方米,远远望去,犹如一个巨大的圆形宫殿,朗如亭通过十七孔桥与南湖岛遥相呼应,显得格外壮观。
而在佛香阁旁有一个小巧玲珑、十分逗人喜爱的小小亭子,它的高和宽都仅有1米多,只能供人观赏。
在小小亭的西边则有一个极为珍贵的铜亭,它全部用青铜铸成,造型之精美,工艺之复杂为世上罕见。
在铜亭东边有一个甚为奇特的敷华亭,它的外形并不奇特,而是在亭内有一山洞直通山下,并有一个小木亭位于其中。亭中有亭,真是奇妙无比。
敷华亭东边有一个很是别致的蝴亭。它造型与众不同,别具一格由两个相连的六角单檐亭组成。那黄色琉璃瓦在阳光下熠熠发光,甚为美观。从昆明湖东岸通过一座小桥有一小岛,岛的中心坐落着全园最佳的知春亭。它造型美,四面环水,周围满是绿叶红花。站在亭上向远处望去,四周景色尽收眼底,令人陶醉。
颐和园的亭子千姿百态,它们和着山水树木,和着周围的建筑及变幻莫测的天空,又与碧波荡漾的昆明湖、葱茏苍翠的万寿山及许许多多的殿堂楼阁融为一体,组成了一幅生动清新、美丽动人的画面。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
说明对象的特征是:
2、本文介绍的亭子有哪些?请依次写出它们的名称和特点。
3、本文第二段所使用的说明方法依次是:
4、本文第一段中红色的词能不能去掉?为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
明确:
1、颐和园的亭 千姿百态
2、朗如亭(最大、壮观);小小亭子(小巧玲珑,十分逗人喜爱);铜亭(青铜铸成,造型精美、工艺复杂);敷华亭(亭中有亭,奇妙);蝴亭(别致);知春亭(造型美、最佳)。
3、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
4、答:不能去掉。仅紧密呼应上句中的最常见一语,突出说明只是在颐和园中就有40多个亭子,确实是最常见的景点建筑,表达上语气连贯,前后衔接紧密,所以不能去掉。
阅读答案0500字篇9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⑴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⑵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⑶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⑷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7.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B.当余之从师也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
C.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
D.足肤皲裂而不知 佣者笑而应曰 (《陈涉世家》)
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⑴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3分)
翻译:
⑵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3分)
翻译:
9.下列各项内容全都体现作者学习生活艰苦的一组是( )(3分)
①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②足肤皲裂而不知 ③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 ④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⑤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⑥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A.①②③⑤ B.②④⑤⑥
C.①②④⑥ D.①③④⑥
【答案】
6.走—跑 卒—最终、终于 俟—等待 援—提出(1词1分,共4分)
7.B(B项均为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分别译为“向”、“在”;C项分别译为“因”、“用来”;D项分别为转折关系连词、表修饰关系)(3分)
8.(共6分)⑴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3分。“德隆望尊”1分,“辞色”1分,句子意思基本正确1分) ⑵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红缨装饰成的缀着珠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3分。“被”1分,“腰”1分,句子意思基本正确1分)
9.C(3分)
(20xx年四川泸州中考语文试题)
阅读答案0500字篇1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17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同舍 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节选自宋濂 《送东阳马生序》)
【乙】溥①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②,钞己朗读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己。右手握管处,指 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 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选自《明史张溥传》)
【注释】①溥:张溥,明末文学家。②钞:后来写作“抄”。
7.下列选项中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钞己/朗读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己
B.钞己朗读/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己
C.钞己朗读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己
D.钞己朗读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己
8.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4 分)
(1)同舍生皆被绮绣( ) (2)烨然若神人 ( )
(3)后名读书之斋( ) (4)四方征索者( )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6 分)
(1)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 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10. 比较【甲】【乙】两文,结合文章具体说说文中主人公在学习上的共同点。(4分)
答案:
7.C
8.(1)同“披”(同“披”,穿) (2)光彩鲜明的样子 (3)命名 (4)征求
9.(1)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2)一会儿就完成了,因此张溥(他)在当时很有名气。
10.(1)学习勤奋(1分),他们都是亲自手抄笔录(1分)。
(2)不畏艰辛,克服困难(1分),即使手足皲裂,仍不辍学习(1分)。
【译文】张溥从小就热爱学习,凡是读过的书一定要亲手抄写,抄写后朗诵一遍之后就把它烧掉,又重新抄写,像这样反复六七次才停止。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浸泡数次。后来他把他的书房命名为“七录”。张溥写诗文的思路灵敏快捷,各方来征求诗文的人,张溥连草稿也不起,当着客人的面挥笔就写,一会儿就完成了,因此张溥在当时很有名气。
阅读答案0500字篇11
①父亲是一个修车的,虽年届四十,却略显苍老了,那饱经风霜的脸上,被风风雨雨刻上了深深的皱纹。
②打我记事起,父亲便开始忙碌在修车铺里,从早一直到晚,靠着他那仅有的手艺,维持着这个家。虽然整天忙碌,但在人们的眼中,修车(毕竟 究竟)是一个“低等”的活儿,因此父亲常受到人们的(轻视 鄙视)。然而父亲不是一个(软弱 柔弱)的人,他不自悲,而是把他仅有的希望和那希望受到安慰的心交付给了我。希望我能胜过他自己,更胜过那些嘲笑他的人们。晚上,父亲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我一见到他,就兴奋地扑到他怀里,接着,父亲便给我讲一些伟人的故事,虽然他只知道一点儿,但这已尽他的所能了,每当这时,我总是似懂非懂听着,用我那天真的眼,盯着父亲的那张脸。
③不久,我便上学了,这是父亲对我寄托希望最深的时候。父亲为了能让我安心念书,除了白天在修车铺忙以外,回到家还要做家务,累得他常晕倒在地,有时我真想帮他,但父亲总是笑着对我说:“没事的,你只管自己念书。”
④一次,父亲带我上街,我好兴奋。到了一家卖鞋的商店时,父亲停住了,他看看我脚下的鞋,说:“这双鞋太破了,很寒伦,还是买双好点的吧,上学哪能没有鞋。”我说:“爸,不要,我脚下的还能穿,几双跑鞋够穿两年了。”但父亲还执意要为我买。接着,为我在柜台下选了双皮鞋,()是鞋柜里最便宜的,()我的泪水已在眼中打转了。“拿着,”父亲把鞋放在我手里,又从找下的钱中拿出一部分给我,折了几折放在我口袋中,说:“上学时,买东西吃,别空着肚子念书!”
⑤一路上,父亲送我上车,我只是一路沉默,父亲则好像很轻松。半路时,父亲有急事要走了,临走前,他用他那双粗糙的手,抚摸了一下我的头,轻声说道:“去吧,上学别迟到了,爸晚上来接你。”我“吃力”地点了点头,看着父亲远去的身影,我情不自禁地哭了。
⑥我呆呆地立着,此时此刻的脑子中又浮现出了父亲那张黝黑的脸,那不平凡的脸,我此刻拿着的仿佛不仅是一双鞋,更是父亲的真心和那浓重的一片希望……生活的艰辛消磨了父亲的英俊,但永远消除不掉他的深切期望!
⑦——父亲,放心吧!儿子我会圆了您的心愿……
1.文中加粗字的正确读音依次是( )
A.bèi xìng chan zào jìn yōu?
B.bèi xīng ?chen cāo jǐn yōu?
C.bēi xīng chán zào jīn yǒu?
D.bèi xīng chen cāo jīn yǒu?
2.用“√”选择括号里正确的词语。
3.给加粗的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1)饱经风霜
A.吃足了
B.满足
C.足足地、充分
(2)圆了心愿
A.圆形
B.像球的形状
C.使圆满、使周全
(3)情不自禁
A.禁受;耐
B.忍住
4.在第四自然段的括号中填上关联词语。
5.本文主要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毕竟 鄙视 柔弱
3.(1)C (2)C (3)B
4.虽然……但是……
5.父亲为了我能读书成才,自己省吃俭用,辛勤劳动。(意思对即可)
阅读答案0500字篇12
生序(节选)(9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①录毕,走送之( ) 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 )
③媵人持汤沃灌( ) ④腰白玉之环( )
【小题2】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一项是( )(1分)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以为号焉B.当余之从师也鸣之而不能通其意C.足肤皲裂而不知置酒而招之D.烨然若神人环堵萧然(
小题3】翻译下面句子。(2分)
原文: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小题4】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2分)
答案
【小题1】①跑 ②等到 ③热水 ④腰佩
【小题2】D
【小题3】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小题4】①刻苦学习②博览群书③虚心求教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文言词语解释一般立意于考查重点实词词义、一词多义现象、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五种文言知识,近几年也出现了虚词词义的考查。重点实词词义和古今异义现象、词类活用现象是本次考查的重点。中考文言文往往从课内出题,所以,题目前面的选文,实际上是良好的提示,学生不仅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对词语的语境义进行筛选,而且,只要在日常学习中加强记忆,就可直接解答此题。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虚词的一词多义现象。 A项中“以”因此/做为;B项中“之”助词,无意义/代词,千里马;C项“而”转折连词,却/承接,因此选D。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文言文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再有考生要特别留意。平时多读一些文言文短文,可以积累语感。本题因为来自课内文言文阅读,这些句子在课内都理解了,难度很小。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4】
试题分析:这个题在日常学习和复习中,已经经过了大量的训练,考生应该不费什么时间就可以将本题解答完毕,因此日常学习和复习时对新课标规定的必考篇目还是要认真复习,多做练习,以利于掌握扎实。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答案0500字篇13
父亲的期望
①父亲是个修车的,虽年届四十,却略显苍老了,那饱经风霜的脸上,被风风雨雨刻上了深深的皱纹。
②打我记事起,父亲便开始忙碌在修车铺里,从早一直到晚,靠着他那仅有的手艺,维持着这个家。虽然整天忙碌,但在人们的眼中,修车毕竟是一个“低等的”活儿,因此父亲常受到人的鄙视。然而父亲不是一个软弱的人,他不自卑,而是把他仅有的希望和那希望受到安慰的心交付给了我。他期望我能胜过他自己,更胜过那些嘲笑他的人们。晚上,父亲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我一见到他,便兴奋地扑到他的怀里,接着,父亲便给我讲一些伟人的故事,虽然他只知道一点,但这已尽他的所能了。每当这时,我总是非懂又似懂地听着,用我那天真的眼,盯着父亲的那张脸。
③不久,我上学了,这是父亲对我寄托希望最深的时候。父亲为了能让我安心念书,除了白天在修车铺忙以外,回到家还要做家务,累得他常晕倒在地。有时我真想帮他,但父亲总是笑着对我说:“没事的`,你只管自己念书。”
④一次,父亲带我上街,我好兴奋。到了一家卖鞋的商店时,父亲停住了,他看看我脚下的鞋,说:“这双鞋太破了,很寒碜,还是买双好点的吧,上学哪能没有鞋!”我说:“爸,不要,我脚下的还能穿,几双跑鞋够穿两年了。”但父亲还执意要为我买。接着,为我在柜台下选了双皮鞋,虽然是柜台里最便宜的,可我的泪水已在眼中打转了。“拿着,”父亲把鞋放在了我手里,又从找回的钱中拿出一部分给我,折了几折放在我口袋中,说:“上学时,买东西吃,别空着肚念书!”
⑤一路上,父亲送我上车,我只是一路沉默,父亲则好像很轻松。半路时,父亲有急事要走了,临走前,他用他那双粗糙的手,抚摸了一下我的头,轻声说道:“去吧,上学别迟到,爸晚上来接你。”我吃力地点了点头,看着父亲远去的身影,我情不自禁地又哭了。
⑥我呆呆地立着,此时此刻的脑子中又浮现出了父亲那张黝黑的脸,那不平凡的脸,我此刻拿着的仿佛不仅是一双鞋,更是父亲的真心和那浓重的一片希望……生活的艰辛消磨了父亲的英俊,但永远消除不掉他对我的深切期望!
⑦父亲,儿子我会圆了您的心愿——
1.文中有一句话,直接写出了父亲对“我”的期望是什么。请在文中用横线标出这句话。
2.“父亲”“虽年届四十,却略显苍老了”,原因是什么?(不得超过15个字)
3. 第4段中写父亲为“我”做了两件事,请依次简要概括这两件事。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⑤段画线句子,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5. 文章最后,破折号后面略去了一些文字。请你替“我”补写出来。
答案:
1.他期望我能胜过他自己,更胜过那些嘲笑他的人们。
2.①整天忙碌;②常受人鄙视。或:①生活艰辛,身体劳累;②精神疲惫。
3.(1)父亲给“我”买了鞋。(2)父亲给了“我”钱。(意思对即可)
4. ①为父亲的艰辛难过;②被父亲对自己的关心深深地感动。
5.(不辜负您的期望,)
①一定胜过您,
②更胜过那些嘲笑您的人们。
阅读答案0500字篇1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5题。
童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用“/”给文中画线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私拟作群鹤舞空
2.解释文中加粗词语。
(1)项为之强( )
(2)为之怡然称快( )
(3)以虫蚁为兽( )
3.用自己的话说说“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找出这篇短文的中心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为什么会对捉到的癞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私拟作/群鹤舞空
2.(1)同“僵”,僵硬
(2)安适、愉快的样子
(3)当作
3.突然有个庞然大物,拔山倒树似的冲过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意对即可)
4.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5.因为这只癞蛤蟆吞掉了我观兴正浓的二虫。
阅读答案0500字篇15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宋濂尝与客饮,帝①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zhuàn)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②欺。”间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选自《明史.宋濂传》)
注释:①帝:指明太祖朱元璋。②朕:皇帝自称。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标两处)
录 毕 走 送 了 不 敢 销 逾 约
2.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1)余幼时即嗜学 嗜:___________
(2)弗之怠弗:___________
(3)宋濂尝与客饮 尝:___________
(4)间问群臣臧否 臧: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诚然,卿不朕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段在读书方面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乙】文段在做人方面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
参考答案: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
(1)爱好
(2)不
(3)曾经
(4)善,好
3.
(1)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看到许多(各种各样的)书。
(2)真是(确实是)这样,你没有欺骗我。
4.“略”。(读书方面围绕“勤奋刻苦”“博览群书”,做人方面围绕“正直”“坦诚待人”“与品德优秀的人交友”“背后不说人坏话”等要点回答即可。)
阅读答案0500字篇16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本文的作者_________,_________初文学家。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走送之( ) 硕师( )
援疑质理( ) 卒获有所闻( )
3.选文第一自然段着重叙述了自己的求学经历,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自己创造条件读书的?
4.据你看,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5.作者“缊袍敝衣”处在“被锦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中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
6.读此段文字,对你有何启示,请写在下面。
【参考答案】
1.宋濂 明
2.走:跑 硕:大 援:引 率:终于
3.①借书不失信于人;②抄书不畏艰苦;③远行百里向先达请教。
4.勤奋好学、谦虚诚恳。
5.作者以学得知识为最大乐事,这种高洁志趣,让人敬佩,值得效仿。
6.略(围绕只要勤奋好学,就能学有所成来谈即可)
阅读答案0500字篇17
颐和园里千姿百态的亭
亭,是我国古典园林中最常见的一种景点建筑,仅颐和园里就有各式亭子40多个。这些亭子,有的建在湖畔,有的隐于林间,有的浮于水上,有的立于山巅,有的夹于廊中,有的位于桥头……它们不仅把美丽的湖光山色点缀得更加娇艳动人,又为游人提供了一处处停留休息领略周围景色的场所。
位于昆明湖东堤旁的朗如亭,不仅是全园中也是我国现存亭子中最大的.一个,面积有130多平方米,远远望去,犹如一个巨大的圆形宫殿,朗如亭通过十七孔桥与南湖岛遥相呼应,显得格外壮观。
而在佛香阁旁有一个小巧玲珑、十分逗人喜爱的小小亭子,它的高和宽都仅有一米多,只能供人观赏。
在小小亭的西边则有一个极为珍贵的铜亭,它全部用青铜铸成,造型之精美,工艺之复杂为世上罕见。
在铜亭东边有一个甚为奇特的敷华亭,它的外形并不奇特,而是在亭内有一山洞直通山下,并有一个小木亭位于其中。亭中有亭,真是奇妙无比。
敷华亭东边有一个很是别致的蝴亭。它造型与众不同,别具一格——由两个相连的六角单檐亭组成。那黄色琉璃瓦在阳光下熠熠发光,甚为美观。从昆明湖东岸通过一座小桥有一小岛,岛的中心坐落着全国最佳的知春亭。它造型美,四面环水,周围满是绿叶红花。站在亭上向远处望去,四周景色尽收眼底,令人陶醉。
颐和园的亭子千姿百态,它们和着山水树木,和着周围的建筑及变幻莫测的天空,又与碧波荡漾的昆明湖、葱茏苍翠的万寿山及许许多多的殿堂楼阁融为一体,组成了一幅生动清新、美丽动人的画面。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说明对象的特征是。(2分)
2、本文介绍的亭子有哪些?请依次写出它们的名称。(2分)
3、本文第二段所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请举例说明其中一种说明方法的作用。(3分)
答案:
1、颐和园里的亭千姿百态
2、朗如亭、小小亭子、铜亭、敷华亭、蝴亭、知春亭
3、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如把“朗如亭”比作“巨大的圆形宫殿”,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朗如亭”壮观的特点。
阅读答案0500字篇18
①曷尝观于富人之稼乎?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余。其田美而多,则可以更休,而地方得完。其食足而有余,则种之常不后时,而敛之常及其熟。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实,久藏而不腐。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亩之田,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锄耰铚艾①,相继于其上者如鱼鳞,而地力竭矣。种之常不及时,而敛之常不待其熟,此岂能复有美稼哉?
②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其平居所以自养而不敢轻用以待其成者,闵闵焉如婴儿之望长也。弱者养之以至于刚,虚者养之以至于充。三十而后仕,五十而后爵,信于久屈之中,而用于至足之后;流于既溢之余,而发于持满之末,此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
③吾少也有志于学,不幸而早得②,与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谓不早也。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且妄推之矣。呜呼!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
④子归,过京师而问焉,有曰辙子由者,吾弟也,其亦以是语之。
【注】①锄耰铚艾:四种农具。②得:此指中进士。
22.第①段中与“寸寸而取之”相反的农作方法是□□。(2分)
23.第②段作者写“闵闵焉如婴儿之望长也”这一句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2分)
24.对“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您离开这里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啊!
B.您离开这里后想必会致力于学习吧!
C.您要摆脱这种状况而致力于学习啊!
D.您想必会摆脱这种状况好好学习吧!
25.本文与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在写作手法上有明显的相似之处,对此加以分析。(3分)
26.古人一般认为早中功名是一件幸运的事,作者却认为是“不幸”的,为什么?(3分)
参考答案:
22、(2分)更休
23、(2分)写出古人专注于培养自己学识才能时的状态
24、(2分)C
25、(3分)两文都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种树郭橐驼传》以种树的道理来类比治理百姓的道理,本文用耕种的道理来类比治学、培养才能的道理。(写作手法还有对比等。写作手法、对《种树郭橐驼传》的`分析、对本文的分析各1分。)
26、(3分)作者认为人才须经长期修养,成熟之后,才可以到社会上施展才能;修养不足,却早得功名,不利于自己进一步的发展,难成大材,难为大用,所以作者认为是“不幸”的。(第1要点1分,第2要点2分。)
阅读答案0500字篇19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8-10题。(共9分)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
承宫①,琅邪②姑幕人。少孤,年八岁,为人牧猪。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宫过其庐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猪主怪其不还,行求索。见而欲笞之。门下生③共禁,乃止,因留宫门下。樵薪④执苦⑤,数十年间,遂通其经。
(据《后汉书》改写)
注释
①承宫:东汉人。②琅邪:古郡名,在今山东境内。③门下生:指学舍里的学生。④樵薪:砍柴。⑤执苦:干苦活。
8.解释加点字的意思。(2分)
(1)走送之( ) (2)卒获有所闻( )
(3)因忘其猪而听经( ) (4)见而欲笞之( )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猪主怪其不还,行求索。
10.甲乙两文都说明了什么道理? 结合实际谈谈(3分)
答案:
(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8-10题。(共9分)
9.(1)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2分)
(2)猪的主人对他不回来感到奇怪,去寻找他。(注意“怪”的意动用法)(2分)
10.围绕“勤奋能使人有所作为”来谈感受。(联系实际1分,感受2分)
译文
承宫,琅琊姑幕人。年少时丧父,在他八岁的时候,帮别人放猪。乡里的徐子盛精通《春秋》这本书,传授的学生有上百人。承宫从他房前经过,看见那些学生在朗诵,感到很喜欢,便忘记了他的猪,听徐子盛讲经书。猪的主人对他还未回来感到十分奇怪,便前往去向承宫索要(他的猪)。看见他在听讲经书,就想用竹鞭打他。学社内的学生一起阻止,猪的主人才没有打他。承宫于是就留在徐子盛门下学习。承宫在那干苦活,上山砍柴,吃苦受累,很多年后,最终精通了《春秋》这本经书。
阅读答案0500字篇20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小题1:、 《童趣》节选自《 》 ,作者是清代的 。(2分)
小题2:解释下列划线的词。(4分)
①见藐小之物( ) ②项为之强( )
③徐喷以烟( ) ④盖一癞虾蟆 ( )
小题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②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小题4:、 读了这个故事,你觉得作者小时候为什么经常会有“物外之趣”?(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浮生六记·闲情记趣》,沈复。(2分)
小题2:①的 ②通“僵”僵硬 ③用 ④原来是 (4分)
小题3:①(它)舌头一吐,两只虫子就都被它吞下去了。(2分)
② (我)捉住虾蟆,鞭打它几十下,驱赶它到别的院子了。(2分)
小题4:富有生活情趣,充满想象力,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3分)
阅读答案0500字篇21
雨打江南树。一夜花开无数。绿叶渐成阴,下有游人归路。
与君相逢处。不道春将暮。把酒祝东风,且莫恁、匆匆去。
(1)请简要分析“雨打江南树。一夜开无数”这两句景物描写。(3分)
【答案】(1)飘飘洒洒的细雨,飘打着静默在烟雨江南的树枝上,在春雨的滋润下,一夜之间,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的春天来到了。(1)(2)这两句写出了朦胧、湿润,富有生气的初春景色。(3)表现出了作者对春景的喜爱之情。(1点1分,共3分)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诗歌的景物形象。诗歌的前两句,写的是春雨对花、树的滋润,使它们表现了勃勃生气,表达了此人对春景的爱惜。也为下文写春暮埋下伏笔。
考 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请结合词的内容分析“把酒祝东风,且莫恁、匆匆去”这一细节描写。(4分)
【答案】(1)该细节是对此人的动作描写。(2分)(2)作者见春将暮,无可奈何,只好把希望寄托东风身上。他端着酒杯,向东风祈祷:东风呀,你继续地吹吧,不要匆匆而去。他知道,只要东风浩荡,春意便不会阑珊。(1分)(3)通过这一举动,使词人的惜春之情、留春之意、伤春之感跃然纸上。(1分)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诗词的细节描写。考生具体分析出该细节是属于动作描写,描写的目的是为了表现词人内心的情感。根据前一句可知,春天已经逐渐远去,它的逝去影响了词人与友人的赏春,由此,引发了词人的惜春之情,伤春之感。
阅读答案0500字篇22
①从小到大收过许多礼物,当时会喜上眉梢,也会把玩上数日,随后往往置于一隅,任其蒙尘。唯有那份礼物,因其特别,久久地珍藏于内心深处,常常会在某个阳光满地、温馨满怀的日子里不经意间被我想起。
②那是登上讲台的第二年,工作的热情还在渐渐升温,课堂、学生将我每天的日程表填得满满的。这种快节奏的紧张生活,让我的身体又处在了低潮状态,我发着低烧,浑身软绵绵的,无力说话,也不想吃东西。看样子是去不成学校了,只好安心地睡一觉,养养神明天再说。
③门外突然响起了嘈杂声,接着好像是父亲和什么人说话的声音,然后父亲就进来喊我起床,告诉我学生们来看我了。我睁开蒙胧的睡眼,问父亲钟点,才发觉竞昏昏沉沉地睡到黄昏。我刚想下地,学生们就拥了进来,一个、两个、三个……挤了满满一屋子。
④学生们异口同声地问着我的病情,劝慰我好好休息;我也询问着他们的功课和这一天班级里的情况。
⑤这时,我注意到班长向大家使了个眼色,孩子们纷纷开始翻再书包,然后变戏法似地找出一些花花绿绿的东西,迫不及待地递到我的手中。原来是孩子们为我精心准备的礼物:有我喜欢看的书、精致的八音盒、漂亮的发夹、还有红红的苹果、甜甜的蜜橘……刹那间我的被子上堆满了礼物,我被五彩缤纷的礼物簇拥着。我的鼻子一酸,眼泪静静地落下来。这些和我相识仅仅半年的孩子们用他们质朴的行为打动着我、感染着我、鼓励着我,我被一种强烈的幸福感包围着,我一时语塞,任泪水不断地流下来。
“小岩,你还没给老师送礼物呢!”听到问学的提醒,一个一直站在角落里的孩子慢慢靠近我的床边。
噢,是他!这足个家境窘迫的孩子,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就靠爷爷奶奶拉扯着。平日里,班级搞什么活动,他都不参加,他怕拿不出钱来,怕同学笑话他。说实在的,看到他能来我很意外。
④他怯怯地站在我的床边,脸已开始泛红,似是鼓了很大勇气,小声说道:“老师,我没钱买礼物,我送您一个祝福作礼物, 行吗?”说完,他注视着我的眼睛,那眼睛里有亮亮的光在闪动,像是蓄着一泓秋水,那样清澈透明,看着这个平时总是寂然无声,温顺得像只小绵羊的孩子,我用力地点了点头。
⑨“老师,祝您健康!”他大声地说出了自己的祝福,然后羞涩地低下头去。啊!多么别样的礼物!多么真挚的关怀!似一捧清新的溪流沁入肺腑,似一抹温馨的春阳暖人心扉,似一阵霏霏的细雨涤荡心灵。谁能说他的礼物不名一文?谁能嘲笑他用语言表达祝福的心不够坦诚?他的礼物不正是古人“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的最好诠释吗?在世俗面前,这礼物多么超然,多么独特,多么价值不菲!它带给我的惊喜是如此强烈,带给我的感动是如此撼动我的心!我拉过他的手,将他的手紧紧地握在我的手里……
④岁月流逝,步履匆匆,让人淡漠了许多往事、许多心境、许多朋友,年过半百的我,站在岁月的门槛上,淘尽了生活的尘粒,对过往的生活竟深深地起了再回首的眷念之意。看着散落在柜子里的一些礼物,突然想清点一下自己的心情了,于是“老师,祝您健康”这句祝福语又一次漫上心头。
(原文有改动)
阅读答案0500字篇23
为爱挺直原文
①到了七点左右,一切准备妥当了,于是用三轮的脚踏车,载着顺路的他和一车水果,在晨曦中一路奋进。
②母亲的背驼得很严重。到了冬天,在这个北方的小城里,北风裹着雪花,一路肆虐。每当这个时候,母亲总是用力地挺直了背。躲在母亲背后的他,恍然发现母亲的驼背直了不少。
③他还沾沾自喜地叮嘱母亲,说不定蹬脚踏车有助于纠正驼背呢。母亲笑了笑,不以为意。可是懵懂的他却天真地认为,如果母亲能直起背来,自己就不会被同学叫做“小罗锅”了。
④可是日复一日,他失望地发现,母亲蹬脚踏车时,脊背是直的,可一下车,却又成了驼背。于是,同学们的嘲笑始终伴随着他。
⑤没过了几年,他娶了个漂亮的妻子,也增添了一个可爱的小生命。母亲一直想过来看看孙女,可是他碍于面子,始终说自己忙,不断推脱。
⑥直到有一天,他骑着自行车,送四岁的女儿去幼儿园。那天的北风格外地大,刮在脸上竟有些生疼。女儿惊叫了几声,他于是下意识地挺直脊背,挡住迎风而来的寒风。风像刀子一样,在身上刮过,他却始终牵挂着后座上的女儿。
⑦那一刻,他突然想起了老家的母亲。他也终于明白,那些风雨交加的早上,母亲奋力地挺直了一直被他嫌弃的驼背,为后座的他挡住了刺骨的风雪。母亲的背,因为爱而挺直。可他不知道的是,每次把他送到学校,回到水果摊后,母亲的背总会疼上大半天。这样的戏,在他年少时光中,日复一日的上演。
14、选文第④段中说“母亲蹬脚踏车挺直的脊背,让他看到了希望”,根据你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你认为他的“希望”是什么?(2分)
希望母亲能通过蹬脚踏车让驼背逐渐挺直,使自己不再成为同学们嘲笑的对象。
15、“母亲一直想过来看看孙女”,“可是他碍于面子,始终说自己忙,不断推脱”。结合选文,请你说说他“不断推脱”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2分」
为了不让妻子、女儿以及其他人看到母亲的驼背形象。
16、选文第⑦段中说“这样的戏,在他年少时光中,日复一日的上演”。在文中“这样的戏”具体指什么? 「2分」
那些风雨交加的早上,母亲奋力地挺直了一直被他嫌弃的驼背,为后座的他挡住了刺骨的风寒;每次把他送到学校,回到水果摊后,母亲的背总会疼上大半天。
17、阅读选文后,你会为其精美的"文题所折服,联系全文,说说选文标题好在哪里? 「2分」
①高度凝练地概括了选文“母亲的背是驼的,爱却很直”这一主旨,展示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给人以心灵的震撼。②造成悬念,引领着读者急切地阅读全文。
阅读答案0500字篇24
①“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很有意思。
②我们走路为什么总是左脚往前,右脚往前,两只胳膊跟着动荡,保持身体的均衡,不会跌倒在地上?我们说话.为什么总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一直连贯下来,把要说的都说明了?因为我们从小习惯了走路,习惯了说话,而且“成自然”了。什么叫做“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像那样子的意思。
③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推广开来,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强强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连勉勉强强做一做都不干,当然更说不上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了。
④听人家说对于样样事物要仔细观察,才能懂得明白,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观察的能力。听人家说劳动是人人应做的事,一切的生活资料,一切的文明文化,都从劳动产生出来,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劳动的能力。听人家说读书是充实自己的一个重要法门,书本里包含着古人今人的经验,读书就是向许多古人今人学习,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读书的能力。听人家说必须做个好公民,现在是民主时代,个个公民尽责守分,才能有个好秩序,成个好局面,自己幸福,大家幸福,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
⑤这样说下去是说不完的,就此打住,不再列举吧。
⑥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的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的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的去把书本打开。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的去做公民应做的一切事情。在相信人家的话很有道理的时候,只是个“知”罢了,“知”比“不知”似乎好些,但仅仅是“知”,实际上与“不知”并无两样。到了真的去观察去劳动去读书的时候,“知”才会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才是我们的能力。
⑦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譬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譬如说李四发表力不强,就是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写出来的习惯。
⑧习惯养成的愈多,那个人的能力愈强。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
⑨养成习惯,换个说法,就是教育。教育不限于学校,也不限于读书。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读书这门事也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种种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己教育,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孔子一生“学而不倦”,就是看透了这个道理。
1.文章第②段以走路、说话为例,引出了下文什么观点?(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2分)
2.第④段列举了哪些事例?意在阐明什么? (2分)
3.第⑥段加点的“似乎”一词能否去掉?请说说理由。 (2分)
4.文中在阐述了习惯与能力的关系后,得出了什么结论? (2分)
5.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第⑨段学校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的认识。(2分)
参考答案:
1.观点(用文中的句子回答)(2分)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
2.(2分)①列举了观察、劳动、谈书、做好公民四个事例;⑦阐明懂得了事物的道理并非具备了相应的能力。
3.(2分)不能去掉。一般而言.“知”比“不知”好;但在这里,用“似乎”强调了“知”与“不知”并无两样.因为“知”仅仅是懂得了道理.并没有化为习惯,形成能力。(答“不能去掉”得1分。意思碍即可得分)
4.(2分)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
5.(1分)要点:学校教育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养成习惯、培养能力。(结合实际、表述清楚得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阅读答案0500字篇25
我和七个旅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结队到达南太平洋加拉帕戈斯群岛。那些海岛上有许多太平洋绿龟孵化小龟的巢穴,我们想实地观察一下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
太平洋绿龟的"体重在一百五十公斤左右,幼龟体重不及它的百分之一。幼龟一般在四五月间离巢而出,争先恐后地爬向大海。只是从龟巢到大海需要经过一段不短的沙滩,它们稍不留心便可能成为鹰等食肉鸟的食物。
那天我们上岛时已近黄昏。我们很快就发现一个大龟巢。突然,一只幼龟率先把头探出巢穴,却又欲出而止,似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正当幼龟踯躅不前时,一只鹰突然飞过来,它尖嘴啄幼龟的头,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
我和同伴们紧张地看着这一幕,其中一个焦急地对向导说:“你得想想办法啊!”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向导的冷淡,招来了同伴们一片不能见死不救”的议论。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幼龟,把它引向大海。那只鹰眼看着到手的美食被抱走,只能颓丧地飞走了。
然而,接着发生的事却使大家极为震惊。向导抱走幼龟不久,成赛的幼龟从巢里鱼贯而出。事实很快使我们明白: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事。
那只先出来的幼龟,原来是龟群的“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它便会返回龟巢。现在幼龟被向导引向大海,巢中的幼龟得到错误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于是争先恐后地结伴而出。
黄昏的海岛,阳光仍很明媚。从龟巢到海边的一大段沙滩,无遮无挡,成百上千的幼龟,很快引来许多食肉鸟。
“天啊!”我听见背后有人说,“看我们做了些什么!”
这时,几十只幼龟已成了鹰、海鸥、鲣鸟的口中之食。我们的向导赶紧下头上的棒球帽,迅速抓起几只幼龟,放进帽中,向海边奔去。我们也学着他P的样子,气喘吁吁地来回奔跑,算是对自己过错的一种补救。
一切都过去以后,几十只食肉鸟吃得饱饱的,欢叫声响彻云霄。
我和同伴们低垂着头,在沙滩上慢慢前进。似乎在这群人中间,一切都寂然静止了。终于,向导发出了悲叹:“如果不是我们人类,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
1.第11、12自然段写“一切都过去以后”的情景,此时,可以用、、等词语来形容食肉鸟的心理,用、、等词语来形容人们的心理。
2.短文中“自然之道”指什么?你还知道哪些自然之道?
3.“我们”的“过错”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过错”?
4.结合实例,写出你对“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的理解。
参考答案:
1.酒足饭饱大快朵颐饱食餍足心满意足心满意得满心欢喜兴高采烈心惊胆战喜出望外
2.比如猫吃鼠。指的是自然界长期以来所形成的规律,文中指鹰等食肉鸟啄食幼龟,幼龟成长中注定要遭遇这样的危险。
3.提示:对于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错过”,回答时不能仅仅从表面上谈“我们”不了解“自然之道”,而要谈得更深刻些,也就是人必须尊重自然,不能一味按照人自己的主观意愿去改造自然,要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4.提示:结合短文主旨,把你的理解写下来。
阅读答案0500字篇26
(三)文言文阅读(16分,11—13每小题3分)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至合,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差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宋学士濂,洪武中以文学承宠渥最久,后以老致仕,每值万寿节"则来京贺,上与宴,恩数犹洽。一日,与登文楼,楼峻,陟级踬焉。上曰;"先生老矣,明年可无来。"濂稽首谢。至明年万寿节前数日,上曰;"宋先生其来乎?"盖忘前语也。久之不至,曰∶"其阻风乎?"使使视之江口,不至。曰;"其有疾乎?"使使视之家,濂方与乡人会饮赋诗。上闻大怒,命即其家斩之。已而,入宫。上食,孝慈命左右置蔬膳于侧,上问∶"后何为食蔬?"曰∶"闻宋先生今日赐死,故为蔬食,以资冥福。"上感悟,遽起,命驾前双马驰赦之,曰∶"不及罪死。"会前使阻风钱塘江,稍得延,后使至则已绑至市矣,宣诏得免。久之,其孙慎获罪,复执来京,将杀之。后复力救曰∶"田舍翁请一先生尚有终始,濂教太子诸王,可无师傅之恩?且濂居家,必不知情。"乃免。
(选自明·王鏊《王文恪公笔记》)
【注】洪武;明太祖(朱元璋)年号。宠渥;皇帝的宠爱与思泽。致仕∶交还官职,即辞官。万寿节;古代君主的生日。恩数犹洽∶依然蒙受皇恩陟∶登。踬∶跌倒。孝慈∶即孝慈皇后,明太祖朱元璋的结发妻子。
1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益慕圣贤之道道∶学说
B、犹幸预君子之列君子∶指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好的人
C、上感悟,遽起遽∶立即,匆忙
D、孝慈命左右置蔬膳于侧左右∶侍从,近旁的人
1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B、以中有足乐者以资冥福
C、况才之过于余者乎命即其家斩之
D、其有疾乎其真无马邪
13、下列对文本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序"和"笔记"都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甲文中的"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乙文中的"笔记"则是随笔记录之言,属野史类史学体裁。
B、甲文宋濂详细讲述了自己年轻时借书求师之难、奔走之劳、生活之苦,目的.是勉励后辈要珍惜良好的学习条件,专心治学。
C、乙文朱元璋在孝慈皇后的劝谏下,两次免了宋濂的死罪。孝慈皇后前后两次劝谏的方式如出一辙。
D、甲文以记叙为主,兼以议论,对比鲜明,很有说服力;乙文主要通过对朱元璋的语言、动作描写,生动传神的刻画了他复杂的性格。
1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每小题2分)
(1)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2)使使视之家,濂方与乡人会饮赋诗。
答案:
11B12D13C
14、(1)如果他们学业有不精通的,品德有没有养成的,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专一罢了,怎会是他人的过错呢?
(2)(皇上)又派使臣去他家查看,(发现)宋濂正和同乡聚会喝酒赋诗。
阅读答案0500字篇27
①“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很有意思。
②我们走路为什么总是左脚往前,右脚往前,两只胳膊跟着动荡,保持身体的均衡,不会跌倒在地上?我们说话.为什么总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一直连贯下来,把要说的.都说明了?因为我们从小习惯了走路,习惯了说话,而且“成自然”了。什么叫做“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像那样子的意思。
③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推广开来,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强强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连勉勉强强做一做都不干,当然更说不上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了。
④听人家说对于样样事物要仔细观察才能懂得明白,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观察的能力。听人家说劳动是人人应做的事,一切的生活资料,一切的文明文化,都从劳动产生出来,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劳动的能力。听人家说读书是充实自己的一个重要法门,书本里包含着古人今人的经验,读书就是向许多古人今人学习,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读书的能力。听人家说必须做个好公民,现在是民主时代,个个公民尽责守分,才能有个好秩序,成个好局面,自己幸福,大家幸福,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
⑤这样说下去是说不完的,就此打住,不再列举吧。
⑥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的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的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的去把书本打开。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的去做公民应做的一切事情。在相信人家的话很有道理的时候,只是个“知”罢了,“知”比“不知”似乎好些,但仅仅是“知”,实际上与“不知”并无两样。到了真的去观察去劳动去读书的时候,“知”才会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才是我们的能力。
⑦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譬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一个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譬如说李四发表力不强,就是李四没有一个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写出来的习惯。
⑧习惯养成的愈多,那个人的能力愈强。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
⑨养成习惯,换个说法,就是教育。教育不限于学校,也不限于读书。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读书这门事也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种种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己教育,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孔子一生“学而不倦”,就是看透了这个道理。
20.文章第②段以走路、说话为例,引出了下文什么观点?(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2分)
答:
21.第④段列举了哪些事例?意在阐明什么? (3分)
答:
22.简要概括⑥—⑧段的论证过程。 (4分)
答:
参考答案:
20.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 (评分:2分)
21.观察、劳动、读书、做一个好公民等四个事例。意在阐明,只有在“知”的基础上通过“行”去养成某种习惯,才能算是具有了某种能力。 (评分:本题3分,第一问2分,第二问1分)
22.第⑥段,承接上文的举例论述,进一步阐述在知的基础上培养习惯的重要;第⑦段,举出反面的例子证明能力和习惯的关系;第⑧段,进行小结,再次强调养成种种习惯的重要。 (评分:共4分,每段1分,语言表达流畅1分)
阅读答案0500字篇28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不知什么时候,奶奶站在了门口。她一定想说什么,可是,她没有说。这时,妈妈从柜子里拿出一铁盒糖果对我说:不是妈妈不懂道理,你把这盒糖送给你的好朋友那只羚羊,就是爸爸妈妈也舍不得送人啊!我从妈妈的眼睛里看出了羚羊的贵重。她和爸爸一起看着我,像是在等待着什么。我知道事情已经无可挽回了,眼泪顺着我的脸颊流下来。屋子里静极了。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妈妈一边递过糖盒一边说:您不知道那是多么名贵的木雕!
我再也受不了了,推开妈妈的糖盒,冒着雨飞快地跑出门去。
1.请用简洁的话概括这则故事的寓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妈妈让我把一盒糖送给万芳的目的是什么?她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划线的句子是对妈妈的_______________描写,表现了她_______________的态度。
4.写屋子里静极了有什么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有什么不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我为什么推开妈妈的糖盒?试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你能感受到作者的倾向是什么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说明成人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做父母师长的要特别注意言传身教。
2. 逼我用糖果换回木雕。木雕这么贵重的东西,不能送给别人。
3.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坚决要我用糖果换回木雕。
4.说明爸爸妈妈和我的矛盾冲突发展到了极点,双方处于僵持状态。
5 .不顾孩子间情谊的做法会伤害孩子的心灵,会给孩子的成长笼罩上阴影。
6 .因为我知道和万芳之间的友谊,不是能用糖果一类的物质能代替的。
7.作者倾向于我流露出(或认为)做父母的应该理解孩子的感受(或心情)。
阅读答案0500字篇29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⑤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⑥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⑧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十则)
1、《论语》是记录______________的一部书,共20篇,是___家经典著作之一。宋代学者朱熹把《论语》、______、《大学》、《中庸》四部著作合称为“四书”。
2、给下列划线字注音并解释。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诲女知之乎!()
(4)是知也。()
3、理解性默写。
(1)请写出论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写出告诉我们要以仁爱之心待人,推己及人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结合你的生活学习实际,选择其中一则谈谈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儒《孟子》
2、(1)yuè愉快的意思
(2)yùn生气,发怒。
(3)rǔ同“汝”,人称代词你。
(4)zhì同“智”。
3、(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孔子说:学习了并且能够经常复习它,不也是很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5、“略”。
阅读答案0500字篇30
剑门道中遇微雨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小园四首(其二)
村南村北鹁鸪声,水刺新秧漫漫平。
行遍天涯千万里,却从邻父学春耕。
⑴两首诗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有何相似之处?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3分)
⑵两诗在抒情方式上有何不同?请略加分析。(3分)
[答案] 1、(1) 示例:两首诗都抒发了诗人国仇未报,壮志难酬,希望为国家出力而不愿居闲的`愤懑与无奈之情。(2分)前一首,诗人通过描绘自己骑驴入川,饮酒吟诗的远游征途情境,抒发了诗人内心因受排斥苦闷和不愿居闲成为诗人的无奈;后一首通过诗人一生前后不同情形的对比,表达了诗人晚年隐居乡里壮志难酬的愁苦。(2分)
⑵抒情方式上,前一首诗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结合。通过刻划诗人征途中骑驴饮酒吟诗这一苦中作乐的形象,来表达自己征途远行的孤独、遭受排斥的愤闷和壮志难酬的无奈,并通过反问和“远游无处不销魂” 的直抒胸臆,来加强情感;(2分)后一首则是通过写景、叙事的方式间接抒情,诗歌前两句从听觉和视觉方面描绘了自己隐居乡的田园之景,后两句则叙述自己一生前后的不同经历,在对比中表达自己“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的希望与无奈。(2分)
[解析] 2、(1) 《剑门道中遇微雨》作于1172年冬。当时,陆游由南郑(今陕西汉中)调回成都,途经剑门山,写下这首诗。陆游在南郑,是以左承议郎处于四川宣抚使王炎幕中,参预军事机密。
南郑是当时抗金前方的军事重镇,陆游在那时常常“寝饭鞍马间” (《忆昔》)。而成都则是南宋时首都临安(杭州)之外最繁华的城市。
陆游去成都是调任成都府路安抚使司参议官。他此行是由前线到后方,由战地到大都市,是去危就安、去劳就逸。诗人倍感怀才不遇,报国无门,衷情难诉,壮志难酬,因此在抑郁中自嘲,在沉痛中调侃自己。
《小园四首(其二)》写的是:村子周围到处都是斑鸠的咕咕啼叫声,田里的水上涨逼近漫过刚刚长出的秧苗,我不远万里到外面的世界闯荡,却是从邻居的农夫那里学习春耕。
陆游一生关心国家,渴望搏杀疆场,收复失地,报国无门才回归田园,因此,享受乡村美景,去过那种“却从邻父学春耕” 的闲适生活,并非诗人本意,而实属无奈。
⑵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抒情性,抒情是古代诗歌创作中运用最多、也是最重要的表达方式。抒情方式可以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借古讽今和托物言志等。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练习及答案0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8-10题。(共9分)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
承宫①,琅邪②姑幕人。少孤,年八岁,为人牧猪。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宫过其庐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猪主怪其不还,行求索。见而欲笞之。门下生③共禁,乃止,因留宫门下。樵薪④执苦⑤,数十年间,遂通其经。
(据《后汉书》改写)
注释
①承宫:东汉人。②琅邪:古郡名,在今山东境内。③门下生:指学舍里的学生。④樵薪:砍柴。⑤执苦:干苦活。
8.解释加点字的意思。(2分)
(1)走送之( ) (2)卒获有所闻( )
(3)因忘其猪而听经( ) (4)见而欲笞之( )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猪主怪其不还,行求索。
10.甲乙两文都说明了什么道理? 结合实际谈谈(3分)
答案:
(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8-10题。(共9分)
9.(1)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2分)
(2)猪的主人对他不回来感到奇怪,去寻找他。(注意“怪”的意动用法)(2分)
10.围绕“勤奋能使人有所作为”来谈感受。(联系实际1分,感受2分)
译文
承宫,琅琊姑幕人。年少时丧父,在他八岁的时候,帮别人放猪。乡里的徐子盛精通《春秋》这本书,传授的学生有上百人。承宫从他房前经过,看见那些学生在朗诵,感到很喜欢,便忘记了他的猪,听徐子盛讲经书。猪的主人对他还未回来感到十分奇怪,便前往去向承宫索要(他的猪)。看见他在听讲经书,就想用竹鞭打他。学社内的学生一起阻止,猪的主人才没有打他。承宫于是就留在徐子盛门下学习。承宫在那干苦活,上山砍柴,吃苦受累,很多年后,最终精通了《春秋》这本经书。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答案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本文的作者_________,_________初文学家。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走送之( ) 硕师( )
援疑质理( ) 卒获有所闻( )
3.选文第一自然段着重叙述了自己的求学经历,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自己创造条件读书的?
4.据你看,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5.作者“缊袍敝衣”处在“被锦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中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
6.读此段文字,对你有何启示,请写在下面。
【参考答案】
1.宋濂 明
2.走:跑 硕:大 援:引 率:终于
3.①借书不失信于人;②抄书不畏艰苦;③远行百里向先达请教。
4.勤奋好学、谦虚诚恳。
5.作者以学得知识为最大乐事,这种高洁志趣,让人敬佩,值得效仿。
6.略(围绕只要勤奋好学,就能学有所成来谈即可)
父亲的期望阅读答案0
父亲是个修车的,饱经风霜的脸上,被风风雨雨刻上了深深的皱纹。
在我很小的时候,父亲便开始忙碌在修车铺里,一天到晚,靠着他那仅有的手艺,维持着一家六口的生计。但修车毕竟是个累人工作,每天总有干不完的活。晚上,父亲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还不太懂事的我一见到他,便兴奋地扑到他的怀里。
记得我上中学的前几天,,父亲带我上街。当路过一家卖鞋的商店时,父亲看了看我脚上的鞋,说:这双鞋太旧了,到镇上去上学哪能没有新鞋?爸给你买双新的我说:爹,不要,我脚下的还能穿。但父亲还执意要买。虽然是最便宜的,但我还是感动得泪水在眼中打转了。父亲把鞋给了我。我把它搂在怀里,像搂着宝贝似的。
开学那天,父亲放下手中一大堆要干的活送我上学。一路上,我沉默不语,父亲则好像很轻松。我们翻过一座山坡,便来到了学校的门口。临别前,他用他那双粗糙的手,抚摸了一下我的头,语重心长地说:儿呀,到了学校课要听老师的话,好好念书,你是爹的希望啊!父亲走了……望着他亲远去的身影,我心里酸酸的,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生活的艰辛消磨了父亲的年轻和英俊,但永远消磨不了他对儿子的牵挂和期望!
我呆呆的站着,脑海里又浮现出了父亲那张苍老而疲惫的脸。此时此刻,我觉得背在肩上的,不仅仅是书包,还有那父亲那声叮咛和希望。
1、照样子,写词组
苍老而疲惫牵挂与期望
2、用不仅仅……还有……写一句理解、感激父母或老师的话
3、这是一篇回忆父亲的文章。作者回忆了在我很小的时候,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活,父亲();上中学前几天,父亲();开学那天,父亲()。在我的心中,他是一位()的父亲。
4、阅读写人的文章,要细细品读人物的外貌描写。请你——划出描写父亲的脸和手的词语。从这些词语中,你读懂了什么?
5、我在文中两次流泪了,请你用~~划出相关句子。从两次流泪的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6、生活的艰辛消磨了父亲的年轻和英俊,但永远消磨不了他对儿子的牵挂与期望!这句话深深刻在了儿子的心中。二十年过去了,儿子终于实现了父亲的心愿。有一天,他回到家乡,见到了年迈的父亲,会出现一幕怎样感人的情景呢?请把你的推想写下来。
参考答案:
1、照样子,写词组
苍老而疲惫(年轻而活泼)牵挂与期望(思念与祝福)
2、用不仅仅……还有……写一句理解、感激父母或老师的话
老师不仅仅让我们学到了许多知识,也教我们做人的道理,还有那无微不至的照顾。老师,您的启蒙之恩永身难忘。
3、这是一篇回忆父亲的文章。作者回忆了在我很小的时候,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活,父亲(一天到晚忙碌在修车铺里);上中学前几天,父亲(带我上街买新鞋);开学那天,父亲(放下手中一大堆要干的活送我上学,叮嘱我好好念书)。在我的心中,他是一位(慈爱,坚强,无私)的父亲。
4、阅读写人的文章,要细细品读人物的外貌描写。请你——划出描写父亲的脸和手的词语。从这些词语中,你读懂了什么?
——饱经风霜,粗糙,苍老,疲惫。从这些词语中,我读懂了父亲很年迈、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活,经历了很多风雨和挫折。
5、我在文中两次流泪了,请你用~~划出相关句子。从两次流泪的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虽然是最便宜的,但我还是感动得泪水在眼中打转了。
望着他亲远去的身影,我心里酸酸的,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
我体会到了作者被父亲的行为和话语深深地感动了,对父亲深深的爱。
6、生活的艰辛消磨了父亲的年轻和英俊,但永远消磨不了他对儿子的牵挂与期望!这句话深深刻在了儿子的心中。二十年过去了,儿子终于实现了父亲的心愿。有一天,他回到家乡,见到了年迈的父亲,会出现一幕怎样感人的情景呢?请把你的推想写下来。
二十年过去了,儿子终于实现了父亲的心愿。有一天,他回到家乡,见到了年迈的父亲,一下子跑过去抱住了他,眼泪随之流下,激动地说:爹,我成功了,我把你的梦圆了!父亲欣慰的笑了,一边拍着他的背,一边说:好孩子好孩子……两人沉醉在快乐之中。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同学们能够体会到父母对我们的一种期望,对我们的爱。
童趣阅读答案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6.解释加点的词。(4分)
(1)项为之强 (2)常蹲其身
(3)以丛草为林 (4)盖一癞蛤蟆也
7.翻译句子。(2分)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8.“物外之趣”有哪几件事?作者是怎样产生“物外之趣”的?(5分)
9.根据上文内容说说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人。(3分)
答案:
6.(1)同“僵”,僵硬。(2)这里指自己。(3)把……当做……(4)原来是[(1)通假字的解释,一定要先答出所通的字,然后再解释意义。(2)“其”是文言虚词,要注意其语境义。(3)“以……为……”是文言固定句式。(4)“盖”是古今异义词,要识记它的古义。]
7.夏天蚊子的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做群鹤在空中飞舞。
8.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三件事;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作者观察细致,想像奇特。(概括事件,可采用“什么+怎么样”或“谁+做什么”的格式。)
9.热爱生活、乐观向上、善于观察、富有想象力等。
羚羊木雕阅读答案0
我一个人慢慢地走在路上。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颤。路上一点声音也没有。忽然,我听见有人在喊我的名字,我回过头,只见万芳跑了过来。她把小刀塞到我的手里说:你拿着,咱俩还是好朋友……
我呆呆地望着她,止不住流下了眼泪。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
可是,这能全怪我吗?
1.第①段刻画了我的什么心理?用一两个词语概括。
2、万芳的突然不见与突然出现暗示了她的心理变化,可文段中并没有描述她的心理活动,你能用一两句话万芳的所想吗?
3、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4、文段对人物描写运用了哪些方法?
5、为什么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
6、可是,这能全怪我吗?,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①不知什么时候,奶奶站在门口。她一定想说什么,可是,她没有说。这时,妈妈从柜子里拿出一铁盒糖果对我说:不是妈妈不懂道理,你把这盒糖果送给你的好朋友……那只羚羊,就是爸爸妈妈也舍不得送人啊!我从妈妈的眼睛里看出了羚羊的贵重。她和爸爸一起看着我,像是在等待着什么。我知道事情已经无可挽回了,眼泪顺着我的脸颊流下来。屋子里静极了。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妈妈一边递过糖盒一边说:您不知道那是多么名贵的木雕!
②我再也受不了了,推开妈妈的糖盒,冒着雨飞快地跑出门去。
③我手里搭着万芳送给我的小刀一路走一路想,叫我怎么说呢?她还会像以前一样和我要好么?一定不会了。
7、与第一段中不知什么时候,奶奶站在门口,她一定想说什么,可是,她没有说相照应的一句话是哪一句?
8、我从妈妈的眼睛里看出了羚羊的贵重。想一想,妈妈的眼睛是什么样的眼神?
9、爸爸妈妈执意让我取回羚羊,奶奶却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你同意谁的观点,为什么?
10、课文与第③段文字相照应的是哪一段?
参考答案:
1、无可奈何、被逼无奈等
2、示例:我俩是好朋友,她不会无缘无故反悔,我怎能这样对她呢?
3、这句话是自然环境的描写,用来烘托人物的心情。冷冷的月光烘托出我当时悲凉的心境。
4、语言、动作、心理描写。
5、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
6、揭示了大人们的狭隘、重财轻义的观念对孩子心灵造成的严重伤害,留下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
7、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
8、应该是有恐慌、焦急、气恼和期盼的眼神。
9、同意奶奶的观点。奶奶更懂道理。她也知道羚羊贵重,但是,她更懂得执意让孩子取回羚羊,这样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多不好,对孩子间的感情影响多不好,对两家大人之间的关系多不好。她把情义看得重于财者物是深明情理的。
10、课文倒数第3段:我一个人慢慢地走在路上……‘咱俩还是好朋友’。
论语阅读答案
阅读《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①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②,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③。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论语·颜渊》)
[注] ①达:通达,显达。②闻:有名望。 ③下人:下,动词。对人谦恭有礼。
(1)子张与孔子对达的看法有何区别?(2分)
(2)请简要分析孔子在回答子张时所阐述的观点。(4分)
参考答案:
9.(6分)
(1)子张注重表面名声,而孔子更注重品德和礼义。(2分。意思对即可)
(2)[示例]孔子从内在修养和对待他人等方面,提出了士只有做到品质正直、遵从礼义、善于体察人情、不慕虚名,才算的事是真正的通达。(4分)
[参考译文]
子张问:士怎样才可以叫做通达?孔子说:你说的通达是什么意思?子张答道:在国君的朝廷里必定有名望,在大夫的封地里也必定有名声。孔子说:这只是(虚假的)名声,不是通达。所谓达,那是要品质正直,遵从礼义,善于揣摩别人的话语,对察别人的脸色,经常想着谦恭待人。这样的人,就可以在国君的朝廷和大夫的封地里通达。至于有(虚假)名声的人,只是外表上装出的仁的样子,而行动上却正是违背了仁,自己还以仁人自居不惭愧。但他无论在国君的朝廷里和大夫的封地里都必定会有名声。
答案作文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小题1】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课将士注坡跳壕(督促) B.援疑质理(引述)C.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间夹杂) D.右备容臭(臭味)
【小题2】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征于色,发于声 B.同舍生皆被绮绣 C.所识穷乏者得我欤D.四支僵劲不能动
【小题3】对选文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主要讲述了幼年读书求学的艰辛和用心之诚恳专一,也为下文与太学生求学条件的优越做了铺垫。B.“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表现了作者诚实守信的性格特点。C.选文采用了记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来记叙往事,现身说法,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悟,很有说服力。 D.选文表现了作者刻苦好学、严于律己的品质,给我们很好的启示。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答案
【小题1】D
【小题1】A
【小题1】C
【小题1】(1)有时遇到他发脾气,我神色更加恭敬,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回答;等到他高兴,就再去请教。(4分)
(2)因为我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就不觉得吃的穿的`比不上别人。(2分)
解析【小题1】D中应是“香味”。
【小题1】B中“被”通“披”;C中“得”通“德”D中“支”通“肢”。
【小题1】抒情表达方式不够合理。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阅读答案作文
①人生像一首诗,有甜美的浪漫,也有严酷的现实;人生像一支歌,有高亢的欢愉,也有低旋的沉郁;人生像五彩绚丽的舞台,有众星拱月的主角,也有默默无闻的配角……面对世事浮沉想要“胜似闲庭信步”,就得有豁达的襟怀。
②豁达的人,有着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尖刻、势利、贪婪、嫉妒几乎与他无缘。他潇洒、坦荡、热情、开朗,决不会被生活中琐碎的小事所困扰,更不会文过饰非,甚至于暗箭伤人,它是一条江、一条河,滔滔滚滚,直奔向大海。
③豁达的人,有着宽容的气度。听到逆耳忠言会报以感激,听到谗言诽谤则一笑了之。在他面前,你不必为说错一句话担惊受怕,也不必为做错一件事而惴惴不安,因为他是个明智的人。他知道:人,包括他自己,是不可能没有错的。
④能战胜千百次失败后的沮丧,百折不挠,重新奋起,是豁达;不为讥讽、中伤、打击、陷害,义无反顾,走自己的路,是豁达;到山穷水尽处,仍能眺见碧海蓝天,是豁达;勇于承认别人的长处,善于发现和弥补自己的短处,是豁达;能够摆脱荣辱祸福、成败得失的狗苟蝇营,是豁达。豁达是人活着的一种境界,是生存的艺术。
⑤豁达的对立面是狭隘。狭隘的人总是斤斤计较,容不得一丝一毫的吃亏。高尔基曾经说:“有些人在‘获取了荣誉’后,就长出一个极其丑陋的‘自负的脓包’。 ”自负的人看谁都不入眼,还谈什么豁达胸襟?《太平御览》里有个“妒花女”,见花就踩,闻香说臭。因为花与容相联。花的美触痛了她的嫉妒心,于是干出蠢事。
⑥其实,很多人不是不知道豁达能带给自己快乐,但又无法制止内心的各种猜疑。以致陷入世事纷争而不能自拔,没一天安稳日子。
⑦狭隘的人如何变得豁达呢?首先要多和豁达诚恳之人交朋友,从他们身上学习为人之道。其次,要摒弃各种世俗杂念,并自觉远离那些堵塞心胸的噪音和画面。生活中许多事,听了不如不听,见了不如不见。要有聋者、盲者的智慧,去听无声之声,去看无色之色。当我们掩上双耳,即听到大自然生机盎然的勃发之声;当我们闭上双眼,即看到心中无限的世界美轮美奂。心境变宽了,并且纤尘不染!
⑧“世界上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让我们真诚、热情、谦虚、勇敢、坚定,努力成为一个真正豁达的人。当然虽然豁达宽容是一种美德,但也不应盲目宽容,失去原则,对于那些用心险恶的行为,我们也应给予反击,绝不宽容。鲁迅先生的一对联:“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做了很好的诠释。豁达的人也决不会让农夫与蛇的悲剧重演。
1、请分析第①自然段的作用?
2、试分析第⑤⑥⑦段的论证思路
3、选文第⑧自然段画线句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案】
1、把人生比作诗、歌、舞台,生动地阐述了世事有浮沉的现象;引出本文的论点:面对世事浮沉想要悠闲自信,我们得有豁达的襟怀;语言富有文学色彩,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首先狭隘的人总是斤斤计较,不肯吃亏的观点并运用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论证这一观点;然后论证狭隘的后果;最后论证变狭隘为豁达的方法。
3、不能删。这句话是补充论证豁达不是盲目宽容,不是毫无原则,体现议论文论证过程的完整性、严密性。
阅读答案0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铨①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母与铨皆弱而多病,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先府君②苟有过,母必正色婉言规。或怒不听,则屏息,俟怒少解,复力争之,听而后止。先府君在客邸,督铨学甚急,稍怠,即怒而弃之,数日不及一言;吾母垂涕扑③之,令跪读至熟乃已,未尝倦也。铨故不能荒于嬉,而母教由是益以严。
(选自蒋世铨《忠雅堂集》)
注:①铨:作者蒋世铨的自称。②先府君:指作者已去世的父亲。③扑:打。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含义。(4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______________
(2)援疑质理 质:______________
(3)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______________
(4)吾母垂涕扑之 涕:______________
12.选出下列加点虚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A.烨然若神人 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
B.以衾拥覆 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C.教之为吟哦声 吾妻之美我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D.令跪读至熟乃已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13.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解说错误的一项是_________(只填序号)(1分)
①加冠,意思是到了成年。古时男子18岁行加冠礼,戴上成人的帽子,表示进入成年。
②经,这里指经书。我们常说的“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14.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文中“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运用细节描写,写出了作者谨于求学、渴求知识的情状。
B.甲文中作者通过自己求学的亲身经历,勉励马生勤奋求学、谦虚求教。文章情感真挚,循循善诱。
C.乙文通过作者的自述,再现了幼年读书时父母督促自己学习的场景,在温馨回忆的同时,也包含有对父母过于苛责的不满情绪。
D.两篇选文都阐明“学业有成,必须勤奋”这一道理,但表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甲文侧重于学习要注重积极求索的内在动力,乙文侧重于学习需要鞭策督导等外在因素。
1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1)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先府君苟有过,母必正色婉言规。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4分)
(1) 假:借 (2)质:询问
(3)被:同“披”,穿着(4)涕:眼泪
12.( B )(2分)
13.①(只填序号)(1分)
14.( C )(3分)
15.(4分)
(1)译文:我却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和他们生活在一起,但我毫无羡慕的心,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2)译文:父亲如果出了错,母亲一定会认真地婉言规劝他。
童趣阅读答案0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1、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A、果如鹤唳云端( )
B、项为之强( )
2、翻译。
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昂首观之,项为之强”,这句话中作者的观察对象是谁?“项为之强”一句反映出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看到“鹤唳云端”的景象,作者认为富有情趣,你认为要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鸟鸣;通“僵”,僵硬
2、慢慢地用烟雾喷,使它们冒着烟雾边飞边叫。
3、 夏蚊 富有童趣、充満好奇心与想象力、观察事物比较专注等
4、结合课文,联系现实,言之成理即可。如:要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第一要留心一切事物,他细观察;第二,要善于联想,充分发挥自已的想像力;第三,要从联想与想像中产生美 好的、奇特的意境,使自已“乐在其中”。(意思对即可)
分享于2023-05-28 12:3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