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范文网 > 范文 > 稿件 > 演讲稿
知耻作文5篇 word A4格式

知耻作文

本文目录

知耻作文怎么写?下面是我们九月范文网演讲稿频道给大家精编的5篇关于知耻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仅供参考!

知耻作文篇1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知耻者勇》。

古人云:知耻而后勇,纵观世界千年历史,荣与辱相互交替,演绎着一部部从兴盛走向衰亡的朝代史,一幕幕耻辱的景象都在向我们讲述知耻对人类的重要性。

春秋末期,吴越交兵,越过惨败,越王勾践被扣留在吴国多年,做了吴王夫差的奴隶,勾践含羞忍辱,终于返回了越国。回国后,他总结教训,下决心要重振越国。

勾践亲自到田里耕作,吃简单的饭食,穿粗麻布衣服。相传他还在座位旁悬挂一只苦胆,经常要尝尝苦胆的滋味。他天天问自己:“勾践,你忘记战败的耻辱了吗?”他动员全国百姓加紧生产,鼓励耕织、训练军队、任用贤才,那种知耻之心在中国历史的统治者中是绝无仅有的。经过长期努力,他一举灭了吴国,也成了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个霸主。今天,当人们在湖北省博物馆观赏出土的越王勾践剑时,这把青铜宝剑穿越了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但剑身丝毫不见锈斑。人们在感叹古人高超的铸剑工艺时,也不禁会想象这位霸主当年驰骋沙场的风采吧。像越王勾践,他岂不是有一颗知耻之心吗?!

又看三国时期的后主刘禅,被魏国灭亡后,魏王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的称号。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蜀地的歌舞表演,刘禅的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他一点也不想念蜀国。乐不思蜀的刘禅从此被人们称为“扶不起的阿斗”,成为千古的笑柄。

再谈近代,鲁迅先生是中国近代着名的文学奖、思想家、革命家,他原来是到日本学医的,但为什么他会弃医从文呢?

那是他在日本看一场电影的时候,画面上的中国人有着强健的体魄,可是在面对自己的同胞被屠杀时,他们没有义愤填膺,没有奋起反抗,有的却只是一副事不关己、麻木的神情,而在下面观看的日本人却肆意的嘲笑着中国人。这给鲁迅先生以强烈的震撼。先生一下子意识到:医术仅仅能够拯救国人的躯体,却无法拯救国人麻木、冷漠的灵魂。于是他愤然而起,决定弃医从文,用笔做号角唤醒中国老百姓。伟大的毛主席曾评价鲁迅先生为“民族魂”!

前不久,南京的第一个友好城市日本名古屋市市长公然抛出“南京大屠杀历史根本不存在”的言论,并先后三次表示不会收回自己的言论并道歉。面对如此无耻地行径,南京市政府做出强烈的回应,并断然停止了与名古屋市作为友好城市的官方交往。面对这样无耻的言论,如果我们忘记国耻或无所作为,不免又会成为大国列强所嘲笑的对象。但今天,我们要说:“不,中国人民已经站起来了!”

老师们,您说:火烧圆明园、南京大屠杀……古往今来,一幕幕历史镜头都在为我们讲述两个字——国耻!过去现在,一件件悲怆故事也在给我们讲述两个字——知耻!是否拥有知耻之心,不仅会影响到一个人,甚至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荣辱兴衰。

知耻作文篇2

古语有云:“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然而今时今日的我们似乎被经济的繁荣所迷惑了,忘记了我们一段屈辱而苦难,但是却英雄辈出,将民族精神诠释的最为极致的抗战岁月。我们不需要口头的号召,而是用心铭记这段岁月,才是不忘历史,不忘忧患,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与民族精神,共同筑就伟大国家。

在反法西斯抗战胜利70周年,我看了许多的抗日剧,但是,留下印像的确不多,而一部亮剑却给了我深刻的教育意义。这部电视不仅诉说抗战中英雄的奋勇抗敌,更是讲述了我国人民牺牲惨重,展现了那一段岁月的艰苦。其中主人公李云龙一段话给了我深刻的印象:“面对强大的对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他这样平凡的一个人用自己诠释了不平凡的一句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今时今日的和平,都是先辈们用血肉筑成的钢铁长城,阻挡日寇铁蹄的践踏,保卫我们的祖国而的来的,今日我们的和平,是血肉筑成,我们不仅应当珍惜更应当奋发。

反思今日,我们不禁感到愧疚,我有个贴身体会,在淮安刘老庄有个八十二烈士陵园,这是小学生清明扫墓经常去的地,我记得我小时有去那里感到的是庄严肃穆,是内心的一种尊敬。然而,我在前两年去的时候去,听到了玩耍的小学生,还不停的抱怨这儿没有游乐园好玩,我不禁感到心痛,为那些为我们付出生命的烈士的心痛,英雄已去,但是我们却不该忘记。

一段钓鱼岛事件,我国居民愤怒打砸日货,抵制日货,这样行为遭到了很多的批评,但是我个人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不是从经济政治而是在民族意识方面。最起码我能看出民众的民族意识在觉醒,标志我们还是记得那段屈辱的岁月,多灾多难的时光。但是我们刚刚觉醒的人们没有采取适当的方法而是根据自己的本能采取了简单粗暴的方式,使得一些不安好心的人利用这次机会强砸东西,是的这次事件变得变味。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这一事件。

国人记得国耻,知耻才能后勇,今时今日的我们处在由情到法的过渡阶段,或许我们为国家的努力不是那么的完美,但是,至少证明我们记得抗战岁月,记得抗战精神,记得为祖国的富强而奋斗。

知耻作文篇3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之中,有很多鼓励,偶而也有嘲笑。如何面对这些事情?是我们成长过程中必须学会的一个重要的本领。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段话其实就是告诉我们该如何面对困难,如何理解困难。

当我们在一些事情上面临困难时,有的人知难而上,有的人退缩不前。这时有往往人会嘲笑你,我们不要把它当成一种恶意,而把它当成一种激励。拿出一种“知耻而后勇”的信念,再加一把劲,再努一点力,往往会得到你所意想不到的成功!

比如在我们班,有的同学个别科目成绩不好,老师便把这些同学安排到成绩好的同学同桌,班里的同学都知道是为了帮助他(她)。虽然并没有同学嘲笑他(她)们,但一开始这些同学也不好意思,过了一段时间之后,这些同学的成绩都有了提高。

但是也会有例外,有的人会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以后,畏惧于他人的嘲笑,妄自诽薄,意志消沉。这时他就像一个病入膏癀的人,若是下一味猛药,或许会收到起死回生的效果。这味猛药就是“激将法”。所谓“激将法”就是对意志消沉的人进行更猛烈的嘲笑,使其在痛苦中猛醒,然后“知耻而后勇”,激发其潜能,体现出超人的意志,使其走出低谷,取得成功!

“激将法”虽然有时会取得难以料想的效果,但是决不能滥用。一但用错,不但不能治病救人,反而会让人觉得是落井下石。效果会适得其反。“激将法”只能用在你最了解的人身上,而且还要反复推敲方法,不能鲁莽行事。

“知耻而后勇”是一种自觉的行为,“激将法”却是一种来自他人的刺激。但愿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和落后的时候,要“知耻而后勇”,最好不让别人用“激将法”。

知耻作文篇4

人——都是上进心强,若你做事没做好,别人还在旁边说闲话,那你一定会很反感!你会想:“我做事,别人有什么资格说!”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但是“唯有知耻,才有自尊,要知耻,不懂得知耻的人,是永远都不会有自尊的!”这本来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但是很多人把它想得很复杂。以为别人尊重自己才会有自尊。但是,你必须要征服别人,让别人认为你自尊心很强,认为你值得尊重才可以!

当每个人受到耻辱的时候,就想怎样才能让别人尊重自己。但是,在这之前,你必须学会知耻。你要“雪耻”所谓的“雪耻”是指知道自己的耻辱之后,要想办法洗清自己的耻辱。只有这样,你才会拥有自尊。

“自尊”,是个难以征服的东西。只要你学会了知耻,你就能征服它——自尊。

当韩信忍受胯下之辱时,他是怎样想的。他也不想这样做,但他却不得不这样做。但是过了很久,他成功了!他为什么有这样大的转变?因为他知耻,并把这个耻辱洗清了。

做人,就要学学他,既然自己知道这是耻辱,就要“雪耻”。不管耻辱有多大,只要自己有决心去洗清,那你就会获得成功!有些人不把耻辱当回事,反而引以为荣。这种人就永远不会获得成功!

所以,还是那句话“唯有知耻,才有自尊”

知耻作文篇5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之中,有很多鼓励,偶而也有嘲笑。如何面对这些事情?是我们成长过程中必须学会的一个重要的本领。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段话其实就是告诉我们该如何面对困难,如何理解困难。

当我们在一些事情上面临困难时,有的人知难而上,有的人退缩不前。这时有往往人会嘲笑你,我们不要把它当成一种恶意,而把它当成一种激励。拿出一种“知耻而后勇”的信念,再加一把劲,再努一点力,往往会得到你所意想不到的成功!

比如在我们班,有的同学个别科目成绩不好,老师便把这些同学安排到成绩好的同学同桌,班里的同学都知道是为了帮助他(她)。虽然并没有同学嘲笑他(她)们,但一开始这些同学也不好意思,过了一段时间之后,这些同学的成绩都有了提高。

但是也会有例外,有的人会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以后,畏惧于他人的嘲笑,妄自诽薄,意志消沉。这时他就像一个病入膏癀的人,若是下一味猛药,或许会收到起死回生的效果。这味猛药就是“激将法”。所谓“激将法”就是对意志消沉的人进行更猛烈的嘲笑,使其在痛苦中猛醒,然后“知耻而后勇”,激发其潜能,体现出超人的意志,使其走出低谷,取得成功!

“激将法”虽然有时会取得难以料想的效果,但是决不能滥用。一但用错,不但不能治病救人,反而会让人觉得是落井下石。效果会适得其反。“激将法”只能用在你最了解的人身上,而且还要反复推敲方法,不能鲁莽行事。

“知耻而后勇”是一种自觉的行为,“激将法”却是一种来自他人的刺激。但愿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和落后的时候,要“知耻而后勇”,最好不让别人用“激将法”。

上一篇:学会懂得爱作文
下一篇:工程作文
下载全文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