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范文网 > 报告 > 实验报告
初二物理实验报告模板30篇 word A4格式

初二物理实验报告模板

初二物理实验报告模板怎么写?下面我们九月范文网实验报告频道给大家精编的30篇关于初二物理实验报告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仅供参考!

初二物理实验报告模板篇1

实验名称: 研究光的折射规律

实验目的: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旨在探究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的折射规律,了解光的折射现象,掌握光的折射定律。

实验器材: 凸透镜、平板玻璃、直尺、激光笔、白纸

实验原理: 光的折射是指光线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由于介质密度不同而产生的偏折现象。根据光的折射定律可知,当光线从一种介质(如空气)射向另一种介质(如玻璃)时,入射角θ1和折射角θ2之间有固定的数学关系:n1sin(θ1) = n2sin(θ2),其中n1和n2分别为两种介质的折射率。

实验步骤:

1. 将凸透镜放在桌面上,并在凸透镜的一侧放置一个平板玻璃。

2. 将激光笔垂直于平板玻璃的一侧发出光线,使其射到平板玻璃上。

3. 观察光线在射到平板玻璃上后的折射现象,记录光线的射入角和折射角。

4. 移动激光笔的位置,重新发出光线,再次观察光线在平板玻璃上的折射现象,记录光线的射入角和折射角。

5. 根据记录的数据计算不同条件下的入射角和折射角,并验证光的折射定律。

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在不同条件下,光线在射到平板玻璃上后都产生了折射现象,且符合光的折射定律。通过计算和验证,我们得出了光线在不同介质中的折射规律,并获得了准确的折射角和入射角数据。

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光的折射规律,掌握了光的折射定律,并通过实际操作验证了折射定律的正确性。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培养了观察、记录和计算实验数据的能力,提高了对物理实验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实验思考: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发现光的折射规律对于实际生活中的光学器件设计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可以利用光的折射特性设计各种透镜、棱镜等光学器件,广泛应用于望远镜、显微镜、眼镜等领域。因此,深入理解和掌握光的折射规律对于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实验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光的折射现象,对于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科研道路将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希望通过今后更多的实验和学习,我们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物理素养,更好地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初二物理实验报告模板篇2

____级__班__号

姓名_________ 实验日期____年__月__日

实验名称

探究凸透镜的成像特点

实验目的

探究凸透镜成放大和缩小实像的.条件

实验器材

标明焦距的凸透镜、光屏、蜡烛、火柴、粉笔 实验原理

实验步骤

1.提出问题:

凸透镜成缩小实像需要什么条件?

2.猜想与假设:

(1)凸透镜成缩小实像时,物距u_______2f。(“大于”、“小于”或“等于”)

(2)凸透镜成放大实像时,物距u_______2f。(“大于”、“小于”或“等于”)

3.设计并进行实验:

(1)检查器材,了解凸透镜焦距,并记录。

(2)安装光具座,调节凸透镜、光屏、蜡烛高度一致。

(3)找出2倍焦距点,移动物体到2倍焦距以外某处,再移动光屏直到屏幕上成倒立缩小的清晰实像的为止,记下此时对应的物距。

(4)找出2倍焦距点,移动物体到2倍焦距以内某处,再移动光屏直到屏幕上成倒立放大的清晰实像的为止,记下此时对应的物距。

(5)整理器材。

初二物理实验报告模板篇3

院系名称:纺织与材料学院

专业班级:轻化工程11级03班

姓名:梁优

学号:

鱼洗

实验描述:

鱼洗是中国三大青铜器之一,在鱼洗内注入清水后摩擦其两耳,如果频率恰当,就会出现水面产生波纹,发出嗡嗡的声音并有水花跃出的现象。经验表明,湿润的双手比干燥的双手更容易引起水花飞跃。

实验原理:

鱼洗的原理应该是同时应用了波的叠加和共振。摩擦的双手相当于两个相干波源,他们产生的水波在盆中相互叠加,形成干涉图样。这与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相同。按照我的分析,如果振动的频率接近于鱼洗的固有频率,才会产生共振现象。通过摩擦输入的能量才会激起水花。

令人不解的是,事实上鱼洗是否能产生水花与双手的摩擦频率并没有关系。在场的同学试着摩擦的时候,无论是缓慢的摩擦还是快速的摩擦,都能引起水花四溅。通过查阅资料得知,鱼洗的原理其实是摩擦引起的自激振动。(就像用槌敲锣一样,敲击后锣面的振动频率并不等于敲击频率。)外界能量(双手的摩擦)输入鱼洗时,就会引起其以自己的固有频率震动。(正如在锣面上敲一下。)

为什么湿润的双手更容易引起鱼洗的振动呢?从实践的角度,可能是因为湿润的双手有更小的摩擦系数,因为摩擦起来更流畅,不会出现干燥双手可能会出现的“阻塞”情况,这只是我个人猜想,并没有发现资料有关于这方面的讨论。

离心力演示仪

实验描述:

离心力演示仪是一个圆柱形仪器,中间有一个细柱,细柱穿过一段闭合的`硬塑料带上的两个正对小孔。塑料带的一段固定,静止时,系统为一个竖直平面的圆,中间由细柱传过。当摁下仪器上的按钮时,细柱带动塑料带在水平面旋转起来。当旋转速度增大时,可以看到塑料带的自由端延细柱向下运动,整个塑料带变成旋转的椭圆形状。

实验原理:

离心力是一个惯性力,实际上是并不存在的。绕旋转中心转动的物体有脱离中心延半径方向向外运动的趋势,产生这种趋势的力即称为离心力。当启动仪器时,塑料带各部分均作水平方向的圆周运动,所需要的向心力由临近部分的塑料小段的拉力的径向分力提供。每一个塑料小段均收到来自前后两个塑料小段的拉力。由于塑料带下端是固定的,因此在塑料带的下半部分,每个塑料小段的受力均可分解成提供向心力的径向分力和竖直向下的分力。对其上半圆部分也有类似的结果,我个人认为,塑料带一段固定是这个仪器最重要的条件,这样塑料带的下半部分的受力结果才能确定,进而上半部分每个塑料小段所受的两个拉力的关系才能确定。在竖直向下的分力作用下,塑料带被压扁成为旋转的椭圆。

辉光球

实验描述:

辉光球是圆形球体,实验室中还有一个为圆盘形状。工作时会发出动感绚烂的五彩辉光,有一种魔幻效果。仔细观察辉光球,可以看到其中的气体,蓝色的一个辉光球尤为明显。当将手指放上去时,手指接触球体的部分会被辉光点亮,同时球中会有一缕气体与碰触的位置连接,十分美丽。另外观察得知,如果用笔、尺子等其他物体接触辉光球,也会出现上述现象,但强度与用手指接触相比小得多。

实验原理:

辉光球的另一个名称是电离子魔幻球,顾名思义,它的工作原理与电离有关。经查资料得知,稀薄的稀有气体在高频的强电场作用下会发生电离作用。而从生活中的霓虹灯得知,稀有气体如果电离,则会发光,具体的颜色与气体种类有关。根据查到的资料了解,在我们的实验室的辉光球中,发出红绿蓝三色辉光的圆盘可能充有He。

Ne

和_e,蓝色的辉光球中可能充有Ar。在人手触摸辉光球时,由于人体和大地相连,人触摸的位置的电势与大地的电势相等,整个辉光球的电场分布不再均匀,手指碰触的地方有更低的电势,所以会更加明亮,同时,辉光球中央的电极与人手之间的电势差会更大,因而形成的辉光弧线会一直跟随人的手指。

初二物理实验报告模板篇4

【实验课题】

用验电器演示导体和绝缘体

【器材】

验电器(或自制验电器),有机玻璃或橡胶棒,丝绸或毛皮,被检验的物体:铁丝、铜丝等金属丝,陶瓷、松香、玻璃、橡胶等。

【操作】

(1)将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棒(或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与验电器接触,使验电器带电,金箔张开一定的角度,然后用手接触一下验电器上的小球,金箔马上合拢。这表明手碰了小球后,验电器上的电荷通过手和人体传给大地了,这证明人体是导体。

(2)用上述方法使验电器重新带电。手拿铁丝和铜丝等金属丝用它们去跟带电的验电器小球接触,可以看到金箔也会合拢,表明验电器上的电荷通过金属丝和人体传到地球上去了,金属丝是导体。当手拿陶瓷、玻璃、松香等用它们去跟带电的验电器小球接触,金箔仍张开并不合拢,表明验电器上的电荷没有通过陶瓷、玻璃、松香等传到地球上,说明陶瓷、玻璃松香等是绝缘体。

【注意事项】

被检验的绝缘体的表面要清洁干燥,以免表面漏电。

实验目的:观察水的沸腾。

实验步骤:

①在烧杯里放入适量水,将烧杯放在石棉网上,然后把温度计插入水里。

②把酒精灯点着,给烧杯加热。

③边观察边记录。

④做好实验后,把器材整理好。

观察记录:

①水温在 60℃以下时,随着水温不断升高,杯底上气泡越来越多,有少量气泡上升。

②水温在60℃~90℃之间时,杯底气泡逐渐减少,气泡上升逐渐加快。

③在90℃~100℃之间时,小气泡上升越来越快。

④水在沸腾时,大量气泡迅速上升,温度在98℃不变。

⑤移走酒精灯,沸腾停止。

实验结论:

①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汽化现象。

②水在沸腾时,温度不变。

初二物理实验报告模板篇5

【制作方法】

1.电磁铁:用两个木线轴作绕线架,在一个木线轴上以直径0.35毫米的漆包线顺次绕三层,再在另一个木线轴上同样绕三层。取一根铁棒弯成“U”形,插入两个木线轴的圆孔内作为电磁铁(如图19.11-l(a)所示)。在电磁铁上压一块长方形小木板,用木螺丝穿过木板插入两轴之间,固定在18×10×0.8厘米3的底板上,如图19.11-2所示。

2.衔铁:剪一块宽1厘米,长10厘米的铁片作为衔铁。一端焊一根直径1.5毫米的铁丝,铁丝的顶端弯一个小圆圈作铃槌,另外剪一块5厘米长的铁片与衔铁等宽,弯成弧形把它焊在衔铁上,如图19.11-1(b)、(c)所示。弯一个3厘米高的直角形支架把衔铁铆在支架上,再用木螺丝把支架固定在底板上,使衔铁正对电磁铁的两极,但不能接触。

3.触点:靠近弧形铁片处固定一个直角形铁片,在铁片的上端对准弧形铁片钻一个孔、拧一个小螺丝钉,使钉尖正触及弧形铁片,小螺丝可以调节接触弧形铁片的松紧度。在铁丝铃锤的旁边固定一个铃盖。安装方法如图19.11-2所示。

【使用方法】

用手按开关使电路接通,电磁铁应吸引衔铁,铁丝锤打铃,当衔铁被吸之后,弧形铁片便与接触的小螺丝钉分开,于是电流中断,电磁铁失去磁性、衔铁又回复原位,此时弧形铁片又与螺丝钉接触,电流又接通,铃声又响。这样反复不已,铃声就继续不断。

初二物理实验报告模板篇6

1.要在钩码落地处放上软垫或砂箱,防止撞坏钩码。

2.要在小车到达滑轮前用手按住它或放置泡沫塑料挡板,防止撞坏小车。

3.小车的加速度宜适当大些,可以减小长度的测量误差,加速度大小以能在约50cm的纸带上清楚地取出7~8个计数点为宜。

4.纸带运动时尽量不要让纸带与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摩擦。

5.要先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工作稳定后,再放开小车;放开小车时,小车要靠近打点计时器,以充分利用纸带的长度。

6.不要分段测量各段位移,应尽可能地一次测量完毕(可先统一量出各计数点到计数起点0之间的距离),读数时应估读到毫米的下一位。

初二物理实验报告模板篇7

1.试验目的。(这个大学物理试验书上抄,哪个试验就抄哪个)。

2。实验仪器。照着书上抄。

3.重要物理量和公式:把书上的公式抄了:一般情况下是抄结论性的公式。再对这个公式上的物理量进行分析,说明这些物理量都是什么东东。这是没有充分预习的做法,如果你充分地看懂了要做的试验,你就把整个试验里涉及的物理量写上,再分析。

4.试验内容和步骤。抄书上。差不多抄半面多就可以了。

5.试验数据。做完试验后的记录。这些数据最好用三线图画。注意标上表号和表名。EG:表1.紫铜环内外径和高的试验数据。

6.试验现象.随便写点。

初二物理实验报告模板篇8

【实验目的】:

1.通过观察与思考双锥体沿斜面轨道上滚的现象,使学生加深了解在重力场中物体总是以降低重心,趋于稳定的运动规律。

2.说明物体具有从势能高的位置向势能低的位置运动的趋势,同时说明物体势能和动能的相互转换。

【实验仪器】:

锥体上滚演示仪

【注意事项】

1:不要将椎体搬离轨道

2:椎体启动时位置要正,防止滚动式摔下来造成损坏报告部分

【实验原理】:能量最低原理指出:物体或系统的能 量总是自然趋向最低状态。本实验中在低端的两根导 轨间距小,锥体停在此处重心被抬高了;相反,在高 端两根导轨较为分开,锥体在此处下陷,重心实际上 降低了。实验现象仍然符合能量最低原理。

【实验步骤】:

1.将双锥体置于导轨的高端,双锥体并不下滚;

2.将双锥体置于导轨的低端,松手后双锥体向高端滚去;

3.重复第2步操作,仔细观察双锥体上滚的情况。

初二物理实验报告模板篇9

用验电器演示导体和绝缘体

【器材】

验电器(或自制验电器),有机玻璃或橡胶棒,丝绸或毛皮,被检验的物体:铁丝、铜丝等金属丝,陶瓷、松香、玻璃、橡胶等。

【操作】

(1)将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棒(或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与验电器接触,使验电器带电,金箔张开一定的角度,然后用手接触一下验电器上的小球,金箔马上合拢。这表明手碰了小球后,验电器上的电荷通过手和人体传给大地了,这证明人体是导体。

(2)用上述方法使验电器重新带电。手拿铁丝和铜丝等金属丝用它们去跟带电的验电器小球接触,可以看到金箔也会合拢,表明验电器上的电荷通过金属丝和人体传到地球上去了,金属丝是导体。当手拿陶瓷、玻璃、松香等用它们去跟带电的验电器小球接触,金箔仍张开并不合拢,表明验电器上的电荷没有通过陶瓷、玻璃、松香等传到地球上,说明陶瓷、玻璃松香等是绝缘体。

【注意事项】

被检验的绝缘体的表面要清洁干燥,以免表面漏电。

实验目的:观察水的沸腾。

实验步骤:

①在烧杯里放入适量水,将烧杯放在石棉网上,然后把温度计插入水里。

②把酒精灯点着,给烧杯加热。

③边观察边记录。

④做好实验后,把器材整理好。

观察记录:

①水温在 60℃以下时,随着水温不断升高,杯底上气泡越来越多,有少量气泡上升。

②水温在60℃~90℃之间时,杯底气泡逐渐减少,气泡上升逐渐加快。

③在90℃~100℃之间时,小气泡上升越来越快。

④水在沸腾时,大量气泡迅速上升,温度在98℃不变。

⑤移走酒精灯,沸腾停止。

实验结论:

①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汽化现象。

②水在沸腾时,温度不变。

初二物理实验报告模板篇10

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实验目的:

观察沸腾现象,找出水沸腾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实验器材:

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温度计、烧杯(50ml),火柴,中心有孔的纸板、水、秒表。

实验步骤:

1、按上图组装器材。在烧杯中加入30ml的水。

2、点燃酒精灯给水加热。当水沸腾,即水温接近90℃时,每隔0.5min在表格中记录温度计的示数T,记录10次数据。

3、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

4、冷却后再整理器材。

5、以温度T为横坐标,时间t为纵坐标,在下图中的方格纸上描点,再把这些点连接起来,从而绘制成水沸腾时温度与时间关系的图像;

6、整理、分析实验数据及其图像,归纳出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初二物理实验报告模板篇11

通过实验所得的MF51型半导体热敏电阻的电阻—温度特性的数学表达式为。根据所得表达式计算出热敏电阻的电阻~温度特性的测量值,与表一所给出的参考值有较好的一致性,如下表所示:

表三实验结果比较

温度℃253035404550556065

参考值RTΩ2700222518701573134111601000868748

测量值RTΩ2720243819001587140812321074939823

相对误差%0.740.581.600.894.996.207.408.1810.00

从上述结果来看,基本在实验误差范围之内。但我们可以清楚的发现,随着温度的升高,电阻值变小,但是相对误差却在变大,这主要是由内热效应而引起的。

初二物理实验报告模板篇12

物理探究实验: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探究准备

技能准备:

弹簧测力计,长木板,棉布,毛巾,带钩长方体木块,砝码,刻度尺,秒表。

知识准备:

1. 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平衡。

2. 在平衡力的作用下,静止的物体保持静止状态,运动的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4. 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拉力的大小就等于摩擦力的大小,拉力的数值可从弹簧测力计上读出,这样就测出了木块与水平面之间的摩擦力。

探究导引

探究指导:

关闭发动机的列车会停下来,自由摆动的秋千会停下来,踢出去的足球会停下来,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摩擦力。

运动物体产生摩擦力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物体间要相互接触,且挤压;2.接触面要粗糙;3.两物体间要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摩擦力的作用点在接触面上,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由力的三要素可知:摩擦力除了有作用点、方向外,还有大小。

提出问题: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1: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所受的压力有关。

猜想2: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猜想3: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产生摩擦力的两种物体间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探究方案:

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使它沿长木板滑动,从而测出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改变放在木块上的砝码,从而改变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压力;把棉布铺在长木板上,从而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改变木块与长木板的接触面,从而改变接触面积。

物理实验报告 ·化学实验报告 ·生物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格式 ·实验报告模板

探究过程:

1. 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7N

2. 在木块上加50g的砝码,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8N

3. 在木块上加200g的砝码,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1.2N

4. 在木板上铺上棉布,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1.1N

5. 加快匀速拉动木块的速度,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7N

6. 将木块翻转,使另一个面积更小的面与长木板接触,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7N

探究结论:

1. 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有关,表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摩擦力就越大。

2. 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

3. 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间接触面的面积大小无关。

4. 摩擦力的大小跟相对运动的速度无关。

初二物理实验报告模板篇13

物理是初二学生刚接触的一门新课程,学生表现出较浓厚的学习兴趣,但在如何学好这门课程,学习方法上似乎有些茫然不知所从。

通过一个月的教学实践,特别是通过对第一章第一节和第二节两节练习试卷的分析,发现我在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1、对学生了解不够,对学生关注不到位。新课标要求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满足于教给学生知识和结论,更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新课标渗透了STS(科学、技术、社会),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教学中,我对新课标的这两点要求认识不够,弱化了学生关注生活、运用物理走向社会的能力培养。

2、有时课上讲得太多,学生练习得太少,没有把握好校正时机,基础知识夯实得不牢固。

3、对学生认知过程认识不够。对一些知识的讲授时,总自以为很容易,满以为自己讲解的清晰到位,没有能随时观察学生的反映,而一笔带过。没有认识到学生的认知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并不是马上就能接受的,对于一些重点特别是难点的知识点,不但要讲透而且要针对性地加强练习、加强运用。没能随时获取学生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方式和思路,准确流畅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达到共识。

在今后,我将从以下方面来改进教学:

1、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继续做好分层教学,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后进生辅导。

2、对基础知识讲解透彻、分析细腻;准确把握重点、难点,避免课堂教学中,重点知识不突出,误将“难点”当“重点”讲的现象,避免重点、难点错位、失衡导致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下降的现象。

3、向扎实有效课堂努力。力求多种教学模式并用,教学方式形式多样,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运用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等有效的学习形式。

初二物理实验报告模板篇14

以天平、量筒、烧杯等实验仪器测定牛奶的密度为例。

一【实验名称】用天平、量筒、烧杯等实验仪器测定牛奶的密度

二【实验目的】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牛奶的密度。

三【实验材料和器材】牛奶、天平、砝码、量筒、烧杯。

四【实验原理】ρ=m/V。

五【实验方法(步骤)】

1.将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按天平使用规则调节天平平衡;

2.将适量的液体加入到烧杯中,用天平称量出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m1,记录于预先设计好的表格中;

3.将量筒放在水平台面上,把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读出示数并记下量筒内液体的体积V;

4.称出烧杯和杯中剩下的液体的质量m2,记录于表格中;

5.根据ρ=(m1-m2)/V,计算出牛奶的密度;

6.为确保测量准确,可进行多次测量(一般不少于3次),取ρ的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

【注意的问题】倒入、倒出液体时应小心,不能溢出。否则造成测量误差。

六【数据处理、数据分析(表格、图象、计算)】略。

初二物理实验报告模板篇15

试验日期 实验一:昆特管

预习部分

【实验目的】:通过演示昆特管,反应来回两个声波在煤油介质中交错从而形成的波峰和波谷的放大现象。

【实验仪器】电源,昆特管

【实验原理】:两束波的叠加原理,波峰与波峰相遇,波谷与谷相遇,平衡点与平衡点相遇,使震动的现象放大。 报告部分 【实验内容】:一根玻璃长,管里面放一些没有,在一段时致的封闭端,另一端连接一个接通电源的声波发生器,打开电源,声波产生,通过调节声波的频率大小,来找到合适的频率,使波峰和波谷的现象放大,从而发现有几个地方、出现了剧烈的震动,有些地方看似十分平静。

【实验体会】:看到这个实验,了解到波的叠加特性,也感

受到物理的神奇。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斥着电磁波、声波、光波的世界当中,了解一些基本的关于博得只是对于我们的健康生活是很有帮助的。

实验二: 鱼洗实验

【实验目的:演示共振现象 】

【实验仪器:鱼洗盆 】

【注意事项】

【实验原理】用手摩擦“洗耳”时,“鱼洗”会随着摩擦的频率产生振动。当摩擦力引起的振动频率和“鱼洗”壁振动的固有频率相等或接近时,“鱼洗”壁产生共振,振动幅度急剧增大。但由于“鱼洗”盆底的限制,使它所产生的波动不能向外传播,于是在“鱼洗”壁上入射波与反射波相互叠加而形成驻波。驻波中振幅最大的点称波腹,最小的点称波节。用手摩擦一个圆盆形的物体,最容易产生一个数值较低的共振频率,也就是由四个波腹和四个波节组成的振动形态,“鱼洗壁”上振幅最大处会立即激荡水面,将附近的水激出而形成水花。当四个波腹同时作用时,就会出现水花四溅。有意识地在“鱼洗壁”上的四个振幅最大处铸上四条鱼,水花就像从鱼口里喷出的一样。 五:实验步骤和现象:实验时,把“鱼洗”盆中放入适量水,将双手用肥皂洗干净,然后用双手去摩擦“鱼洗”耳的顶部。随着双手同步

地同步摩擦时,“鱼洗”盆会发出悦耳的蜂呜声,水珠从4个部位喷出,当声音大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有水花四溅。继续用手摩擦“鱼洗”耳,就会使水花喷溅得很高,就象鱼喷水一样有趣。

【原始数据记录】

【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

实 验 三:锥 体 上 滚

预习部分

【实验目的】:

1.通过观察与思考双锥体沿斜面轨道上滚的现象。

使学生加深了解在重力场中物体总是以降低重心,趋

于稳定的运动规律。

2.说明物体具有从势能高的位置向势能低的位置运

动的趋势,同时说明物体势能和动能的相互转换。

【实验仪器】:锥体上滚演示仪

【注意事项】:1:不要将椎体搬离轨道

2:椎体启动时位置要正,防止滚动式摔下来造成损坏

报告部分 【实验原理】:能量最低原理指出:物体或系统的能 量总是自然趋向最低状态。本实验中在低端的两根导 轨间距小,锥体停在此处重心被抬高了;相反,在高 端两根导轨较为分开,锥体在此处下陷,重心实际上 降低了。实验现象仍然符合能量最低原理。

【实验步骤】:

1.将双锥体置于导轨的"高端,双锥体并不下滚;

2.将双锥体置于导轨的低端,松手后双锥体向高端滚去;

3.重复第2步操作,仔细观察双锥体上滚的情况。

初二物理实验报告模板篇16

一、拉伸实验报告标准答案

实验目的:见教材。实验仪器见教材。

实验结果及数据处理:例:(一)低碳钢试件

强度指标:

Ps=xx22.1KN屈服应力ζs= Ps/A xx273.8MPa P b =xx33.2KN强度极限ζb= Pb /A xx411.3MPa

塑性指标:伸长率L1—LL100%AA1A33.24 %

面积收缩率100%

68.40 %

低碳钢拉伸图:

(二)铸铁试件

强度指标:

最大载荷Pb =xx14.4 KN

强度极限ζb= Pb / A = x177.7 M Pa

问题讨论:

1、为何在拉伸试验中必须采用标准试件或比例试件,材料相同而长短不同的试件延伸率是否相同?

答:拉伸实验中延伸率的大小与材料有关,同时与试件的标距长度有关。试件局部变形较大的断口部分,在不同长度的标距中所占比例也不同。因此拉伸试验中必须采用标准试件或比例试件,这样其有关性质才具可比性。

材料相同而长短不同的试件通常情况下延伸率是不同的(横截面面积与长度存在某种特殊比例关系除外)。

2、分析比较两种材料在拉伸时的力学性能及断口特征。

答:试件在拉伸时铸铁延伸率小表现为脆性,低碳钢延伸率大表现为塑性;低碳钢具有屈服现象,铸铁无。低碳钢断口为直径缩小的杯锥状,且有450的剪切唇,断口组织为暗灰色纤维状组织。铸铁断口为横断面,为闪光的结晶状组织。

教师签字:x

日期:

二、压缩实验报告标准答案

实验目的:见教材。实验原理:见教材。

实验数据记录及处理:例:(一)试验记录及计算结果

问题讨论:

分析铸铁试件压缩破坏的原因。

答:铸铁试件压缩破坏,其断口与轴线成45°~50°夹角,在断口位置剪应力已达到其抵抗的最大极限值,抗剪先于抗压达到极限,因而发生斜面剪切破坏。

初二物理实验报告模板篇17

1.把附有滑轮的长木板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再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细绳跨过滑轮,下边挂上合适的钩码;将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它的一端固定在小车的后面。

2.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接通电源后,放开小车,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的点。换上新纸带,重复三次。

3.从三条纸带中选择一条比较理想的纸带,舍掉开头比较密集的点,在后边便于测量的地方找一个开始点,在选好的开始点下面记作0,0后面

动的加速度。

同学们还可先画出v-t图象,再求小车做匀变速运动的加速度。

初二物理实验报告模板篇18

一、 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

时间:

探究预备:

1. 不一样, 质量大的水时间长。

2. 不相同, 物质种类不同。

探究目的:探究不同物质吸热能力的不同. 培养实验能力。

提出问题: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温度吸收的热量相同吗。

猜想与假设:不同

探究方案与实验设计:

1. 相同质量的水和食用油, 使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 比较它们吸收热量的多少。

2. 设计表格, 多次实验, 记录数据。

3. 整理器材, 进行数据分析。

实验器材: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烧杯、温度计、水、食用油。

资料或数据的收集

分析和论证: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 升高相同的温度, 吸收的热量不同. 评估与交流:

1. 水的比热容较大, 降低相同的温度, 放出较多的热量, 白天把水放出去, 土地吸收相同热量, 比热容小升高温度较快。

2. 新疆地区沙石比较多, 比热容小, 吸收(放出)相同热量, 升高(降低)的温度较多, 温差比较大。

初二物理实验报告模板篇19

实验报告

班级:实验人:试验时间:审核:

实验名称:用停表测量时间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

实验设计:

1、观察停表

停表有个表盘,大表盘数字代表,小表盘数字代表;有根指针,长指针是,短指针是。停表秒针走一圈是分钟。

2、停表时间等于分针指示能准确读数部分加上秒针指示读数部分。

进行试验:

用停表测出你脉搏跳动10次所用时间s,1min内你的脉搏跳动了次。

评估交流:大家的测量结果是否相同。

初二物理实验报告模板篇20

一、实验原理

仪器下部是由半透明的材料制成的炭火造型,由于不同厚度的炭火造型各位置透光不同,在其下部的灯光照明下,较薄的地方显得火红,较厚的地方显得暗淡。火苗的形成:为了使火苗从炭火堆中窜出,在炭火模型的后面放置一面反射镜,上面刻有火苗状的透光镜,炭火模型与其镜中的像形成对称结构,中间形成一条透光缝,在缝的下部形成一根横轴,轴的四周镶满不同反射方向的小反光片,光源的光照射到反光片上,光源的光照到反光片上,随着轴的转动,光被随机的反射出来,让我们看到了火苗的存在。

二、演示方法

1、接通电源,观察视窗内似有熊熊烈火燃烧。

2、打开加热开关,还会有热风吹出,就像一座逼真的火炉。

初二物理实验报告模板篇21

【器材】

验电器(或自制验电器),有机玻璃或橡胶棒,丝绸或毛皮,被检验的物体:铁丝、铜丝等金属丝,陶瓷、松香、玻璃、橡胶等。

【操作】

(1)将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棒(或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与验电器接触,使验电器带电,金箔张开一定的角度,然后用手接触一下验电器上的小球,金箔马上合拢。这表明手碰了小球后,验电器上的电荷通过手和人体传给大地了,这证明人体是导体。

(2)用上述方法使验电器重新带电。手拿铁丝和铜丝等金属丝用它们去跟带电的验电器小球接触,可以看到金箔也会合拢,表明验电器上的电荷通过金属丝和人体传到地球上去了,金属丝是导体。当手拿陶瓷、玻璃、松香等用它们去跟带电的验电器小球接触,金箔仍张开并不合拢,表明验电器上的电荷没有通过陶瓷、玻璃、松香等传到地球上,说明陶瓷、玻璃松香等是绝缘体。

【注意事项】

被检验的绝缘体的表面要清洁干燥,以免表面漏电。

实验目的:

观察水的沸腾。

实验步骤:

①在烧杯里放入适量水,将烧杯放在石棉网上,然后把温度计插入水里。

②把酒精灯点着,给烧杯加热。

③边观察边记录。

④做好实验后,把器材整理好。

观察记录:

①水温在60℃以下时,随着水温不断升高,杯底上气泡越来越多,有少量气泡上升。

②水温在60℃~90℃之间时,杯底气泡逐渐减少,气泡上升逐渐加快。

③在90℃~100℃之间时,小气泡上升越来越快。

④水在沸腾时,大量气泡迅速上升,温度在98℃不变。

⑤移走酒精灯,沸腾停止。

实验结论:

①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汽化现象。

②水在沸腾时,温度不变。

初二物理实验报告模板篇22

实验目的:

观察水沸腾时的现象

实验器材:

铁架台、酒精灯、火柴、石棉网、烧杯、中心有孔纸板、温度计、水、秒表

实验装置图:

实验步骤:

1.按装置图安装实验仪器,向烧杯中加入温水,水位高为烧杯的1/2左右。

2.用酒精灯给水加热并观察.(观察水的温度变化,水发出的声音变化,水中的气泡变化)

描述实验中水的沸腾前和沸腾时的情景:

(1)水中气泡在沸腾前,沸腾时

(2)水的声音在沸腾前,沸腾时

3. 当水温达到90℃时开始计时,每半分钟记录一次温度。填入下表中,至沸腾后两分钟停止。

实验记录表:

时间(分) 0 0.5 1 1.5 2 2.5 3 …

温度(℃)

4、观察撤火后水是否还继续保持沸腾?

5、实验结果分析:

①以时间为横坐标,温度为纵坐标,根据记录用描点法作出水的沸腾图像。

②请学生叙述实验现象。

沸腾前水中有升到水面上来,水声;继续加热时,水中发生剧烈的现象,大量上升并且变(填“大”或“小”),升到水面上破裂,放出水蒸气,散到空气中,水声变(填“大”或“小”)。

沸腾的概念:

③实验中是否一加热,水就沸腾?

④水沸腾时温度如何变化?

⑤停止加热,水是否还继续沸腾?说明什么?

20xx年X月XX日

初二物理实验报告模板篇23

探究课题: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提出问题: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像?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在什么地方?

2.猜想与假设: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分别是在平面镜的两侧。

3.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实验原理是光的反射规律。

所需器材;蜡烛(两只),平面镜(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纸,火柴。

实验步骤:

一.在桌面上平铺一张16开的白纸,在白纸的中线上用铅笔画上一条直线,把平面镜垂直立在这条直线上。

二.在平面镜的一侧点燃蜡烛,从这一侧可以看到平面镜中所成的点燃蜡烛的像,用不透光的纸遮挡平面镜的背面,发现像仍然存在,说明光线并没有透过平面镜,因而证明平面镜背后所成的像并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是虚像。

三.拿下遮光纸,在平面镜的背后放上一只未点燃的蜡烛,当所放蜡烛大小高度与点燃蜡烛的高度相等时,可以看到背后未点燃蜡烛也好像被点燃了.说明背后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四.用铅笔分别记下点燃蜡烛与未点燃蜡烛的位置,移开平面镜和蜡烛,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白纸上所作的记号,量出点燃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和未点燃蜡烛(即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比较两个距离的大小,发现是相等的。

5.自我评估。

该实验过程是合理的,所得结论也是正确无误.做该实验时最好是在暗室进行,现象更加明显。误差方面应该是没有什么误差,关键在于实验者要认真仔细的操作,使用刻度尺时要认真测量。

6.交流与应用。

通过该实验我们已经得到的结论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的连线被平面镜垂直且平分。例如,我们站在穿衣镜前时,我们看穿衣镜中自己的像是虚像,像到镜面的距离与人到镜面的距离是相等的,当我们人向平面镜走近时,会看到镜中的像也在向我们走近.我们还可以解释为什么看到水中的物像是倒影.平静的水面其实也是平面镜.等等。

初二物理实验报告模板篇24

【实验装置】

FQJ-Ⅱ型教学用非平衡直流电桥,FQJ非平衡电桥加热实验装置(加热炉内置MF51型半导体热敏电阻(2.7kΩ)以及控温用的温度传感器),连接线若干。

【实验原理】

根据半导体理论,一般半导体材料的电阻率和绝对温度之间的关系为

(1-1)

式中a与b对于同一种半导体材料为常量,其数值与材料的物理性质有关。因而热敏电阻的电阻值可以根据电阻定律写为

(1-2)

式中为两电极间距离,为热敏电阻的横截面,。

对某一特定电阻而言,与b均为常数,用实验方法可以测定。为了便于数据处理,将上式两边取对数,则有

(1-3)

上式表明与呈线性关系,在实验中只要测得各个温度以及对应的电阻的值。

以为横坐标,为纵坐标作图,则得到的图线应为直线,可用图解法、计算法或最小二乘法求出参数a、b的值。

热敏电阻的电阻温度系数下式给出

(1-4)

从上述方法求得的b值和室温代入式(1-4),就可以算出室温时的电阻温度系数。

热敏电阻在不同温度时的电阻值,可由非平衡直流电桥测得。非平衡直流电桥原理图如右图所示,B、D之间为一负载电阻,只要测出,就可以得到值。

当负载电阻→,即电桥输出处于开

路状态时,=0,仅有电压输出,用表示,当时,电桥输出=0,即电桥处于平衡状态。为了测量的准确性,在测量之前,电桥必须预调平衡,这样可使输出电压只与某一臂的电阻变化有关。

若R1、R2、R3固定,R4为待测电阻,R4=RX,则当R4→R4+△R时,因电桥不平衡而产生的电压输出为:

(1-5)

在测量MF51型热敏电阻时,非平衡直流电桥所采用的是立式电桥,,且,则

(1-6)

式中R和均为预调平衡后的电阻值,测得电压输出后,通过式(1-6)运算可得△R,从而求的=R4+△R。

初二物理实验报告模板篇25

时间(分)00.511.522.53…

温度(℃)

4、观察撤火后水是否还继续保持沸腾?

5、实验结果分析:

①以时间为横坐标,温度为纵坐标,根据记录用描点法作出水的沸腾图像。

②请学生叙述实验现象。

沸腾前水中有升到水面上来,水声;继续加热时,水中发生剧烈的现象,大量上升并且变(填“大”或“小”),升到水面上破裂,放出水蒸气,散到空气中,水声变(填“大”或“小”)。

沸腾的概念:

③实验中是否一加热,水就沸腾?

④水沸腾时温度如何变化?

⑤停止加热,水是否还继续沸腾?说明什么?

XXX

20XX年X月XX日

初二物理实验报告模板篇26

第一种:

将木头放入水中,测量水面上升的幅度,或者放入满满的量筒中,测量溢出的水的体积,可以间接得到木头浸入水中的部分的体积。

然后将木头沿水平面切割,取下,用天平测量水下部分的质量。

通过公式计算其密度。

然后总体测量整块物体的质量

通过v=m/p

计算得出全部体积。

第二种:

取一量杯,水面与杯面平齐,想办法将木头全部浸入水中(如用细针将其按入水中),称量溢出水的体积即可。

第三种:

如果容器是个圆柱形,把里面放满水,然后把物体放入水中,在把物体取出。容器中空的部分就是这个物体的体积。

圆柱的面积=底面积×高

如果物体不下沉,就把物体上系一个铁块放入水中,测出铁块和物体的体积,然后再测出铁块的体积,接着用它们的总体积减去铁块的体积就得出物体的体积.

现象:包括在步骤里面了。

结论:得出木头的体积。

XXX

20XX年X月XX日

初二物理实验报告模板篇27

一、教学设计反思

升华和凝华是八年级第四章物态变化第四节的内容,属于物质这个一级主题下的第一个二级主题,为九年级的关于物质的结构和属性的学习作好准备。本节课是前面熔化、凝固、汽化和液化的延续,由此让学生完整的知道物质形态的六种变化。尽管升华和凝华并不少见,但却不易被学生注意,且气体不易看见,而难于直接观察到。因此设计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让学生探究,让学生从实验中理解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得出升华吸热、凝华放热的结论。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然后再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让学生自己根据图片说出各是什么现象,不但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引起了学生对物理的兴趣,趁学生思维活跃的时候介绍干冰的作用,引发学生探究舞台上的烟雾之谜,利用探究的结论引导学生列举出升华吸热在生活中的更多应用,对自然界中一些现象做出科学的有力的解释,让学生从感性上知道物理知识是有用的,体会到物理知识的价值,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一节课的内容在实验探究和对熟悉的现象的探究中掌握,再利用水的三态变化将整章的知识串在一起,使学生对物态变化这一章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避免概念的混淆。

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安排的比较适当,知识连接的较为妥当,学生比较容易地得出了结论,对现象也能利用本节的知识作出合理的解释,但设计时如加上人工造“雪”实验、为加深对升华和凝华的理解,再进行两个有趣的活动:一是观看“两件衣服的对话”的动画(冬天,两件冰冻的衣服分别在太阳下、阴凉处),再次明确升华是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并没有经过液态;二是竞说升华和凝华现象,谁说对一个,课件上就显示出来,并有鼓励性的评语。这样能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高,理解的更好。

二、教学过程反思

从引课到进行新课教学到整节课结束整个环节的过渡还是很顺畅。但在进行实验时实验要求不到位,致使有一组学生的实验仪器炸裂,引起学生的骚动,处理事故时耽误了一些时间致使实验时间过长,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意避免。讨论舞台烟雾之谜时间过长,使练习时间显得非常紧张,思考题没有做完,显得教学过程不够完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说得过多,应将问题留给学生,让学生多说,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以上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避免。

三、教学成败

升华和凝华两个内容知识量不多,教学大纲没有做过高的要求,应该也是从观察实验入手,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自然现象,丰富学生的知识,认识物态变化的特点。本节课中通过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让学生理解升华和凝华的概念是成功的,升华和凝华在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虽然常见但学生并不太熟悉,多举生活中的例子,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取得很好的效果。探究活动的安排使学生对熟悉的现象有了科学的解释。更增加了学生对物理的兴趣。习题的安排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同时检测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习题课处理疑难问题做准备。

四、再设计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设计先放一段展示自然界中雨、雾、露、霜、雪等现象的短片引入新课,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能更好一些。实验也可加一个“雪”的形成的实验,让学生更好的体会霜以及雾凇的形成。

在整节课的内容结束之后,引导学生阅读科学世界,了解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和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体现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也应注意应首先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和探究得出结论,这样做有助于学生自觉构建相关的知识体系,了解科学发展与生活的联系运用实验的方法,将科学研究渗透到教学中来,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分步骤,有层次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分析和探究,在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同时,让学生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初二物理实验报告模板篇28

(1)将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棒(或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与验电器接触,使验电器带电,金箔张开一定的角度,然后用手接触一下验电器上的小球,金箔马上合拢。这表明手碰了小球后,验电器上的电荷通过手和人体传给大地了,这证明人体是导体。

(2)用上述方法使验电器重新带电。手拿铁丝和铜丝等金属丝用它们去跟带电的验电器小球接触,可以看到金箔也会合拢,表明验电器上的电荷通过金属丝和人体传到地球上去了,金属丝是导体。当手拿陶瓷、玻璃、松香等用它们去跟带电的验电器小球接触,金箔仍张开并不合拢,表明验电器上的电荷没有通过陶瓷、玻璃、松香等传到地球上,说明陶瓷、玻璃松香等是绝缘体。

初二物理实验报告模板篇29

一.在桌面上平铺一张16开的白纸,在白纸的中线上用铅笔画上一条直线,把平面镜垂直立在这条直线上。

二.在平面镜的一侧点燃蜡烛,从这一侧可以看到平面镜中所成的点燃蜡烛的像,用不透光的纸遮挡平面镜的背面,发现像仍然存在,说明光线并没有透过平面镜,因而证明平面镜背后所成的像并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是虚像。

三.拿下遮光纸,在平面镜的背后放上一只未点燃的蜡烛,当所放蜡烛大小高度与点燃蜡烛的高度相等时,可以看到背后未点燃蜡烛也好像被点燃了.说明背后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四.用铅笔分别记下点燃蜡烛与未点燃蜡烛的位置,移开平面镜和蜡烛,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白纸上所作的记号,量出点燃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和未点燃蜡烛(即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比较两个距离的大小。发现是相等的.

五.自我评估.该实验过程是合理的,所得结论也是正确无误。做该实验时最好是在暗室进行,现象更加明显。误差方面应该是没有什么误差,关键在于实验者要认真仔细的操作,使用刻度尺时要认真测量。

六.交流与应用.通过该实验我们已经得到的结论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的连线被平面镜垂直且平分。例如,我们站在穿衣镜前时,我们看穿衣镜中自己的像是虚像,像到镜面的距离与人到镜面的距离是相等的,当我们人向平面镜走近时,会看到镜中的像也在向我们走近.我们还可以解释为什么看到水中的物像是倒影。平静的水面其实也是平面镜.等等。

XXX

20XX年X月XX日

初二物理实验报告模板篇30

1.提出问题;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像?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在什么地方?

2.猜想与假设;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分别是在平面镜的两侧.

3.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实验原理是光的反射规律.

所需器材;蜡烛(两只),平面镜(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纸,火柴。

实验步骤;一,在桌面上平铺一张16开的白纸,在白纸的中线上用铅笔画上一条直线,把平面镜垂直立在这条直线上.

二.在平面镜的一侧点燃蜡烛,从这一侧可以看到平面镜中所成的点燃蜡烛的像,用不透光的纸遮挡平面镜的背面,发现像仍然存在,说明光线并没有透过平面镜,因而证明平面镜背后所成的像并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是虚像. 三.拿下遮光纸,在平面镜的背后放上一只未点燃的蜡烛,当所放蜡烛大小高度与点燃蜡烛的高度相等时,可以看到背后未点燃蜡烛也好像被点燃了.说明背后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四.用铅笔分别记下点燃蜡烛与未点燃蜡烛的位置,移开平面镜和蜡烛,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白纸上所作的记号,量出点燃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和未点燃蜡烛(即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比较两个距离的大小.发现是相等的.

5.自我评估.该实验过程是合理的,所得结论也是正确无误.做该实验时最好是在暗室进行,现象更加明显.误差方面应该是没有什么误差,关键在于实验者要认真仔细的操作,使用刻度尺时要认真测量。

6.交流与应用.通过该实验我们已经得到的结论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的连线被平面镜垂直且平分.例如,我们站在穿衣镜前时,我们看穿衣镜中自己的像是虚像,像到镜面的距离与人到镜面的距离是相等的,当我们人向平面镜走近时,会看到镜中的像也在向我们走近.我们还可以解释为什么看到水中的物像是倒影.平静的水面其实也是平面镜.等等.

物理实验报告

背景介绍

在物理学中,实验是验证理论和原理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验手段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即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加速度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的关系。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我们将使用简单的装置和测量工具来观察物体受力后的运动情况,并利用数据分析与计算来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成立。

实验材料和装置

1. 弹簧秤

2. 动力学车

3. 直尺

4. 计时器

5. 平滑水平轨道

6. 数据记录表

实验步骤

1. 将平滑水平轨道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并利用直尺测量轨道的长度,确保轨道水平。

2. 将动力学车置于轨道上,并用弹簧秤测量其质量m。

3. 用弹簧秤测量动力学车受到的拉力F,并记录下拉力的数值。

4. 在实验开始前,先确定动力学车的初速度为零。

5. 通过计时器测量动力学车在不同拉力作用下的加速度,并记录下相关数据。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1. 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拉力F与动力学车加速度a的关系图。

2. 利用数据拟合的方法,找出拉力F与加速度a之间的函数关系,验证是否符合牛顿第二定律的描述。

3. 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得出加速度与力的比值,与动力学车质量m的比值,以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成立。

结果与讨论

经过数据处理与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 实验数据显示,拉力与动力学车的加速度呈线性关系,验证了牛顿第二定律的描述。

2. 经过计算,加速度与力的比值接近于动力学车质量的倒数,进一步验证了牛顿第二定律的成立。

实验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验证了牛顿第二定律: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加速度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期相符,证明了牛顿第二定律在本实验条件下的适用性。这也再次印证了实验是验证物理规律的有效手段,同时也对我们加深了对牛顿力学的理解,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结与展望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不仅加深了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也掌握了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未来,我们将继续进行更多的物理实验,不断提升实验技能,加深对物理规律的认识,为将来的科研与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获得了宝贵的实验经验和知识,相信在未来的学习与科研中能够有所帮助。

物理实验报告范文

实验名称:测定摩擦因数

实验日期:2023年12月19日

实验地点:XXX大学物理实验室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测定不同材料之间的静摩擦因数和动摩擦因数,并观察其变化规律,加深对摩擦现象的理解。

实验装置:倾斜面、滑块、各种材料样品、重物、刻度尺、计时器等。

实验原理: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会受到阻碍,这种阻碍叫做摩擦力。摩擦力主要包括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静摩擦力是指在物体还没有开始滑动之前,所需克服的最大摩擦力;动摩擦力是指物体已经开始滑动后,所受到的恒定摩擦力。

实验步骤及结果:

1. 将倾斜面倾斜角度固定为30°,在上面放置一个滑块,将不同材料的样品分别放在滑块下面,用重物挂载滑块一端,使滑块开始运动。

2. 测量滑块开始移动时重物位置与水平面的距离,并记录。

3. 测量滑块沿倾斜面滑行的时间 t。

4. 根据测得数据计算出滑块在倾斜面上的摩擦力,并测定不同材料的静摩擦因数和动摩擦因数。

实验数据处理:

假设重物的质量为m,滑块受到的重力为Fg,倾斜面对滑块的支持力为Fn,倾斜面上的摩擦力为Ff,倾斜角度为θ,则有:

Fg = m g

Fn = m g cosθ

Ff = μs Fn (静摩擦力)

Ff" = μk Fn (动摩擦力)

其中,μs为静摩擦因数,μk为动摩擦因数,g为重力加速度。

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 材料 | 计算静摩擦因数μs | 计算动摩擦因数μk |

| ---- | --------- | --------- |

| 木头 | 0.35 | 0.25 |

| 金属 | 0.50 | 0.40 |

| 橡胶 | 0.60 | 0.55 |

实验结论:

通过对不同材料之间的摩擦力进行测量和计算,我们得到了它们的静摩擦因数和动摩擦因数。可以看出,不同材料之间的摩擦因数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与材料本身的性质有关。例如,橡胶具有较大的静摩擦因数和动摩擦因数,这说明它在表面接触时会受到较大的摩擦阻力;而金属则相对较小。

除此之外,我们还发现在相同材料的情况下,静摩擦因数一般要大于动摩擦因数,这也是摩擦力特性的一种重要表现。这些实验结果对于我们理解摩擦现象,选择合适材料进行工程设计和制造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综上所述,本实验通过测定不同材料之间的摩擦因数,加深了我们对摩擦现象的认识,并且为相关工程领域提供了一定的实验数据支持。

初二物理实验报告

实验题目: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

实验目的:

1. 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工作方式;

2. 掌握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重力的方法;

3. 通过实验观察、记录数据和分析结果,加深对力的认识。

实验器材和材料:

1. 弹簧测力计

2. 钩子

3. 不同质量的物体

4. 实验台

5. 笔、纸、尺子

实验原理:

当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时,它会拉伸或压缩弹簧,根据胡克定律,弹簧受力与形变成正比。因此,可以利用弹簧的伸长量来间接测量物体所受的重力。

实验步骤:

1. 将弹簧测力计挂在实验台上,并调整使其垂直。

2. 用钩子将待测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方。

3. 记录下弹簧测力计示数,这个数值即为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

4. 重复以上步骤,用不同质量的物体进行多次实验,记录数据。

实验数据记录及分析:

通过实验记录的数据,我们发现不同质量的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方时,示数的变化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即质量越大,示数也越大。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其质量成正比,这符合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不仅掌握了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重力的方法,还进一步加深了对力的认识。同时,我们也理解了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际中的应用。这些知识的学习和实践将有助于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物理知识。

结语:

物理实验是我们学习物理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实验,我们不仅可以巩固理论知识,更能培养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勇于实践,勇于探索,从实验中汲取更多的知识和经验。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

引言

物理实验是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物理现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介绍一项有趣的物理实验,并详细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实验目的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验证光的直线传播。光是一种电磁波,而电磁波可以沿直线传播,这一性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但我们需要通过实验来进一步了解和验证这一现象。

实验材料

1. 光源:手电筒

2. 屏风:一张白纸或者白色布

3. 隔板:一块不透明的硬纸板

实验步骤

1. 将手电筒置于桌子的一端,打开,并朝向屏风。

2. 在手电筒和屏风之间放置隔板,使光线无法直接照射到屏风上。

3. 观察屏风上的光亮区域,并移动隔板,观察光亮区域的变化。

实验结果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当隔板不在光线的传播路径上时,屏风上出现了明显的阴影,光线无法照射到屏风上。当隔板被移开时,光线能够直线传播到屏风上,形成明亮的光斑。这一结果表明光线确实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结论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验证了光的直线传播的现象。这也符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和经验。光的直线传播是光学原理中的基本概念,它在光的成像、光的反射折射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应用。因此,我们对光的直线传播特性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实验体会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不仅加深了对光直线传播的理解,还学会了通过实验来验证物理原理。实验中的观察、记录和总结能力对我们的科学素养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希望我们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保持对于科学实验的热情,不断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

结语

物理实验是物理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物理原理和规律。本次光的直线传播实验,让我们切身感受到了物理规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增强了我们对物理知识的信心。希望在未来的学习中,能够继续热爱科学,善于动手实验,不断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

参考资料

1. 《初中物理实验教程》

2. 《物理学习指导资料》

3. 互联网资料:物理实验视频和教学资源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的范文

实验名称: 用小车测定加速度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测定小车在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时的加速度。

实验原理: 当小车在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时,其速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根据牛顿第二定律,作用在小车上的合力与小车的加速度成正比,所以可以通过测量小车在不同时间下的位移和速度来计算得到小车的加速度。

实验器材: 小车、光电门、计时器、直尺、纸带等。

实验步骤:

1. 将光电门放置在水平桌面上,两个光电门之间的距离为1m。

2. 将小车放在第一个光电门前面,并将计时器的触发器与光电门相连。

3. 按下计时器开关,使小车开始作匀变速直线运动,并记录小车从第一个光电门通过到第二个光电门的时间。

4. 重复上述步骤3次,取平均值作为小车通过两个光电门所用的时间。

5. 根据小车通过两个光电门的时间和两个光电门之间的距离,计算小车的平均速度。

6. 根据小车的平均速度和通过两个光电门的时间,计算小车的加速度。

实验数据:

| 时间间隔(s) | 速度(m/s) | 加速度(m/s^2) |

|-------------|-----------|---------------|

| 0.5 | 0.8 | 1.6 |

| 0.8 | 1.2 | 1.5 |

| 1.0 | 1.6 | 1.6 |

实验结果分析:

根据实验数据可知,小车的加速度大约在1.5m/s^2左右,符合预期的结果。

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测定了小车在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时的加速度,实验结果与预期基本吻合,证明了牛顿第二定律在这一实验中的适用性,为我们理解物体运动提供了直观的实验依据。

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过程中要保持光电门的清洁,避免灰尘影响测量精度。

2. 小车的运动应该尽量保持在直线上,避免外力干扰实验结果。

实验延伸:

可以尝试使用不同的小车质量和光电门间距离进行实验,观察加速度与质量以及距离的关系,从而更深入地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总的来说,本次实验让我们通过手工操作,亲眼见到了抽象的物理公式化身为具体的物理现象,深化了对物理学知识的理解,也提高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关于初二物理实验报告的范文

实验名称:测量小球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测量小球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验证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实验原理

自由落体运动是指物体只受重力作用,在无空气阻力的情况下自由下落的运动。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在地球表面附近,其加速度大小为9.8 m/s^2,并指向地球重心。

实验器材

1. 小球

2. 计时器

3. 直尺

4. 停表

5. 实验台

实验步骤

1. 在实验台上放置一个小球,并测量其直径。

2. 用直尺垂直向下测量小球的下落高度 h,记录数据。

3. 用计时器测量小球自由落体的时间 t。

4. 重复多次实验,取平均值。

5.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小球自由落体的加速度 a,使用公式 a = 2h / t^2 计算。

实验数据

| 序号 | 下落高度 h(m) | 下落时间 t(s) | 加速度 a(m/s^2) |

| ---- | ---------------- | --------------- | ----------------- |

| 1 | 1.0 | 0.45 | 9.88 |

| 2 | 1.2 | 0.49 | 9.71 |

| 3 | 0.9 | 0.43 | 10.12 |

取加速度平均值:(9.88 + 9.71 + 10.12) / 3 ≈ 9.90 m/s^2

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测得的数据,可以得出小球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约为 9.90 m/s^2,与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9.8 m/s^2接近,验证了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同时,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与计算,掌握了测量自由落体运动的方法和技巧。

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不仅对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进行了测量,还学会了运用数学工具进行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计算。这些都为我们今后更深入地学习物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自由落体运动实验的开展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物体受重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也培养了我们对实验数据分析和处理的能力。相信通过今后更多的实验练习,我们将在物理学习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高中物理实验报告范文

实验名称: 测定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力关系

实验目的: 掌握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力之间的关系,深入理解胡克定律。

实验原理: 弹簧受力变形,其伸长量与受力成正比。

仪器与材料: 弹簧、刻度尺、挂钩、吊钩、砝码、支架等。

实验步骤:

1. 将一根弹簧挂在支架上,并在下端挂上一个吊钩。

2. 在弹簧的下端挂上一个小挂钩,并将刻度尺固定在弹簧的侧面。

3. 在小挂钩上挂上适量的砝码,记录下弹簧的伸长量和施加的受力。

4. 逐渐增加砝码的重量,每次增加后记录下弹簧的伸长量和施加的受力,并绘制出实验数据的图表。

5. 根据实验数据分析,验证胡克定律。

实验数据:

| 施加的受力(N) | 弹簧的伸长量(cm) |

| --------------- | ------------------ |

| 0 | 0 |

| 1 | 0.5 |

| 2 | 1.0 |

| 3 | 1.5 |

| 4 | 2.0 |

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在弹簧的弹性变形范围内,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力成正比。即使施加的受力超过了弹簧的弹性极限,伸长量与受力的关系也呈现线性关系。

讨论与分析:

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图表可以看出,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力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符合胡克定律的描述。而在弹性限度内,弹簧恢复力的大小与弹簧变形量成正比。

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验证了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力之间成正比。实验还成功地帮助我们掌握了测定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力关系的方法,提高了我们对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实验心得:

本次实验不仅让我对胡克定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还锻炼了我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步骤和数据记录,我增加了对物理实验的经验,同时也更加确信了实验数据的重要性。

参考资料:

1. 《高中物理实验指导教程》

2. 《物理实验报告范文集》

通过本次实验,我加深了对物理原理的理解,也学会了如何撰写一份完整的物理实验报告。希望今后能继续进行更多的实验,不断提高自己的实验能力和科研素养。

有关物理实验报告范文

作为物理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实验对于学生的学习以及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实验,学生们能够亲身体验物理现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观察、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的能力。而撰写物理实验报告则是对实验过程的总结和归纳,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个物理实验报告的范文。

---

实验名称:测定弹簧刚度系数

实验目的: 通过测量不同重物挂在弹簧下时的伸长量,来确定弹簧的刚度系数。

实验原理: 弹簧的伸长量与挂在上面的重物质量成正比,即休气弹簧的形变服从胡克定律。胡克定律表明,弹簧的伸长量与施加在它上面的力成正比,即[F = kx],其中[F]为弹簧上的力,[k]为弹簧的刚度系数,[x]为弹簧的伸长量。

实验仪器: 弹簧、重物、尺子、天平。

实验步骤:

1. 将弹簧挂在支架上,记录弹簧的原始长度[L_0]。

2. 将不同的重物挂在弹簧下,记录每次挂载后的弹簧长度[L]以及挂载的重物质量[m]。

3. 根据实验数据,绘制[F-m]图像,确定弹簧的刚度系数[k]。

实验数据:

| 质量(m/g) | 伸长量(L/cm) |

| ----------- | -------------- |

| 50 | 2.1 |

| 100 | 4.2 |

| 150 | 6.3 |

| 200 | 8.4 |

实验结果:

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绘制[F-m]图像,通过线性拟合得到直线方程[F = kx]中的斜率[k],进而确定弹簧的刚度系数[k = 40N/m]。

实验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测定,我们成功地测定了弹簧的刚度系数,验证了胡克定律。同时,实验过程中我们也学会了如何使用天平、尺子等仪器,以及如何处理实验数据和绘制图表。

实验心得:

本次实验不仅让我们理论知识得到了实际应用,还培养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胡克定律和弹簧的原理,这对我们的物理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

以上是一篇关于测定弹簧刚度系数的物理实验报告范文,通过这篇范文,我们不仅了解了实验的步骤和数据处理方法,也清晰地展现了实验的目的、原理、仪器以及实验过程中的心得和收获。希望这篇范文能对大家在撰写物理实验报告时有所帮助。

2024初二物理实验报告

今天我们进行了一次关于热传导的物理实验。热传导是热量传递的一种方式,是指由温度高的物体传递热量给温度低的物体的过程。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探究不同材料的热传导性能,并观察不同材料对热量传递的影响。

实验材料:

1. 铝制导热棒

2. 铜制导热棒

3. 镍制导热棒

4. 纸张

5. 塑料薄膜

6. 计时器

7. 温度计

8. 加热装置

实验步骤:

1. 将铝、铜、镍制导热棒分别固定在热传导实验架上。

2. 在每根导热棒的一端夹上纸张或塑料薄膜作为隔热层,以模拟材料之间的热传导过程。

3. 对每种情况下的导热棒进行加热,并通过计时器和温度计记录温度随时间的变化。

4. 观察不同材料的热传导性能并比较结果。

实验结果:

经过实验,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铜制导热棒的热传导性能最好,其次是铝制导热棒,而镍制导热棒的热传导性能最差。在加热相同时间内,铜制导热棒传导热量最多,而镍制导热棒传导热量最少。此外,当在导热棒的一端夹上隔热层时,热传导速度明显减慢,表明隔热层对热传导有一定的影响。

实验分析:

这次实验结果表明了不同材料对热传导的影响。铜是一种非常良好的导热材料,其内部电子自由度大,热传导速度快,因此具有很高的导热性能;而镍则是一种较差的导热材料,其内部电子自由度较小,热传导速度较慢,因此其导热性能较差。而夹上隔热层后,隔热层阻碍了热量的传递,从而减慢了热传导速度。

结论: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不同材料对热传导的影响,也学到了实验的方法和技巧。热传导是物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热传导的原理,并且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希望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对热传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模拟实验报告

摘要:

本实验旨在模拟现实情境,通过实验的方式探索特定问题,并分析实验结果,以期得出结论并提出建议。本文将介绍实验的背景、实验设计、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最终得出结论。

1. 背景

随着科技的发展,模拟实验在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医学、工程和社会科学领域。通过模拟实验,可以在受控的环境中重复实验条件,观察变量的变化,从而得出科学结论。本次模拟实验将围绕某一特定问题展开。

2. 实验设计

本次实验的设计包括确定实验目标、制定实验方案、确定实验变量、准备实验材料和设备等步骤。在确定实验目标的基础上,制定实验方案,明确实验的步骤和流程,以确保实验的严谨性和可行性。同时,根据实验目标和方案,确定实验变量,并准备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设备。

3. 实验过程

实验过程分为实验前准备、实验操作和数据收集三个阶段。在实验前准备阶段,对实验材料和设备进行检查和准备工作,确保一切就绪。在实验操作阶段,按照实验方案进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并注意观察实验现象。最后,在数据收集阶段,整理和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初步结论。

4. 结果分析

根据实验所得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利用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计算相关指标并作图表展示,从而清晰地呈现实验结果。基于数据分析,对实验目标进行评估,并深入分析实验结果的意义和可能的影响因素。

5. 结论

结合实验目标和结果分析,得出本次实验的结论,并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和改进建议。同时,对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和实验优化方案进行展望,并提出相关建议。

总结:

模拟实验作为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在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模拟实验,能够在受控的条件下观察和研究特定问题,为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有效支持。希望通过本次实验报告,能够对模拟实验的设计和实施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促进科学研究和实验教学的不断进步与完善。

下载全文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