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范文网 > 诗词
关于雪的古诗词43篇 word A4格式

关于雪的古诗词

关于雪的古诗词1

初寒(作者:陆游)

久雨重阳后,清寒小雪前。拾薪椎髻仆,卖菜掘头船。

薄米全家粥,空床故物毡。身犹付一歃,名字更须传?

小雪日戏题绝句(作者:张登)

甲子徒推小雪天,刺梧犹绿槿花然。融和长养无时歇,却是炎洲雨露偏。

和萧郎中小雪日作(作者:徐铉)

征西府里日西斜,独试新炉自煮茶。篱菊尽来低覆水,塞鸿飞去远连霞。

寂寥小雪闲中过,斑驳轻霜鬓上加。算得流年无奈处,莫将诗句祝苍华。

小雪诗句(作者:李咸用)

散漫阴风里,天涯不可收。压松犹未得,扑石暂能留。

阁静萦吟思,途长拂旅愁。崆峒山北面,早想玉成丘。

小雪(作者:无可)

片片互玲珑,飞扬玉漏终。乍微全满地,渐密更无风。

集物圆方别,连云远近同。作膏凝瘠土,呈瑞下深宫。

气射重衣透,花窥小隙通。飘秦增旧岭,发汉揽长空。

迥冒巢松鹤,孤鸣穴岛虫。过三知腊尽,盈尺贺年丰。

委积休闻竹,稀疏渐见鸿。盖沙资澶漫,洒海助冲融。

草木潜加润,山河更益雄。因知天地力,覆育有全功。

小雪(作者:释善珍)

云暗初成霰点微,旋闻蔌蔌洒窗扉。最愁南北犬惊吠,兼恐北风鸿退飞。

梦锦尚堪裁好句,鬓丝那可织寒衣。拥炉睡思难撑拄,起唤梅花为解围。

小雪(作者:戴叔伦)

花雪随风不厌看,更多还肯失林峦。愁人正在书窗下,一片飞来一片寒。

关于雪的古诗词2

《别董大二首》

唐·高適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馀年。

丈夫贫践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注释:

董大:指董庭兰,是当时有名的音乐家。在其兄弟中排名第一,故称“董大”。

黄云:天上的乌云,在阳光下,乌云是暗黄色,所以叫黄云。

《别董大》诗意图

曛 :昏暗。白日曛,即太阳黯淡无光。

谁人:哪个人。

君:你,这里指董大。

翮(hé):鸟的羽翼。

飘飖(yáo):飘动。六翮飘飖,比喻四处奔波而无结果。

京洛:长安和洛阳。

译文:

黄昏的落日使千里浮云变得暗黄;北风劲吹,大雪纷纷,雁儿南飞。

不要担心前方的路上没有知己,普天之下还有谁不知道您呢?

就像鸟儿六翮飘摇自伤自怜,离开京洛已经十多年。

大丈夫贫贱谁又心甘情愿,今天相逢可掏不出酒钱。

诗歌鉴赏:

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却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高适的《别董大二首》便是后一种风格的佳篇。

这两首送别诗作于公元747年(天宝六年),当时高适在睢阳,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但在这两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从诗的内容来看,这两篇作品当是写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而且,两个人都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贫贱相交自有深沉的感慨。诗的第二首可作如是理解。第一首却胸襟开阔,写别离而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雄壮豪迈,堪与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情境相媲美。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这两句以其内心之真,写别离心绪,故能深挚;以胸襟之阔,叙眼前景色,故能悲壮。曛,即曛黄,指夕阳西沉时的昏黄景色。

落日黄云,大野苍茫,唯北方冬日有此景象。此情此景,若稍加雕琢,即不免斫伤气势。高适于此自是作手。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以才人而沦落至此,几使人无泪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为之甘心。头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此处如不用尽气力,则不能见下文转折之妙,也不能见下文言辞之婉转,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两句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于慰藉之中充满信心和力量。因为是知音,说话才朴质而豪爽。又因其沦落,才以希望为慰藉。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可见他当时也还处于“无酒钱”的“贫贱”境遇之中。这两首早期不得意时的赠别之作,不免“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但诗人于慰藉中寄希望,因而给人一种满怀信心和力量的感觉。

诗人在即将分手之际,全然不写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是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诗之所以卓绝,是因为高适“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以气质自高”(《唐诗纪事》),因而能为志士增色,为游子拭泪。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则不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坚定不移,也就不能使此朴素无华之语言,铸造出这等冰清玉洁、醇厚动人的诗情。

关于雪的古诗词3

一、寓情于景

开篇起笔不凡。诗人登高望远,视野极为开阔,巧妙借用想象,极力拓开视觉形象,使视线远达千万里,形成了广阔的意境。“千里”、“万里”,紧承“北国”,从地下、天上交错展开,极写冰雪范围的广阔高远; “冰封”、“雪飘”承“风光”两字,一静一动,互相映衬,构成了包举天地、雄浑一气的巨幅动感画面。开头的三句,为我们展示出一个壮阔雄奇、玉砌银妆的冰雪世界,震慑读者的心魄,激起了读者情感的波澜。

接下来的七句,诗人用“望”字领起,具体描绘冰封、雪飘的画面,抒写豪迈、激昂的情怀。“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一句,呼应“万里雪飘”;“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一句,呼应“千里冰封”;写出了一个冰封玉砌的雪的世界。“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诗人极目远望,大胆想象,在诗人眼里,连绵的群山,耸立的高原,一派生机勃勃,好像要跟天公一比高下!而“欲与天公试比高”,更是赋予群山顽强的生命力和竞争意识。这是人格化的雪景,更是个性化的诗意。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统一,客体风景与主体心境相交融!

诗人意犹未尽,又发挥丰富而独特的想象,以浪漫主义的笔调、拟人化的手法,辟出奇境:“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在冰雪茫茫的高原上,想象雪霁天晴之时,红艳艳的阳光照耀着白雪覆盖的祖国山河,此时的群山犹如红装素裹的少女,更加绚丽多彩,娇媚动人。而一个“须”字,表达出诗人乐观期待的心情;“看”与“望”呼应,一远一近,相映成趣。上阕通过写景,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无限热爱的激情,唤起了读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关于雪的古诗词4

【关键词】中学作文 古诗词引用

农村中学学生作文,由于词汇量少,作文语言绝大部分是口头语,索然寡味,没有感染力和吸引力。

文章中若引用的古诗词,就像一朵朵艳丽的鲜花,每一朵都凸显独特的魅力。农村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若能要求学生在作文时将这些花采撷来装点文章,定会使文章别有意味。

1.直接引用

围绕写作的的中心,选取与之相应的古诗词直接表达主旨,充实文章内容。如白梅在《梅》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是在雪中看到梅花时的第一感受。王安石的诗句既是在赞美一种散发阵阵香气的梅,也是在赞美一种气节,一种尔虞我诈的官场中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其实赞美梅花的诗篇在《咏梅》之前早已有之,唐朝张谓在《早梅》中写道:“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写的是梅花在村路溪旁桥边凌雪而开的意境。

本段文字先引用了王安石的诗句,通过梅花了解王诗,了解王安石,写出了一种深度;接着引用张谓的《早梅》一诗,进一步表现梅的气质,两首诗与写作相关的诗的引用,不仅使文章富有意蕴,也使作者的思想观点得以彰显。

2.巧妙化用

文章引用诗句时,可以不必将诗中原句使用。而是根据写作的实际情况,巧妙地将这些诗句化用。如张弛《心中的芦苇》一文中写了这样一段:

易水之滨,悲凉的氛围中,荆轲告别太子丹,踏上了刺秦的不归路,他身后的芦花,一定在萧萧寒风中轻扬。乌江之畔,四面楚歌,西楚霸王柔肠寸断,在“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叹声中,虞姬挥动长剑,裙袂飘飘,作生命的最后之舞,在她倒下的地方,雾茫茫,一片缟素,那是一岸的芦花在为这悲怆的诀别飘雪飞霜。汩罗江边,披发行吟的逐臣屈原,掩涕叹息,仰天长问。佞臣专权,楚王昏庸。居庙堂,不能为民解难;谪乡野,不能替君分忧。生命的大寂寞郁结于心,使诗人投身大江,那涟漪是芦苇悲鸣的泪滴,在湿湿的夜色中流淌。

本段文字巧妙化用了诸多诗句,表达出作者对荆轲、项羽、虞姬、屈原等人的命运的认识以及他们的命运与芦苇的关系。

3.大胆创造

写作时,可以抓住古诗词中的某一个细节,充分发挥想象力,从不同角度不同则面分析,进行大肚创造,这也是使文章大增文采的方法。如张晓风《不朽的失眠》一文中有这样一段内容:离开京城吧!议好了价,他踏上小舟。本来预期的情节不是这样的,本来也许有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有衣锦还乡袍笏加身的荣耀。然而,寒窗十年,虽有他的悬梁刺股,琼林宴上,却并没有他的一角席次。船行似风。江枫如火,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来说,也无非是另一种触动愁情的地方。

关于雪的古诗词5

【关键词】诗词鉴赏 标题 内容 注释 题干

诗词鉴赏是高考中一道常考的题型,如何更好地解答诗词鉴赏题是我们考生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鉴赏诗歌要从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入手,这几种方法是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提出的,很多人在谈到诗词鉴赏这个问题时也提出从这几个方面入手的观点。我也十分赞成这些观点。在高考的时候,如果考的是我们大家熟悉的诗人作品,那么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等方法肯定能用得上了。但在高考的时候,也可能是我们大家不熟悉的作家,那我们一再讲的知人论世鉴赏方法就会无用武之地了。那怎么办?我认为,还必需注意以下这几个方面。

首先,利用好试卷上现有的材料,因为试卷上给我们提供了很多信息,这些信息可不是可有可无的,对我们解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些已知的信息就好像数学应用题中的给出的条件一样,在解题过程中每一个条件必需用上,如果用不上,那么你解的结果可能就是错误的。

诗歌的标题你不能不注意。诗歌的标题包含了作者要写的内容、态度观点或寄托的思想情感。全国一卷《咏素蝶诗》中“咏”是歌咏、吟唱的意思,包含了作者的思想情感;“素蝶”显示了诗歌描写的对象和内容。全国二卷《梦中作》中“梦”寄托了作者的思想情感。新课标卷《雨雪曲》中“雨雪”告诉我们诗歌写的内容和环境。标题中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很多信息,我们在鉴赏诗歌要抓住这些重要的信息,不要落下这些信息。

诗歌的注释你不能不注意。全国一卷《咏素蝶诗》的作者刘孝绰、新课标卷《雨雪曲》的作者江总我们不熟悉,注释给我们介绍了作者所处的时代及经历。全国二卷《梦中作》的作者欧阳修我们大家较熟悉,命题人给我提供了此诗的写作背景,这让我们在鉴赏时可“知人论世”。

诗歌的题不能不注意。《考试大纲》指出诗词鉴赏中考查的是两个考点:一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我们在复习的时候要对这些知识点及相关知识熟记于胸,但也要把试题的题干要考那个知识点作出准确的判断。全国一卷“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考查了诗歌的形象、内容。“是怎样描写的?”考查了表达技巧。“这首诗有什么含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考查表达技巧。明确了每道题要考查的知识点,那我们就能有针对地去作答了。

诗歌的内容你不能不注意。对诗歌的鉴赏当然是对诗歌内容的鉴赏,离开具体的内容就谈不上鉴赏了。在鉴赏时由于有部分考生认为自己读不懂诗,其实作者在写诗歌时总有特定的背景(或主体),在这个特定的背景下,把作者描绘的意象(这些意象有时跳跃很大)通过我们的联想和想像贯穿起来,这些意象表达的意思都指向了一个主旨,并与这个主旨结合起来思考,那我们对诗歌的理解就基本到位了。比如全国一卷《咏素蝶诗》围绕“咏素蝶”这个话题,对素蝶的活动展开了描写,把这些活动与作者的经历结合起来,再加上咏物诗的特征,诗歌的用意就明白了。试题也就不难回答了。

其次,在回答这些考题的时候,要综合考虑到标题、内容、注释、题干在回答问题时的相互关系。在全国一卷中回答“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把题目中的“咏”、内容中的素蝶活动过程及尾联、注释中作者“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题干的要求综合考虑在内。可知作者借素蝶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尾联希望得到别人赏识的愿望。参考答案为: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在解答问题并综合考虑到上面提的几个方面的时候,其实你并没有离开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等鉴赏方法。只有你在解题过程中心中时刻装着这些方法,并且也感觉到了这些方法在思考问题时的确运用上了,那么你就离成功的解答不远了。

关于雪的古诗词6

1、《咏雪》

唐·李世民

洁野凝晨曜,装墀带夕晖。

集条分树玉,拂浪影泉玑。

色洒妆台粉,花飘绮席衣。

入扇萦离匣,点素皎残机。

2、《咏雪》

唐·董思恭

天山飞雪度,言是浇花朝。

惜哉不我与,萧索从风飘。

鲜洁凌纨素,纷糅下枝条。

良时竟何在,坐见容华销。

3、《早梅》

唐·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林村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春雪未销。

4、《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5、《雪梅》

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6、《送卢员外》

唐·薛涛

玉垒山前风雪夜,锦官城外别离魂。

信陵公子如相问,长向夷门感旧恩。

7、《观猎》

唐·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8、《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9、《北风行》

唐·李白

烛龙栖寒门,光耀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唯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

中有一又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10、《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1、《塞下曲》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12、《村雪夜坐》

唐·白居易

南窗背灯坐,风霰暗纷纷。

寂寞深村夜,残雁雪中闻。

13、《子夜四时歌》

南北朝·南朝民歌

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

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

14、《和乐天洛下雪中宴集寄汴州李尚书》

唐·刘禹锡

洛城无事足杯盘,风雪相和岁欲阑。

树上因依见寒鸟,坐中收拾尽闲官。

笙歌要请频何爽,笑语忘机拙更欢。

遥想兔园今日会,琼林满眼映旗竿。

15、《寒梅词》

唐·李九龄

霜梅先拆岭头枝,万卉千花冻不知。

留得和羹滋味在,任他风雪苦相欺。

16、《长安冬日》

唐·杜荀鹤

近腊饶风雪,闲房冻坐时。

书生教到此,天意转难知。

吟苦猿三叫,形枯柏一枝。

还应公道在,未忍与山期。

17、《独酌》

唐·杜牧

窗外正风雪,拥炉开酒缸。

何如钓船雨,篷底睡秋江。

18、《风雪中作》

唐·白居易

岁暮风动地,夜寒雪连天。

老夫何处宿,暖帐温炉前。

两重褐绮衾,一领花茸毡。

粥熟呼不起,日高安稳眠。

是时心与身,了无闲事牵。

以此度风雪,闲居来六年。

忽思远游客,复想早朝士。

踏冻侵夜行,凌寒未明起。

心为身君父,身为心臣子。

不得身自由,皆为心所使。

我心既知足,我身自安止。

方寸语形骸,吾应不负尔。

19、《商州客舍》

唐·孟郊

商山风雪壮,游子衣裳单。

四望失道路,百忧攒肺肝。

日短觉易老,夜长知至寒。

泪流潇湘弦,调苦屈宋弹。

识声今所易,识意古所难。

声意今讵辨,高明鉴其端。

20、《钟陵夜阑作》

唐·韦庄

钟陵风雪夜将深,坐对寒江独苦吟。

流落天涯谁见问,少卿应识子卿心。

21、《咏雪》

唐·骆宾王

龙云玉叶上,鹤雪瑞花新。

影乱铜乌吹,光销玉马津。

含辉明素篆,隐迹表祥轮。

幽兰不可俪,徒自绕阳春。

22、《早春咏雪》

元和末·王初

句芒宫树已先开,珠蕊琼花斗剪裁。

散作上林今夜雪,送教春色一时来。

23、《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4、《问刘十九》

唐·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25、《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关于雪的古诗词7

摘 要:本文通过对唐诗《江雪》及其四个英译本逐字逐句的深入解读,比较分析了四个译本分别采用的翻译策略和其对原诗意境的传达程度。以该诗与译文解析为例,归纳得出在汉诗英译过程中对意境把握的三个层次,总结出诗歌译者的责任与诗歌翻译的规范。

关键词 :古诗 翻译 意境

一、引言

中国古诗文化源远流长,历来被视为传统文化之宝藏。随着文化浪潮席卷全球,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流传国外,其中必然少不了中华文化瑰宝之一的古诗。帮助世界揭开中国古诗优雅而神秘的面纱,也是翻译界不懈奋斗的目标。

在翻译古诗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意美,因为意境是一首诗的灵魂(许渊冲,198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道:“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何谓有境界?王国维认为,“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如耳目”;诗歌的意境是作者心境与情感的传达,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互交融而孕育出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古代文人骚客历来以“境界”论诗。意境的创造是中国古代诗歌最高层次的表达,这是一种情景交炼、意与境浑的文学形象和美学境界。(林晓芝,2012)这也使得中国古诗“言有尽而意无穷”。译诗的真谛,在于忠实地传达原诗。正如同钱钟书所说:“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资质依然故我”。

二、《江雪》及其译本

诗词中的意境也并非难以把握,可以结合诗人所处的历史背景、个人经历,还可通过诗中所描绘的意象来找到线索。意象即古诗中借助客观景物表现主观情感的形象,“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就是典型的意中之象。诗人选用的意象透露了主观情感。很多诗歌中包含多个意象。翻译过程中应充分挖掘不同意象之间以及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之间的交融,尽量做到以意象衬意境。唐代柳宗元《江雪》一诗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中的“千山”和“万径”两个意象相互照应衬托,塑造了广阔无边、万籁俱寂的背景:远处峰峦叠嶂却无飞鸟,万径纵横交错却不见人踪。对这两句诗的翻译,有如下几个颇具代表性的版本:

版本1:No bird appears in hills,no trace of human on all trails.

版本2:A hundred mountains and no bird;a thousand paths without a footprint.(文殊,1989)

版本3:Birds in mountains fly and hide in places unknown,there are no human footmarks on any road I note.(孙大雨,1997)

版本4:From?hill?to?hill?no?bird?in?flight,from?path?to?path?no?man?in?sight.(许渊冲,1988)

版本1采用了直译法,使用并列结构,诗句的原意能够一目了然地表达出来,但由于没有把“千”和“万”这两个数词所要表达的“山”和“径”之多义翻译出来,因而缺乏一种气势,未达“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效。版本2采用数字译数字的“对应式换码①”(刘宓庆,1990),用“a hundred”和“a thousand”来指代群山和巷子的数量显得呆板,因为诗句中的“千”和“万”并非实指,而是用来体现山峦巷道规模之大。这种以实译虚的翻译方式是译者未能了解古诗用词特点的体现,并在某种程度上扼杀了读者的想象空间,无法正确表达出原诗句的意境。版本3在句式结构的布置上显得很随意,既无对称也无对比,没有将山、径之量多体现出来,因此也无法还原原诗句的意境。版本4的译文语言简练,能体现出汉语诗歌本身的特点;句式中采用“淡化式换码②”(刘宓庆,1990)的方法将“千山”和“万径”分别译为“from hill?to?hill?”和“from?path?to?path”,一来准确传达了原诗句的信息,巧妙地避免了数字实对实的翻译;二来营造出山峦起伏、万巷交错的磅礴气势,使得原诗开阔的意境得以再现,彰显了译者的高明;工整自然的对仗以及协和的尾韵锦上添花,使诗句平添了韵律美,诵读之际一股苍茫寂寥感油然而生。较之前三个版本的翻译,版本4更好地保留了原诗的意境。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虽然只由一个副词“独”和“孤舟”“蓑笠”“(老)翁”“寒江”“雪”这几个名词组成,但表达出来的意境绝不是这些个体意象的简单堆砌,而在于意象相互交融所产生的孤傲不群、超然物外的意蕴。下面以4个版本的译文来分析翻译过程中对意境的把握:

版本1:In a solitary boat,straw hat and cape; an old man fishes alone——cold river in the snow.(张庭琛,1991)

版本2:In a boat a straw-coaked old guy,is fishing on river in snow.(杨纪鹤,1991)

版本3:A straw coak’d man afloat,behold! Is fishing snow on river cold.(许渊冲,1992)

版本4:A straw-cloak’d man in a boat,lo! Fishing on river clad in snow.(许渊冲,1988)

版本1松散的结构和拖沓的语言无法展现原诗语言高度凝练的特点,影响了诗的意蕴。版本2的译文形式整体紧凑,表达方式却平淡无奇,没有传达出老翁在寒江之上独自垂钓的孤寂幽僻感。版本3采用了增词法③,译者通过增加动词“behold”(注视)将老翁专注垂钓的画面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出来,整体上生动了诗句。然而与版本2类似,“独”字的缺译,使清高孤傲的诗境无法再现,美中不足。版本4的译文出自翻译名家许渊冲之手,前一句中的“lo”对应原文中的“独”。“lo”之妙处在于它并非一个完整的词,品诗者完全可以任意理解为“lonely”“alone”“lonesome”等;“lo”位于“boat”“cold”之间,与这两词分别压行内韵和尾韵,将“孤舟”和“雪”两个意象个体紧密联系在一起,进而使人领略到诗中凄冷孤寂的意境;此外,“lo”还是一个能表达惊讶或者唤起注意的感叹词,意为“看哪”“瞧啊”,通过呼唤将品诗者的注意力转移到垂钓翁身上,也是译者的匠心独运。“clad”有“覆盖”“穿衣”义,在原诗句中并无对等词,译者别出心裁地添加,生动地给江河穿上了冰雪大衣,同时也反映出冰天雪地的寒冷,传神地再现了原诗中白雪皑皑的气氛。由此,原诗的意境也跃然纸上。

三、意境把握

以上述汉语诗英译为例,我们认为在翻译过程中对诗意境的把握可分为三层:

1.语言通顺、忠实于原诗。这也是翻译的基础,只有做到准确地传达原文信息,才能使得之后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再现原诗意境成为可能。

2.尽量准确翻译诗中的所有意象,使它们之间或内部的联系得以体现。意象往往蕴含丰富的意旨,是作者情感的表达,是诗句情景交融的基础,也是意境的载体。

3.用形美和音美凸显意美。中国古诗遣词造句优美凝练,结构韵律相当工整,诵读之际琅琅上口。对诗意和情感准确把握的同时,翻译时也需顾及到诗句的外形结构和音调。译句冗长拖沓或读起来别扭,都会损伤原诗的风骨,继而影响诗的意境。如果说意境是诗的灵魂,那么结构和韵律便是诗的躯体。一首好诗必须是灵魂与躯体的完美融合。翻译时也应尽量做到使它们相互融合。

四、结语

中国的古诗措辞优美、意蕴深远,值得仔细品读玩味。翻译古诗就是探索美和再现美的过程。译者首先要以读者的身份品读诗句,去理解、探索和发现;然后站在作者的高度把握诗人的情感,把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挖掘出来,理顺理清,再通过遣词造句将其完整表达,最大限度地展示原作的艺术美感,使古诗的意境美在读者面前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

注释:

①以模仿来传译原文的翻译手段。

②确保概念意义不变的前提下放弃部分风格意义的翻译手段。

③在翻译时按意义上(或修辞上)和句法上的需要增加一些词来更

忠实地表达原文的思想内容的方法。

参考文献:

[1]许渊冲.唐诗三百首新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88:305.

[2]刘宓庆.现代翻译理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0:266,270.

[3]林晓芝.物镜·情境·意境——古诗《锦瑟》之英译本分析比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2).

[4]许渊冲.中诗英韵探胜从《诗经》到《西厢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287.

[5]杨纪鹤.古诗绝句百首英译赏析[M].南昌:江西出版社,1991.

[6]张庭琛等.一百丛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1:196.

[7]许渊冲.论唐诗的英译.[J].翻译通讯,1983,(3).

[8]孙大雨.古诗文英译集.[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关于雪的古诗词8

冬天是漫长的,每个时间段的冬天给人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二十四节气中,立冬是冬天的开始。“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被称为“诗仙”的李白,曾写过《立冬》这首诗,字里行间,“小资情调”极为鲜明地显露了出来。立冬之夜,笔墨结冻,也懒得写诗了,于火炉旁,边取暖边温酒驱寒,醉眼蒙中,竟将月光当作了满地雪花。立冬了,这时万物收藏,纷纷规避寒冷,不过,“诗仙”李白,烈酒入肚,丝毫不减挥洒自如的诗歌情调,是不是还在美酒当中,酝酿着三百篇的诗句呢?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早冬》是写立冬之后不久的江南的:“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霜轻未杀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老柘叶黄如嫩树,寒樱枝白是狂花。此时却羡闲人醉,五马无由入酒家。”我尤爱这首古诗,诗人白居易拿起温暖的笔,道出了冬不只是冷漠和萧瑟,还有美好和生机、安然和恬适,让人在路的尽头有了希望和向往。诗人借景抒感,给人心灵的碰撞和启迪。《早冬》里说,早冬天气虽已冷寒,但仍像春天一样可爱美好,“似春华”三个字,鲜活地赞美了冬天的美景和对冬天的爱意,让人在无尽的遐思中生出暖意来。

冬至是冬天的一个重要节气,它意味着冬天已过去了一半。“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浮灰。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杜甫的《小至》让人眼前一亮,不失美好的憧憬。作者写的是冬至前后的时令变化,用刺绣添线写出了白昼增长,还用河边柳树即将泛绿、山上梅花冲寒欲放,生动地写出了冬天孕育着春天的美好景象。在作者的笔下,冬至是孕育新春的开始,既充满着浓浓的生活情趣,又让人浮想联翩。

冬天最冷的节气是大寒,也是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这个最冷的节气在古人笔下也别有一番情趣。南宋大诗人陆游在《大寒出江陵西门》中写道:“平明羸马出西门,淡日寒云久吐吞。醉面冲风惊易醒,重裘藏手取微温。纷纷狐兔投深莽,点点牛羊散远村。不为山川多感慨,岁穷游子自消魂。”大寒时节的早上,陆大诗人骑着一匹瘦马出城,虽然太阳无光,风大温低,城外一片苍茫萧条的严冬景象,连动物都很少见,且这时候年关将近,他又身处异乡,但他却没有感到悲凉,心中反而涌起一股山川依旧、悠然陶醉的豪情,这是一种何等境界的人生旷达啊!宋代诗人文同,虽然名气不怎么大,却有一首诗写得很好――《和仲蒙夜坐》:“宿鸟惊飞断雁号,独凭幽几静尘劳。风鸣北户霜威重,云压南山雪意高。少睡始知茶效力,大寒须遣酒争豪。砚冰已合灯花老,犹对群书拥敝袍。”寒夜漫漫,外面冷风呼啸,屋内寂静凄清。睡不着的时候才知道是茶水的作用,大寒节气,应该喝酒啊!屋里寒冷,砚里的墨都结了冰,灯花堆积了很多也不管它。衣袍虽又破又薄,但只要有书读就行了。这是一幅让人钦佩的寒夜苦读、舍我其谁的画卷,诗人那种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精气神让人掩卷难忘!

提起冬天,人们最想念的是雪,因此雪也成了冬天的代名词。古诗词中描写冬日雪景的非常多,也都很有特色。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可谓是一个冷寒的画面,但冬天虽至,却不凄凉。“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作,结构至为精巧。虽写江雪,但不直接入题,直到结尾才豁然开朗,“寒江雪”三个字生生地冒出来,让人回味悠远,很是吸引人。它乍看是一目了然的山水画,没有行人和飞鸟,只有一位披蓑戴笠的老翁孤舟垂钓。诗人借此抒发自己遭受迫害被贬的抑郁悲愤之情,写出了人生的荒寒静寂。《江雪》画面十分幽冷,意境却十分空旷明净。诗人柳宗元身处逆境,执着而不孤独,坚定而不妥协,孤愤而又向上,宁静而又超脱,这便是冬天里驱走寒意的一篝火。“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唐代祖咏的名作《终南望馀雪》,是一首典型的咏雪诗。这首诗是说,终南山北岭景色秀丽,积雪像是浮在云端。初晴的阳光明亮地照在树梢上,可是长安城今夜会更冷了吧?此诗紧扣主题,咏物寄情。清新明朗,朴实俏丽。“阴”“秀”“浮”“明”“霁”几个字,把这首诗给写活了,将冬日雪景明亮亮地呈现出来,真是一首千古佳作。诗一开始先铺写终南山明亮的颜色,末句却笔锋陡转,裹着浓重的诗意和美感,真实地表达了诗人深邃的思想,更能温暖人心和打动人。

提起冬天,还有一种花是绕不过去的,大家也都能猜到,那就是梅花。古诗词当中,赞美梅花的作品甚多,北宋王安石的《梅花》极具代表性。“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的笔下,楚楚可人的梅花,不媚俗,不自卑,散发着幽香,在冬天里凌寒开放。这首梅花诗,不加雕饰,语句十分朴素自然,虽简短,却很有味道,让人在清新的文字里,分享到梅花的清香和高洁。写梅花给人深刻记忆的,还有南宋词人李清照。“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一树报春的红梅缀满琼枝,半开香脸,娇态柔美,宛如美人出浴,新妆初罢,婀娜多姿。李清照的《渔家傲》,温婉地表达了对梅花的欣赏和喜爱,写得真是令人心醉。

关于雪的古诗词9

关键词: 纯理功能 诗歌翻译 翻译评价

1.引言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具有独特的文体特征。首先,和其他文学体裁相比,因受结构形式的制约,诗歌语言高度凝练;其次,诗歌重意境追求和情感表达,是诗人言志或表情达意的载体。体裁的独特性决定了诗歌翻译的独特性,“诗歌所以难译,在于它那种拨动人心弦的意境和具有音乐性的语言,在译入语里不可能找到完全对应的语言形式”。[1]它不仅要逾越两种文字的障碍及丰富的文化因素,还要尽可能使译文读者从译作中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共鸣和美感。

2.理论概述

韩礼德认为语言主要用来表达三种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概念功能指的是人们通过语言对现实世界中的各种经历的表达;人际功能指的是语言具有表达讲话者的身份、动机、态度,以及对事物的推理判断等功能;而语篇功能指的是在语义层中把各个语言成分组织成为完整的语篇的功能。[2]黄国文曾运用韩礼德的语言功能分析法对古诗《清明》进行了分析,检验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诗歌分析中的可操作性和应用性,本文将对柳宗元的《江雪》与其若干英译文进行分析,探讨不同译文在传达原文三大纯理功能方面的得与失,以期为诗歌翻译及评价提供参考。

3.柳宗元的《江雪》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从概念功能上分析,传递的内容为:重山中不见任何鸟飞的痕迹,也没有人走的踪迹,在这个一尘不染的世界里,惟有的一份生气就是那未被雪覆盖的江水,以及江上的孤舟老翁。从人际功能上分析:冰天雪地,老翁却凛然不惧,专心钓鱼,形单影只却又清高孤傲。这个被幻化、美化了的老翁形象,正是柳宗元本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江水寓意诗人的个人生活环境,作为政途失意人,柳宗元知道自己的期待毫无意义,用‘钓雪’来形容自己的作为,显现出诗人独特的冷傲”。[3]语篇功能上,短短二十个字将零散的意象组织成了内涵丰富的诗篇,不得不令人为之赞叹。

4.对比分析

本文所收集的译作来自于本国和外国学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比性。

①River Snow

A hundred mountains and no bird,a thousand paths without a footprint;

A little boat,a bamboo cloak,an old man fishing in the cold river-snow.(Witter Bynner)

②Snow

No sign of birds in the mountains;Nor of men along the trails;

Nor any craft on the river but a little boat,with an old man in rustic hat and cape dangling a line in the frigid water――a solitary figure veiled in silent snow.(翁显良)

③Snowing on the River

Not a bird over the hundreds of peaks,Not a man on the thousands of trails.

An old angler alone in a boat,With his rod and line,in raining outfit,

Is fishing on the river midst the snow-drift.(孙大雨)

④Fishing in Snow

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

A straw-cloaked man in a boat,lo! Fishing on river clad in snow.(许渊冲)

⑤Snow on the River

On a thousand hills all birds life is cut off,

On ten thousand paths there is no trace of human footsteps;

In a lonely boat the old man with the bamboo hat and cape,

Sits by himself fishing the river in the winter snow.(Soane Jenyns)

首先从概念功能上来分析,五组译文都将原文的概念内容传达了出来,给译文读者描绘了一幅雪中江面上老翁独自垂钓的场景。从人际功能上来说,原文作者通过几组意象的描写,旨在借物抒情即把自己内心的孤独冷傲及官场失意传达出来,六组译文中只有译文②和⑤实现了人际功能的传达,其它三组则未能实现,因此未能传达诗歌的内涵及作者的思想。译文②最后两句翻译中nor与前两句中的no和nor形成否定排比结构,突出了but后的内容,用frigid来修饰江面,表现出了冰天雪地万物趋于静止的感觉,而用solitary修饰老翁身影,则传达出了作者内心的孤傲。另外,veil这个词运用得很传神,像隔层纱,欲探清却不能,充分展示了诗人期待被重用的内心世界。又如译文⑤最后两句,译文中lonely表现了孤舟的孤,而sits by himself则使老翁的形单影只跃然纸上,这两句译文中最精彩的当属fishing the river,对应于原诗中的钓雪,它是诗人希望渺无、努力无果的思想写照,传神地表达了诗歌的意境,也传达了诗歌的人际功能。

从语篇功能上分析,原文的遣词造句绝妙精彩,显示出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同时意象之间转换自然,结构工整对称。五组译文在词语、结构的选择上各有侧重,如译文①和②中大量采用名词短语,结构对仗,偏重原诗画面的静态美;译文④和⑤则多采用句子形式,偏重原诗画面的动态美;而译文③在结构、意象及介词选用上都很对称,结构完整,体现出原诗画面的动静兼具。

综上所述,五组译文基本都传达出了原诗的概念功能,有些译文在传达人际功能上有一定缺失,语篇功能的传达也有不足。从传达原文三大纯理功能的角度来看,诗歌翻译首先应该将最基本的概念功能表达出来;其次,在翻译过程中必须注重人际功能的传达,因为诗歌翻译讲求意境,而意境的构建必然是建立在人际功能传达的基础上;另外,语篇功能的传达也不可小窥,诗歌的遣词造句无不经过诗人精心雕琢而成,翻译时应力求与原诗的风格一致,以表现原诗的精华与出众之处。

5.结论

本文从语言三大纯理功能方面对比了柳宗元的《江雪》与其若干英译,发现大部分译文在概念功能与语篇功能的传达上基本与原文一致,而有些译文在对诗歌这种表情类文本而言至关重要的人际功能传达上有所缺失,使得译文不能准确地传达原诗的意境及作者的思想。通过对《江雪》及其多种译文的实践性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三大纯理功能在诗歌翻译评价中的作用。首先,诗歌翻译应该注重最基本的概念功能的表达,力求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整体概念;其次,人际功能作为诗歌语言的灵魂功能,在翻译过程中,尤其要斟酌考虑如何准确传达以使译文读者能揭开诗歌的面纱而触碰到其精华和本质,领会到作者的意旨和心志;最后,在翻译诗歌的过程中也需注重语篇功能的传达,译者对字词、结构及句式的选用应该深思熟虑,在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需求的前提下充分忠实于原作,尽力再现原诗的语言美、结构美和文化美。

参考文献:

[1]陆千.功能翻译的文体特征视点[J].外语与翻译,2003,(2):23-27.

[2]朱永生,严世清.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7-43.

[3]黄国文.静态与动态在翻译中的表现[J].外语与翻译,2003,(36):1-4.

[4]孙大雨.古诗文英译集.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423.

[5]翁显良.古诗英译.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51.

[6]许渊冲.唐诗三百首新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8:305.

关于雪的古诗词10

《大雪》 陆游

大雪江南见未曾,今年方始是严凝。

巧穿帘罅如相觅,重压林梢欲不胜。

毡幄掷卢忘夜睡,金羁立马怯晨兴。

此生自笑功名晚,空想黄河彻底冰。

《江雪》 柳宗元

雪压冬云白絮飞,

万花纷谢一时稀,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独钓寒江雪

《北风行》 李白

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雪》罗隐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终南望余雪》 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对雪》 高骈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歧。

《雪诗》 张孜

长安大雪天, 鸟雀难相觅。

其中豪贵家, 捣椒泥四壁。

到处爇红炉, 周回下罗幂。

暖手调金丝, 蘸甲斟琼液。

关于雪的古诗词11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雪梅》【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送卢员外》【唐】薛涛

玉垒山前风雪夜,锦官城外别离魂。信陵公子如相问,长向夷门感旧恩。

《观猎》【唐】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终南望余雪》【唐】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问刘十九》【唐】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梅花》【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北风行》【唐】李白

烛龙栖寒门,光耀犹旦开。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唯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

中有一又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别董大》【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塞下曲》【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学刘公干体》【南北朝】鲍照

胡风吹朔雪,千里度龙山。集君瑶台上,飞舞两楹前。

兹晨自为美,当避艳阳天。艳阳桃李节,皎洁不成妍。

《村雪夜坐》【唐】白居易

南窗背灯坐,风霰暗纷纷。寂寞深村夜,残雁雪中闻。

《子夜四时歌》【南北朝】南朝民歌

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

《和乐天洛下雪中宴集寄汴州李尚书》【唐】刘禹锡

洛城无事足杯盘,风雪相和岁欲阑。树上因依见寒鸟,坐中收拾尽闲官。

笙歌要请频何爽,笑语忘机拙更欢。遥想兔园今日会,琼林满眼映旗竿。

《寒梅词》【唐】李九龄

霜梅先拆岭头枝,万卉千花冻不知。留得和羹滋味在,任他风雪苦相欺。

《长安冬日》【唐】杜荀鹤

近腊饶风雪,闲房冻坐时。书生教到此,天意转难知。

吟苦猿三叫,形枯柏一枝。还应公道在,未忍与山期。

《独酌》【唐】杜牧

窗外正风雪,拥炉开酒缸。何如钓船雨,篷底睡秋江。

《风雪中作》【唐】白居易

岁暮风动地,夜寒雪连天。老夫何处宿,暖帐温炉前。

两重褐绮衾,一领花茸毡。粥熟呼不起,日高安稳眠。

是时心与身,了无闲事牵。以此度风雪,闲居来六年。

忽思远游客,复想早朝士。踏冻侵夜行,凌寒未明起。

关于雪的古诗词12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06(B)-0080―01

唐诗是中华民族文学遗产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园地里的奇葩。诗美鉴赏方兴未艾,其佳作也引人注目。诗之美主要表现在诗情美、意象美、意境美这三个方面,而意象组合则是诗歌构思最基本的任务,它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着诗歌的优劣成败。下面笔者就唐诗中常见的意象组合方式进行粗浅的探讨。

剪影式

这种意象结构富于凝固感,整个意象组合过程见不到视点在时空领域移动的痕迹,所有的意象都是在同一瞬间凝聚于同一空间。例如,祖咏的《终南望馀雪》: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诗的首句描绘了终南山这个大背景,用一个“阴”字恰当地表现出了岭北的特征:第二句写出终南山巅之积雪,而且形象地说明山之高大,积雪未化,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给人以浮的感觉;第三句“林表明霁色”,写终南山高处之林景,因为是阴岭,当然没有阳光照耀,只有终南高处之林表才明霁色,而山下之林或山腰之林只有暗灰色,既然山林明霁色,说明西山已衔半边日,落日的余辉平射过来,染红了林表,不用说也照亮了浮云端的白雪,因而末句中的“暮”字也就呼之欲出了。

并置式

从语言的角度看,并置式是将表示逻辑联系之间的词语全部略去,只将一堆有意象凝固而成的名词和名词性词组连缀成句,及至拼接成片。例如,陈羽的《从军行》:

海畔风吹冻泥裂,

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

红旗直上天山雪。

首句描绘出青海湖边泥土在寒风呼啸之中翻卷,这一意象点明地点在海畔:下句写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被风刮光了,枝梢被狂风折断,孤寂的树枝伤痕斑斑地瑟缩在寒风中,点明时令已到秋末冬初:“红旗直上天山雪”这一意象形象地说明边塞军队的将士们为保家卫国在雪地行军、不畏严寒的英雄气概。诗人将第一、二句中的两个意象并置起来,竭力突出自然环境的恶劣,从而映衬出从军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风貌,后一句意象独妙,与前两个意象并置于同一画面,形成了一幅壮美的风雪行军图,兼有诗情画意之美,莽莽大山,成行红旗,雪的白、旗的红、山的静、旗的动。诗人将三种意象并置起来,突现了戌边将士雪夜行军的艰难和壮观。

反差式

所谓反差式,也叫对比式,这种意象组合方式是以对比反衬为手段来组合意象的,也就是把两种或两句相互对立的矛盾的意象并列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反差。如,王梵志的《诗二首》:

他人骑大马,我独跨驴子。

回顾担柴汉,心下较些子。

这首诗里诗人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展现了一幅有趣的“三人行”的戏剧场面。“他人骑大马”形象地勾画出那些搜刮民脂民膏高高在上的反动统治阶级趾高气扬的神态。到此,诗人笔锋一转,又勾勒出自画像,“我独跨驴子”一句反映出他内心的不平,“独”字饶有情趣地反映出一个没落统治者落魄的形象,驴子形象地表明了诗人的身份,同时“独跨驴子”又表明了诗人对统治阶级的不满,这两个意象形成一对反差,表现出鲜明的等级观念。第三句“回顾担柴汉”又勾勒出一幅意象,这样使“担柴汉”与前两个意象又形成鲜明的对比,表明身份的不同,反映出不同的地位和不同的意识。

叠映式

所谓叠映式是将存在于不同时空领域的同一对象、不同的意象形态于同一时空或空间重叠映现,它犹如现代影视艺术中的叠映镜头。例如,徐陵的《关山月》: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

星旗映疏勒,云阵上祁连。

关于雪的古诗词13

关键词:吟诵感悟 审美感受 联想 想象

古典诗词以其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传唱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面对如此优秀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怎样引导学生去学习、去品味呢?近两年来,笔者一直致力于古诗词有效教学的策略探究。乐在其中,受益匪浅。笔者认为,初中语文古典诗词有效教学可以有以下几方面的策略:

一、注重积累,反复诵读。

学生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知识的积累,因此,加强学生整首诗的积累、诗词名句的积累是丰富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一有好诗名句我就要求学生积累下来,此外,我还收集打印了“古典佳句”给学生背诵,增加学生的积累量,通过积累,内化为他们自身的财富。

在古诗词教学中加强朗读及朗读方法的指导也是非常重要的。诗词这种文学形式,很多东西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只有靠自己边读边体会,方能理解得深刻。所以,我在教学中会尽可能地运用各种手段、多种方式进行诵读教学。1.做好朗读指导,使朗读有的放矢。古典诗词的音乐之美来源于平仄、节奏、韵律,所以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在诵读教学中,要训练学生学会把握诗歌的节奏形式。如:四言句为两个音节:“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五言句为三个音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七言句为四个音节:“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2.引导学生自主诵读,让他们真正地进入角色,身历其境,与诗中景、诗中情相融,与诗中人相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读出语言的味道,读出语言的表现力、感染力。3.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要把朗读技巧与情感体味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写诗词时的心情、情境,与作者产生共鸣,使他们准确充沛地表达出诗人的情感。4.发动学生进行朗读表演。可让学生遴选出自己喜欢的诗词,参加古诗词诵读竞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重视教法,主动探究。

古诗词阅读教学和鉴赏训练是一种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古典诗词文字简约、蕴涵丰富,因此对于传统诗词教学我采取了批判吸收的态度,融入新课标主动探究的理念。具体做法如下:

1.抓住意象赏诗法。意象就是出现在作品中的主观感情的物象,在作品中以个体形式存在,多个个体连接起来的整体,便是我们常说的意境。阅读时应首先抓住意象,品味物象特征及物象中所寄寓的感情,然后再做整体理解,体会意境。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个句子中的“红日”,如同给大地披上了红纱,白雪在红日的映照下,宛如青春美少女一般妩媚动人,既有青春的活力,又有青春的纯洁。

2.知人读诗鉴赏法。诗歌是一种用凝练的语言集中反映生活的文学形式,它包含着诗人丰富的感情,是发自诗人内心的声音。诗歌创作往往“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诗词作品往往是作者个人经历、思想感情的外观。因此,我们赏诗之前,应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这就是“知其人,方能解其言”。如教学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就采用了这种方法,只有了解了作者的写作背景,才有可能解得这首词。

3.意境想象再现法。诗是语言艺术,其善用含蓄精练的语言来表露诗人的情感。好的诗词都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 的特点,故要欣赏诗歌,必须发挥联想和想象。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显示了深邃的艺术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力,我让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想象那是一个怎样的情景,从而进入该诗的意境。学生可以根据点拨,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这首诗的诗情画意:大雪封山,路可怎么走啊!路转峰回,行人消失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迹,他想了些什么?是对行者难舍而生留恋,是为其“长路关山何时尽”而发愁,还是为自己归期未卜而惆怅?……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关于雪的古诗词14

一、扣准诗眼,“雪”中觅景

《江雪》前句不着一个雪字,而见大雪。这其中的画面丰富而多彩,课堂上学生用自己的想象和独特的语言串联起诗歌中的意象,重现了诗人眼中之景。在艺术作品中,绝不会有“纯粹”的风景诗或风景画,总是或多或少地反映作者的感情和现实内容,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首诗,也不例外。

师:“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一个雪字说明当时在下雪,找得很准。有时候诗中没有雪,其实也是写雪。你能找到吗?

生:“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一句也是写雪。

师:眼光独特,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正因为下了雪,所以鸟儿不见了踪迹,路上也没有了行人的踪影。

师:你看到了什么画面?雪在哪些地方?

生:下着大雪,鸟儿全部绝迹,都躲进窝里或者飞回南方,不再出来。

生:小路上落满了积雪,没有一个脚印,行人的踪迹也消失了。

生:群山被雪覆盖,像穿了件白色的棉袄。

生:房屋全变白了,像童话世界里的雪房子。

生:江面一片白茫茫的,雪把岸边的树木染白了,简直是琼枝玉树。

师:(示图)你看,这样的雪景让你想到了哪些成语?

生:冰天雪地、天寒地冻。

生:大雪纷飞、银装素裹。

生:粉妆玉砌。

师:现在你轻轻步入这样的画面,走进这样的环境,心中有什么感觉?

生:我觉得很寒冷,心中有点凄凉。

生:我一人在这雪白的天地间,感觉很孤独,很冷清。

师:诗人在这句诗中仅用两个字就写出了这样的感觉,你找到了吗?

生:“绝”和“灭”。

理解古诗特定意象的含义,就是读懂古诗的钥匙和密码。诗中一个“雪”字揭示了本诗的环境基调,扣住“江雪”向全诗辐射,带动了对全诗的品读,避免逐字逐句讲解的生硬与繁琐。找“雪”、品“雪”的过程,实则是带领学生一步步解诗意、入诗境的过程,为后面的悟诗情奠定基础。

二、扣准诗眼,“钓”中窥意

诗中看似最不合理的一个情节是“寒江独钓”,在结了冰的江面上垂钓是多么不合情理,而这恰恰是这首诗的精妙之笔。课上得引发学生思考,走进诗文背后,去触摸诗人心境。

师:千山万径,一片雪白;飞鸟绝迹,人踪淹灭。在这样空旷而又凄凉的背景之下,却有一位渔翁,独自一人,默默垂钓。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想问问渔翁吗?

生:这么冷的天,老渔翁你为什么不在家。偏偏跑到江上钓鱼呢?

生:这种天气根本钓不到鱼呀,你为什么还要钓呢?

师:老师跟你们一样,甚至每一个读者都有这样的疑问,其实这问题得问柳宗元,柳宗元是在什么背景下创作《江雪》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生活、他的世界。(生读背景资料)

师:了解了作者的创作背景,你对诗中的老翁又有了什么新的理解,他其实就是谁的化身?

生:这个老渔翁其实就是柳宗元自己的化身。

生:他在借渔翁抒发自己的情感。

师:刚才的问题你是不是解开了呢?为什么在这样寒冷凄清的环境中独钓?

生:我想他是在钓“理想”呢,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所以他寒江独钓。

生:他这么孤独,没有亲朋好友,是在钓友情,在垂钓中排遣心中的寂寞。

生:因为丧母之痛无人倾诉,他在钓思念呢。

生:他在钓知音,也许只有江中的鱼儿愿意听他说心里话。

生:也许是在钓春天,这么冷,他在期待明年春天的到来,所以他在坚持。

师:说得真好!你们是柳宗元的知音!再把四句诗的第一个字连起来读读。

生:千万孤独。

师:多么深,多么重,多么沉的孤独啊!柳宗元把自己的心境,把自己的孤独、期待、坚守隐藏在了这首诗中,他不同流合污,坚持着创作,坚守着理想。

《江雪》是柳宗元谪居永州期间写的,“独钓寒江雪”的深意和禅味,就是在这种环境中酿造的。诗中的情和景融洽无间,幽寂寒冷、冰天雪地的世界,与诗人内心的孤凄之情融为一体,形成物我两忘的境界。但由于古诗词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再加上古代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生产和交通工具等,作者的社会经历,文化教养,情趣爱好,这些都不同于现代,而四年级学生的阅历背景又太浅,生活经历、经验、理解能力有限,因此教师要准确把握作品情感,必须对写作背景等有充分的了解,创设打通文本与学生之间距离的情境,让学生有真切的感受,进入文本,真切感受古诗词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意义。

三、比较阅读,培养能力

在《江雪》的教学中,我补充了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通过比较阅读,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出示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

一蓑一笠一扁舟,

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

一人独钓一江秋。

学生自由读,教师指名读。

师:通过朗读你看到了什么?

生:诗人在江中的一叶扁舟上喝酒,垂钓,唱歌。

生:秋色宜人,诗人在悠然自得地独自垂钓。

师:同样都在“独钓”,与《江雪》有什么不一样?

生:时间不同,一个是秋季,一个是寒冬。

生:他们两人的感觉不一样。

师:怎么不一样?

生:一个是默默垂钓,另一个除了钓鱼还唱歌,喝酒。

生:王士祯看起来潇洒自在,很快乐,是在享受垂钓,享受生活。

生:柳宗元很孤独,是寂寞冷清的感觉,与王士祯心情不同。

关于雪的古诗词15

[关键词]古诗词 低年级 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8-042

古诗词是中国灿烂文化的瑰宝,它语言精练、意蕴含蓄、意境深远、格律工整,魅力无限。古诗词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基于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善于发现、想象丰富的特点,在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能主动去学习古诗词,传承中华文化。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大胆探索,尝试让学生“眉飞色舞”学习古诗词,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

一、 “眉”――让学生高高兴兴学诗文

经典古诗词字句凝练、音韵优美、意境深邃。要让学生喜欢上它还要靠教师的精心指导。对小学生古诗词的学习指导,要从读开始。对学习的每一首诗词,先要让学生反复地朗读,体会诗词的意境。这样,学生就会慢慢地体会诗词的含义。接着,教师再引导学生分析诗词的结构,让学生根据诗词的写作背景去进一步领会诗词的含义,带着情感朗读古诗词。例如,在学习《江南・江南可采莲》这首古诗时,教师不要急于讲解诗词的含义,可以组织学生反复朗读。随着朗朗上口的朗读,学生情感投入其中,就不由自主地舞动身子,仿佛自己就是诗中那自由穿梭嬉戏于莲叶间的鱼儿,或东,或西,或南,或北,学得不亦乐乎。随着各种感官的开放感受,学生学得自由,学得更主动、有趣。

二、“飞”――驰骋想象读古诗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作品的典范,它的最大特点是语言精练,寓意深刻。学习古诗词就是学习语言的典范,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有着无与伦比的作用。在教学古诗时,一定要让学生在思中读、在读中思,这样才能读有所得、读有所获,才能真正做到有感情地诵读。因此,理解诗词的含义可以更好地阅读古诗词。朗读是理解的基础。只有反复的朗读,才能慢慢地理解诗词的意境。理解又是深入朗读的前提条件。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含义,让他们用心感受经历了几千年积淀的古诗文的魅力,感受它的博大精深。

三、“色”――巧用色彩明诗意

宋代坡有“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之论,他评唐代王维的诗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样的评价影响深远。中国的许多大画家都依诗作画,不少大诗人也为画题诗,他们是画家,也是诗人。诗人追求诗中有画的意境,而画家则追求画中有诗的情感。因此,细品每首诗,我们不难发现:一首好诗犹如一幅好画,一幅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艺术画。它引人入胜,使读者浮想联翩。儿童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事物、认识世界的。因此,每到合适之时,我总是引导学生动手画画、填色、拼图……巧用色彩明诗意,往往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青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是一首现代诗,诗中“高洁”一词是难点。体会青松坚强、纯洁的高尚品格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的确不容易。对此,教师引导学生想象作画:请大家展开丰富的想象,画一画雪化后的青松。学生通过大胆的想象,信手涂鸦,并交流自己的想法:“你们看,我画的雪化后的青松更翠绿了,好像更加精神焕发了。”“大雪仿佛给我笔下的青松洗了个澡,雪后的青松更挺拔了,更苍翠了。”……通过想象画画,通过色彩对比,学生自己轻松地意会了“高洁”一词的含义。不用字字到位,但求心领神会,用“画”诠释了“诗”,难道这不是成功的学习吗?

四、“舞”――让学生动情学诗文

有人戏称“古诗词是古代文人的心绪表”。“诗言志”,诗词往往是诗人借物抒情、借境言志、借事托怀的工具和表现。诗人的心境决定诗词的意境。由此,在教学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一诗时,我让学生聆听《春之声》的轻音乐,不着痕迹地引领学生走进诗中练说:

春天来了,万事万物显得更美丽了!你看,_____;你听,_____;你闻,_____。

在学生流连于诗中美景时,我又引导学生走出这首诗,走进更为广阔的春天的大自然,以同样的句式感受春意,欣赏杜甫的这首千古绝句。这样,他们用想象与感受丰富了自己的体验,丰满了古诗的意境。

关于雪的古诗词16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雪》

罗隐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终南望余雪》

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对雪》

高骈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歧。

《雪诗》

张孜

长安大雪天, 鸟雀难相觅。

其中豪贵家, 捣椒泥四壁。

到处爇红炉, 周回下罗幂。

暖手调金丝, 蘸甲斟琼液。

醉唱玉尘飞, 困融香汁滴。

岂知饥寒人, 手脚生皴劈。

《大雪》

陆游

大雪江南见未曾,今年方始是严凝。

巧穿帘罅如相觅,重压林梢欲不胜。

毡幄掷卢忘夜睡,金羁立马怯晨兴。

此生自笑功名晚,空想黄河彻底冰。

《江雪》

柳宗元

雪压冬云白絮飞,

万花纷谢一时稀,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独钓寒江雪

《北风行》

李白

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关于雪的古诗词17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选自《唐诗选》)

菩萨蛮

张元干

春来春去催人老,老夫争肯输年少。醉后少年狂,白髭殊未妨。

插花还起舞,管领风光处。把酒共留春,莫教花笑人。

(选自《唐宋词选注》)

诗词包

卢梅坡是南宋诗人。《雪梅》是诗人咏物言志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在比较中写出了“梅”“雪”各自的不同特色,并作出了中肯评价。虽然遣词平实如话,却胜在富含哲理意蕴,为此类型诗歌的佳作之一。

这首诗有两大特色,一是情趣,二是理趣。白雪和梅花都是冬天的象征,也是报春的使者,诗人巧妙地把两者拟人化,正面交锋,毫不相让,梅花在冬末春初适时开放,暗香浮动,不畏严寒,预示着春天很快就要到来;而白雪纷纷扬扬,覆盖大地,所谓“瑞雪兆丰年”,也意味着春天在不远处等着。一“争”一“降”,赋予了雪与梅神态和动感,饶有趣味。诗人化身为一个裁判,认为双方各有道理,难以权衡,以至于这篇评判文章迟迟不能下笔,只得枯坐案头,一再思量。一动一静之间,好似一出热闹的情景剧,引起了读者强烈的阅读期待。如果说前两联妙在构思精巧的话,后两联就胜在理趣盎然。诗人没有直白地点出谁高谁低,却剑走偏锋,借无法评价高低来互衬对方的优势,最终得出结论:梅花须逊礼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扑鼻清香。这两句看似信口咏来,其实遣词用意大有讲究。一个“逊”,一个“输”,恰到好处地指出了各自的不足之处,“三分”和“一段”这两个数量词彰显了色彩和感觉给人的冲击力,“白”和“香”点明了二者的特点,色香各异,不可等量观之,真正表达了诗人态度的是“须”和“却”这两个字,字面上看是放大了各自的弱点,实质上突出了雪的洁白和梅的馨香,满纸都是溢美之意。这首诗也告诉后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所以我们不要片面地去看问题,而应该取长补短,互相学习。雪和梅,本就是缺一不可的冬日美景,一起预示着春日的开始。雪落梅开,踏雪寻梅,共同构成了人生的一大乐事。读完全诗,静赏白雪,轻嗅梅香,感悟事理,如此良辰美景,真不知今夕何年了。

张元干,字仲宗,别号芦川居士,《四库全书总目》曾这样形容他的作品:“其词慷慨悲凉,数百年后,尚想其抑塞磊落之气”。他早年的词作风格清新婉丽,南渡以后以书写爱国心志的作品闻名,转向豪放、悲壮一派。这篇词作写于他晚年时期,在表达了春光易逝的复杂心情之外,也反映了作者虽然年事已高,但豪气不减当年的旷达精神。

在原词中有一段小序,“三月晦,送春有集,坐中偶书。”提笔一挥,似是偶然为之,可正是这自然随性的一个举动,才能充分显示词人真实的胸襟情怀。首联起句平常,“春来春去催人老”,直白地写出了作者对春天的内心感触。迎来送往的每个春天里,时光如水漫过年轮,年轻人也许并不在意,但对一个垂暮老人而言,就有了别样情愫。翻开宋朝词作,以伤春感怀为意的词作是非常普遍的,其内容不外乎痴男怨女、春残花落、离情别意等等。张元干却一反常态,鲜见地提出了与少年郎争春光不服老的豪迈气概。少年醉后可以疏狂不羁,白髭老者偶尔一露峥嵘又何妨,白发簪花,起舞放歌,把酒言欢,美景尽入眼底,怀着这份开朗豁达的胸襟,才算不辜负这风情无边的大好春光。“醉后少年狂”一句,借用了苏轼的《江城子》中“老夫聊发少年狂”这一句,深得其中旨趣,“管领风光处”则暗合了白居易《早春晚归》中“金谷风光依旧在,无人管领石家春”的诗意,这两处典故化用得恰到好处,颇见功力。

关于雪的古诗词18

【关键词】古典诗;鉴赏;步骤;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在多年教学实践和深入的钻研中,笔者认为鉴赏古典诗词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明确诗词鉴赏的相关术语的内涵

诗词鉴赏中涉及的术语很多,大家首先要弄明白的是物象,即诗人用来表现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的某种具有特定内涵的事物。其次是意象,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与生活中物象的结合,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意象是诗人情感想象的载体。再其次,是意境,所谓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鉴赏诗词的最高境地,就是领悟诗词中的意境。这三者之中,“物象”是基础,“意象”是深化,“意境”是升华。我们分析诗词,要紧紧抓住“物象”,分析其特点,挖掘物象内在的风格、精神,从而形成对诗歌“意象”的认识。鉴赏诗歌,应把握住一些意象的特殊内涵。有了对意象的深入把握,自然就容易体会到诗歌的意境。

二、明确鉴赏诗歌的步骤

(一)明背景,知世情

任何一首诗歌,总有它存在的历史背景,总带着作者的主观情感。了解诗歌,就要先掌握与诗词有关的时代背景、民间习俗以及人物的历史地位等。杜甫因处“安史之乱”时,所以他的诗歌于写实中时时透着悲情,处处洋溢着一种爱国之情:如《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不是花儿流泪,草木惊心,其实是作者自己的心在惊悸,在流泪。了解了相关的时代背景,才能够恰当地理解诗中所蕴含的深切情感。

(二)品词句,明意象

词句是连接物象、激起意象的基础,对词句进行分析、把握,才能真正了解明白诗意,领悟诗情。有的词还是一首诗的诗眼,透过它就能读懂整首诗的意义。试看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春山独归远。”这首送别诗,通过“竹林”“钟声”“斜阳”“青山”等意象,构成了一幅幽静优美的晚归图。“荷笠”“独归”则形象地勾画出了“灵澈踽踽独行”的情景。品词句,品出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感觉;品意象,品出了友人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更品出了诗人闲适淡泊的情怀,超尘脱世的胸襟。

(三)融景情,明意境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古典诗词中,诗人常常把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所描写的事物之中,即人们常说的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试析唐代韦庄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南京古城阴雨连绵,青草茂盛,昔日的六朝已成为一场旧梦,如今只听到凄凉的鸟鸣。古城的柳树不管它谁兴谁亡,依然枝繁叶茂,如绿烟笼罩长堤。开头描写阴雨、江草、鸟鸣,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后两句寓情于景,于常见的景物中寄寓了无限的惆怅,抒发了盛衰兴亡的感慨。

三、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一)精读

“读”是了解诗歌的第一步,通过读,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情感,通过读明白诗歌中意象的内涵。在读中品味词句的精妙,在读后品味意境的深远。如读“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体会到的是一种豪壮,一种悲壮;读“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体会到的是一种哀怨,一种愁绪。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感受到的是一种开阔的胸怀,一种豁达的感情。

(二)品人物

诗中总有一个人物的影子,或是友人,或是隐士,或者是作者自己的影子。分析鉴赏诗中的人物形象,就能轻而易举地明白诗的内蕴。如唐代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初看是写雪景,大雪之中,一叶扁舟,一个老渔翁,独钓寒江之上。描写了一个在天寒地冻,大雪飘飞的环境中,忘掉一切,专心钓鱼的老渔翁形象,他形体孤独,性格孤傲,凛然不可侵犯,其实他正是诗人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又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虽然没有鲜明的人物描写,却塑造了一个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的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形象。

关于雪的古诗词19

一、了解背景,知其为人

诗人不同的身世遭遇,不同的文化熏陶,不同的写作背景,就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和不同的创作契机,于是就有了诗词不同风格流派,不同的文化哲学意蕴,孟子说:“颂其 诗,读其书,不知其之可乎?”所以,对诗词的鉴赏,必先晓其为人,知其背景,否则,望文生义,随文解义,会闹出笑话。的《沁园春・雪》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咏雪题材,但相比之下,意境不同,感情迥异。一首出自伟大的无产阶级领袖的笔下,纵横千万里,雄视几千年,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一首是旧时代边关戍将的送别之作,边塞异地奇寒异境尽纳笔端,气势飞动却充满无限怨怅之情。

二、创设氛围,品赏情味

通过创设情感氛围的方式可以尽快调动学生的审美知觉,为进一步体会诗词的“弦外之音”,“象外之意”打下良好的基础。可通过妙语导入,引导学生进入一种遐想的天地;还可通过诵读怡情去获得感性上的顿悟与发现。如我教苏轼的《水调歌头》时,是这样导入的:“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能启发人的与艺术联想。一钩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圆满的生活;月亮的皎洁,又会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类许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苏轼是一个性格很豪放,气质很浪漫的人,当他在中秋之夜,大醉之中,望着那如玉盘的明月,他的思绪犹如长了翅膀一般,天上人间自由地飞翔。‘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同学们,当你朗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时,你是否也会思念身在远方的亲人呢?”教师情到深处的话语,使课堂立刻沉寂一片,教师再用充沛的感情范读全诗,以情来感染学生。这是一首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流传广泛的好词,这种美,不通过反复诵读是难以体味出来的。

三、品味语言,含英咀华

诗词是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来反映生活,抒感的。因此,对诗词的鉴赏,最终必须对语言形式进行分析鉴赏,通过对作品语言具体性,形象性的体悟和把握,达到对诗词特有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深层理解。具体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根据诗词语言有形象性,跳跃性的特点,通过对关键词句的赏读,以点带面,了解作品的结构艺术,弄清其组合及脉络。如我教王维的《使至塞上》,就围绕“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直”字和“圆”字来引导学生对这两句诗的理解。《红楼梦》里的香菱说:“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再找两个换这两个,竟找不出两个字来。”可见,这两个字描写孤烟与落日非常形象,不可替代,通过对这两个字的赏析,就能感受到这两句诗的画面感。

第二,体会客观景物在诗中的作用。“一切景语皆情语”,借景抒情,托物寄情,以景写意,是诗人惯用的手法。因此,鉴赏诗词,就要理解客观景物在作品中的象征,移情,烘托等艺术功用,挖掘它们所包含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第三,从品鉴作品的风格入手,培养学生意会言传的审美能力。诗词风格是通过作品的语言以及借以表情达意的景物的色彩,态势,性质等表现出来的。《沁园春・雪》之所以给人以阳刚之美,是因为时空视野开阔,物与神游,其语言掷地有声,气魄非凡。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则具有阳刚之美,是以角弓不控,铁衣难着,瀚海阑干,愁云惨淡而写意的。全诗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收文,无限的关爱,凄冷,怅惘之情尽在其中。把握了作品的风格,也就能更好地鉴赏作品的意蕴。

关于雪的古诗词20

1.草枯鹰眼急,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2.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

3.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4.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5.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6.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7.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8.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9.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10.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1.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 - 谢安 (东晋) - 《咏雪联句》

12. 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 - 李世民 (唐) - 《饮马长城窟行》

13.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 - 李白 (唐) - 《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14.蝴蝶初翻帘绣,万玉女,齐回舞袖 - 毛滂 (宋) - 《上林春令》

15.长安大雪天,鸟雀难相觅 - 张孜 (唐) - 《雪诗》

16.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 - 唐代 - 《南秦雪》

17.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 岑参 (唐)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8.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 - 向子諲 (宋) - 《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

19.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 卢纶 (唐) - 《塞下曲·其三》

20.白雪却嫌春*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 韩愈 (唐) - 《春雪》

2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

23.白雪却嫌春*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春雪》

24.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

25.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

26.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北风行》

27.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从军行》

28.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转应曲》

29.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别董大》

30.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南秦雪》

40.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除夜有怀》

41.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银《南秦雪》

4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

43.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苑中遇雪》

44.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咏雪联句》

45.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北风行》

46.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

47.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对雪》

48.白雪却嫌春*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春雪》

关于雪的古诗词21

一、反复诵读,感受音乐美

诗歌语言凝练,在学习时要感悟其中的人物形象美、意境美,品味其中的音乐美。古诗词都比较注重押韵、对仗,读来琅琅上口,具有音乐美。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应注意朗读指导,使学生能够在朗读中感受到美。

如我在教学《琵琶行(节选)》这首诗时,首先教读――体味诗的音乐美,即读出诗的节奏来。教师示范后,全班同学轻读课文,感受节奏停顿。其次,诗是抒情味最浓的一种文学体裁,必须读的抑扬顿挫。为了表达思想感情,有些词语的“音”要读的重些,就是要把重音读出来。教师先范读后,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最后还要把诗的韵脚读好。诗是讲究押韵的,本诗换韵频繁,请同学们齐读诗歌第一层,感受诗的韵脚。通过这一步,学生既感受到诗歌的音乐美,又初步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初步感知,体会画面美

我国很多古诗词可以说是“诗中有画”,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动静相宜的图画。因此,在进行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初步感知,体会古典诗词的画面美。

如《过故人庄》描绘了一幅农村恬静优美的田园图。我们应引导学生在初步感知诗歌诗情画意的美感享受中,体会故人庄环境的恬静美丽,农人劳动的乐趣,田家生活的安逸。《江雪》作者以极其洗练的文笔,勾画出一幅渔翁汉江垂钓图。我们应引导学生体味作者把“江”“雪”与“渔翁”有机联系在一起,动静相衬,虚实结合,使整个画面浑然一体的美。《敕勒歌》以雄浑的气势,勾画了一幅阴山脚下美丽富饶、广阔无垠的草原风貌图。我们应引导学生体味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宏观勾勒、动静结合描绘出的北国草原壮丽富饶风光的独特美感。

三、深入理解,挖掘思想美

“诗缘情”“诗言志”,喜怒哀乐,诗之情也。在进行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深入理解诗歌,挖掘古典诗词的思想美。

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渔歌子》《钱塘湖春行》《江南春》《惠崇〈春江晚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诗篇,就该深入理解诗歌,挖掘古典诗词的思想美。让如诗如画的祖国壮丽山川,在学生的胸中激荡。让学生对祖国的山山水水充满激情,使学生对祖国广袤、秀丽的山河加深认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深沉感情,学习诗人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精神。同样,读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就必须让学生理解作者渴望杀敌建功,报效国家的豪壮胆气、雄伟气魄,体味作者虽壮志未酬,仍心系祖国命运的拳拳之心;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就应让学生学习诗人不屈的精神和豪迈的气概;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饮酒》就该让学生了解作者高洁的品质和高尚的气节……学习《送元二使安西》《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剪梅》(李清照)等,就应引导学生如何珍重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学习《过华清宫》《石壕吏》《涉江》等,就该激起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对假恶丑的憎恶之情。

四、发挥想象,领悟意境美

发挥想象,领悟古诗的意境美,是创作者的审美体验、情感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诗不同于小说,它不可能像小说那样,按照生活矛盾发展的过程,铺叙开去。诗人是从这一过程中截取几个最感人的镜头,用跳跃含蓄的语言,创设出一种画外有画、言外有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来表达审美体验,反映生活本质的。入境,是读古诗的根本。在古诗学习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

如《寻隐者不遇》一诗语言相当精炼,初读此诗,似觉平易,细加欣赏,则易中有难。寻隐者来去过程,一字未提;与童子会晤时的寒暄和问话,也一概从略;童子答问也当不少,但诗人仅摘三句,答问不多,但寓意深刻。在教学中我首先指导学生弄清诗的大概意思和人物,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诗人在松树下问些什么,诗中有没有写?你能根据童子的回答展开联想补充出来吗?”“假如你是书童,你会怎么回答?”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这些问话一一作答,并让学生分角色当堂进行对话表演。在表演中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对答如流,还伴有生动、有趣的动作表演,把《寻隐者不遇》中的寻访场面生动地再现出来了,初步领悟到诗的意境。

再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头两句“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写旅途的艰苦;后两句“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写偶得投宿处的喜悦。诗中末句的“归”,意境深远,既写出了诗人从风雪迷漫的困境中忽然找到投宿处的狂喜心情,又表现了山民热情、好客、纯朴的良好品性。为了让学生领悟诗的意境,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补充情景,提出下面几个问题:⑴诗人经过艰难跋涉,来到人烟稀少的山中,天色已晚,面对风雪,远望苍山,路途遥远,这时,他会想些什么?⑵夜更黑了,风更紧了,雪也更大了,天气冷得叫人难受,正在这十分为难的时刻,忽然发现山间有一间穷人住的茅屋,诗人的心情怎样呢?⑶听到犬吠,茅屋里的主人会怎么做?这时主人与诗人会有一段什么样的对话?⑷诗人受到主人的热情接待,会有什么样的感受?通过想象,学生自然而然进入了角色,置身于古诗描写的意境之中,然后让学生分角色,对诗人来到柴门边,并受到主人热情接待这一情景进行表演。学生通过想象和表演,领悟到了“归”字所蕴含的意境美。

关于雪的古诗词22

中央档案馆保存着大量的诗词手迹,仅《沁园春·雪》就有12个版本之多,有的是他书写后送给友人的,有的是闲暇时随意练字的,有的是在诗词发表前写下校勘的稿,但其中有两幅则是专门为柳亚子题写的。一幅题写在“第十八集团军重庆办事处”的信笺上,一幅题写在柳亚子专门制作的纪念册上。为什么会两次题写《沁园春·雪》送给柳亚子呢?

柳亚子和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在广州认识的老朋友。柳亚子时任中央监察委员,为宣传部长。在与顽固派的斗争中,柳亚子坚定地站在一边,明确支持中国共产党,受到的尊敬。

1945年8月,从延安飞抵重庆谈判。当时柳亚子亦在重庆,他写诗赠:“阔别羊城十九秋,重逢握手喜渝州。弥天大勇诚能格,遍地劳民乱倘休。霖雨苍生新建国,云雷青史旧同舟。中山卡尔双源合,一笑昆仑顶上头。”1945年lOY]7日,给柳亚子回信:“亚子先生吾兄道席:……初到陕西看见大雪时,填过一首词,似于先生诗格略近,录呈审正。”随即便用“第十八集团军重庆办事处”信笺题写了《沁园春·雪》词,与信一同寄给了柳亚子。柳亚子收到信和诗词后发现信笺上的题词没有题上下款,也没有的署名和用印。深谙书法墨宝收藏之道的柳亚子不想留有遗憾,于是他抓住离开重庆前的宝贵时间,准备好纪念册,请他再行题写一遍。果然,这次题写在柳亚子纪念册上的《沁园春·雪》,就加上了“亚子先生教正”的上款和“”的落款。后柳亚子又请篆刻家曹立庵连夜刻了两方印——白文为“印”,朱文为“润之”,盖于落款之后。这两方印的石材为昌化石,规格为2.5×2.5×7.9cm,白文的边款为“润翁先生大雅指正,吴江刘亚老,命曹晋仿汉法治石”,朱文的边款为“意在攘之,撝叔之间,曹晋记于渝,时乙酉冬日也”。

柳亚子先生拿着这两幅诗词后,心情非常激动,多次约友人孙陵、于去疾、程德如、周广厂、罗沛霖、尹瘦石等前来观看这两幅墨迹,聚谈诗赋。1945年10月21日,在尹瘦石的再三请求下,柳亚子忍痛割爱,将题写在“第十八集团军重庆办事处”信笺上的《沁园春·雪》赠予了尹瘦石。

关于雪的古诗词23

1、雪霁山疑近,天高思若浮。

2、宫城团回凛严光,白天碎碎堕琼芳。——李贺《十二月乐辞·十一月》

3、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郑燮

4、江山多娇,嵌缀冬月一轮俏。

5、落尽琼花天不惜,封他梅蕊玉无香。——杨万里《观雪》

6、寒川消积雪,冻浦渐通流。

7、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李白

8、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9、对琼瑶满地,与君酬酢。——辛弃疾《和廓之雪》

10、雪花鹰背上,冰片马蹄中。

11、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12、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13、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14、江山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

15、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16、月从雪后皆奇夜,天向梅边有别春。——范成大

17、玉花飞半夜,翠浪舞明年。——苏轼《和田国博喜雪》

18、岘山一夜玉龙寒,凤林千树梨花老。——吕岩《剑画此诗于襄阳雪中》

19、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

20、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21、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

22、玉阶一夜留明月,金殿三春满落花。

23、开门枝鸟散,一絮堕纷纷。——司马光《雪霁登普贤阁》

24、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

25、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26、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罗隐

27、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罗隐

28、朝来试看青枝上,几朵寒栈未肯消。——徐渭《梨花》

29、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

30、云横秦岭千秋雪,雪拥蓝关马不前。

31、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

32、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高骈《对雪》

33、三巴春霁雪初消,百折千回向东去。

34、雪岭无人迹,冰河足雁声。

35、三千世界银成色,十二楼台玉作层。

36、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冒。——柳宗元

37、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卢梅坡

38、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39、夜深知雪骤,时闻折竹声。

40、不知庭霞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谢道蕴《咏雪联句》

41、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祖咏

42、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吕本中《踏莎行》

43、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

44、黄昏门外六花飞,困倚胡床醉不知。——楼钥《谢林景思和韵》

45、夜深知霄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

46、漫踪江野,蝶舞飞扬一片白。

47、剩喜满天飞玉蝶,不嫌幽谷阻黄莺。——华幼武《春雪》

48、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雪惊笋欲抽芽。

49、寒波踏歌,浪舒潇洒一江止。

50、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51、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

52、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欧阳修

53、雪树银花,燃烧红唇一瓣怒。

54、都城十日雪,庭户皓已盈。

55、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56、烟蓑春钓静,雪屋夜棋深。

57、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58、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

59、千里黄云白日,北风吹雁雪纷纷。

60、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61、天街飞辔踏琼英,四顾全疑在玉京。——裴夷直《和周侍洛城雪》

62、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63、大雪纷纷何所有,明月与我何相见。

64、玉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云。——元稹《南秦雪》

65、画堂晨起,来报雪花飞坠。——李白《清平乐》

66、瑞叶飞来麦已青,更烦膏雨发欣荣。——范成大《雪后雨作》

67、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关于雪的古诗词24

俗话说:“无酒不成席。”这是说,美酒在筵席上是绝对少不了的。没有美酒,哪怕满桌山珍海味,也会让宾客索然寡味。我在拜读杨老师《春雪集》的时候,也有这样的感慨:无味不成诗。在他的《春雪集》里,有淳朴的生活味,有芳醇的诗情味。归纳起来,大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情味浓。诗言情,这是古人对诗词创作的经验总结。诗,不是人人都可以写的。没有生活情感的人,是决然写不出什么好的诗歌来的。杨老师是内生活较为丰富的人。在他的笔下,春花秋月,山川形胜,是非曲直,人情世故等,都是他写作的素材。而他在所写的每一首诗中,都倾注了情,倾注了爱。如《周日下乡偶得》一诗:

阳春三月原上行,心旷神怡放浪吟:

近水涟漪鸭洗尘,远树喧嚣雀呼情。

舞蝶游蜂苦作乐,落花飞絮景触情。

乡野画卷谁泼墨,妙笔天成绘丹青。

家乡的春天,虽美不胜收却难以绘就。然而,杨老师却通过选择水、树、鸭、雀、蝶、蜂、花、絮等这些有代表性的物象,组成画面,让这些极其普通的事物在春天伟力的感召下,更加明媚富有灵性。同时,洗、呼、舞、游、落、飞等动词的选用,使一个个静止的或是平常的事物都鲜活起来。特别是一个“洗”字、一个“呼”字,把鸭们、鸟们的情态人格化,情绪化,这正是作者内心世界的折射――作者对春天热情的赞美,对自然热情的颂歌。这样的写法,在《游蝶园》、《黄山观云》、《夏末游湖》、《春日过漫水公路》、《咏秋》、《红草湖览胜》、《红柳素描》等诗作中俯拾即是。在写人叙事方面,作者更是满腔热情:既有对心中英雄热情的讴歌,如《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诉衷情无私勇为-农民兄弟》、《秋波媚中流砥柱――经大忠》等首诗词;也有对先人故友沉痛的哀思,如《永遇乐暮瞻人民英雄纪念碑》、《沁园春--春日怀焕明君》、《不死的灵魂――谨献给那些在四川地震中献身的老师们》等;既有对同事挚友掏心的表述,如《夜雨寄北》、《在锦稳兄家作客》、《黄钟・忆秋客农家》等; 也有对世俗现象无情的直陈,如《侃钱》等。

其次,韵味浓。一般来说,诗歌都有很强的节奏感,主要是

缘于精选的意象借助于一定的韵律,这样读起来就能平仄相间,抑扬顿挫,铿锵起伏,错落有致,回环往复,具有悦耳的音乐之美。杨老师的诗词,在这个方面也是十分讲究的。他的许多诗词,耐读易记,朗朗上口。例如,《观雪》

晨起推窗望,皑皑漫无边。琼枝生玉树,白地映青天。

近水失欢笑,远山敛娇颜。忽闻邻童语:阿婆糖不甜。

初读似水淡,细嚼如蔗甜。它描绘了漫天皆白的雪景,体验了真实生活的场面。全诗写雪,而没有出现一个“雪”字。首联是总起,颔联起,对雪像展开描写,天光雪色,交相辉映;远山近水,动静相宜。尤其尾联,用小孩的呼告,让人忍俊不禁地去设想小孩把白雪误作白糖舔食时憨态可掬的形象。

再如《黄钟・忆秋客农家》:

新秋香舒荷桂菊,农家又年丰。悠适故里:果蔬满桌,大麦盈盅。

闲话农事,趣言人生,其乐融融。

情至酒酣:醉沐明月,醒浴清风。

语言的声韵之美,对诗情的表达也同样起到了较好的烘托作用。全词十一句,上下两阕,音节和谐,四句平韵,每韵都构成了一幅富有鲜明的感彩的生活画面。全词除开头两句外,其余各句都是四字语,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诗人能把诗歌声韵节奏的外在律与诗人感情的内在律有机融合,以此来透露农家丰收后的喜悦以及宴客时的便捷,满桌的果蔬都是自家产的,芳香的老酒是自家酿的,吃的喝的,都是属于绿色食品,没有半点的污染。尤其是主人淳朴的宴客方式,不去街市购置大鱼大肉,而是就地取材,倾其所有,这样更显得主人待客的纯真,更显得丰年的喜悦。于是乎主客开怀畅饮,话语滔滔,以至于沐月浴风,酣畅淋漓,显示出自然美景和人物愉情的和谐统一。

在杨老师的笔下,口语、俗语也能入诗,而且用得巧妙,搭配得好,入了对仗,合了格律,读来颇有韵味。如《春日下乡偶成》:

三月春雨胜灵膏,滋润万物茁禾苗。

油菜虽则黄脸婆,引蝶招蜂惹。

诗中 “黄脸婆”本来是指女人步入中老年之后,风韵不存,憔悴不堪,满脸皱纹,黯然失色的形象,这里用来说菜花,形象之极。再有“惹”,本来是指男女轻佻,不守本分,放浪形骸,为人唾弃的行为举止,这里形象地说明菜花花市旺盛,蜂蝶争宠,一方面赢来蝴蝶翩跹起舞,一方面逗得蜜蜂采花酿蜜。可见这种“诗化”的功夫并不简单。

这样的例子在《春雪集》里,还有好多,如《校园即景》中“翠鸟枝头细吟哦,谁识北调与南腔”、《感事即兴》中“欲剖肝胆给君看,又避王婆说瓜嫌”、《 冬日情思》“岁月无情多权酌,男儿有泪莫轻弹”等。当然,如果简单一味地把口语俗语硬往诗里塞,可能会弄得粗俗不堪,那就不成为诗了。这里不再赘述。

第三、意味浓。诗当以意为主,意在笔先,意在旨存。所谓“诗言志”,这“志”就包括“意”,“志高”则言洁,“志大”则辞宏,“志远”则旨永。而诗人之志,决定诗作之品,所谓诗者,人之胸襟也,人之灵魂也。

在杨国华老师的《春雪集》中,有许多诗词反映了作者的意念、情感、志趣、理想、操守等。比如《菩萨蛮・松》:

霜凌大地万物枯,惟有苍翠不同殊。风疾从容笑,雪压挺如初。

待到草木苏,莺歌伴燕舞。融入春色里,芳踪觅何处?

诗中,作者讴歌的是松树的形象与品质。当霜凝大地,万物枯萎的时候,松树向人们真正展现了生命的特质:面对冰霜,她苍翠欲滴;面对风暴,她从容自若;面对春色,她毅然隐身。她那种自信、顽强、英豪的性格,使人联想到松树已经不在是普通的树,而是具有顽强革命斗志和崇高精神品质的人了。特别是尾联“融入春色里,芳踪觅何处”两句诗,从另一个侧面,挖掘出松树生命里更加可敬的内涵:她让给其他事物去装扮春天并展现自身的美丽,而自己却不去邀功请赏。杨老师对松树这种宽广无私的品质的诠释,另辟蹊径,见解独到。我至今还没有在其他赞扬松树的诗歌中读到。为此,我联想到生活中的杨老师,也正是具备这种品格的人。再如,《步以和》:

日月穿梭过,惟德久溢香。

生命作砚田,热血铸华章。

这是一首和作。杨国华老师和王锦稳老师志同道合,情同手足,交往甚密,时有唱和。此前,王老师曾经以《读国华兄和诗得》赠杨老师:“近兰知君子,就竹明心节。 砚田播诗种,拍案呼语绝。”从王老师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杨老师人格魅力的认同,对杨老师辛勤笔耕的赞美。而在杨老师看来,比金钱更宝贵的当是“美德”。只有德业双馨,人的生命才有价值。于是,他在和王老师的诗中,以“生命作砚田,热血铸华章”来表明心迹,他要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他所忠诚的神圣的事业中去,发光发热,谱写人生的辉煌篇章。真的是可敬可贺啊!

关于雪的古诗词25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注释:

1、大漠:广大的沙漠。

2、燕山:在河北省,东西走向,构成了一些重要隘,如古北,喜峰等。一说为燕然山,即今之杭爱山,在蒙古人民共和国西部。

3、何当:何时,何日。

4、金络脑;即金络头,用黄金妆 饰的马笼头。

5、踏:走,跑。此处有“奔驰”之意。

6、清秋:清朗的秋天。

诗意:

广阔的沙漠如万里铺雪,燕然山上悬挂着如钩的弯月。何时能够配上金饰的络头,在清爽的秋天奔驰向前。

赏析:

李贺的《马诗》共二十三首,这是第五首。《马诗》是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其表现方法属比体。而这首诗在比兴手法的运用上却特有意味。

四句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景非实地,情是真情;情景相衬,鲜明地表达了诗人意图立功疆场的强烈感情。

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如同运用赋的手法: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是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燕山月似钩”与“晓月当帘挂玉弓”(《南园·寻章摘句老雕虫》)匠心正同,“钩”是一种弯刀,与“玉弓”均属武器,从明晃晃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就含有思战斗之意。作者所处的贞元(785年-805年)、元和(806年-820年)之际,正是藩镇极为跋扈的时代,而“燕山”暗示的幽州蓟门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带,所以诗意是颇有现实感慨的。思战之意也有针对性。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所以这两句写景,实际上是开启后两句的抒情,又具有兴起的意义。

三、四句,诗人借马以抒情:“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树功勋呢?”《马诗·龙脊贴连钱》里说:“龙背铁连钱,银蹄白踏烟。(www.chinesejy.com)无人织锦襜,谁为铸金鞭?”其中“无人织锦襜”二句的慨叹与“何当金络脑”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就是企盼把良马当作良马对待,以效大用。“金络脑”、“锦襜”、“金鞭”统属贵重鞍具,都是象征马受重用。这是作者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嘶鸣。

这首诗与《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都是写同一种投笔从戎、削平藩镇、为国建功的热切愿望。但《南园十三首》是直抒胸臆,此诗则属寓言体或比体。直抒胸臆,较为痛快淋漓;而用比体,则显得委婉含蓄,耐人寻味。而诗的一、二句中,以雪比喻沙,以钩比喻月,也是比;从一个富有特征性的景色写起以引出抒情,又是兴。短短二十字中,比中见兴,兴中有比,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从句法上看,后二句一气呵成,以“何当”领起作设问,强烈传出无限企盼之意,而且富有唱叹的意味;而“踏清秋”三字,声调铿锵,词语搭配新奇,“清秋”的时候草黄马肥,正好驰驱,冠以“快走”二字,形象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恰是“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杜甫《房兵曹胡马》)。所以字句的锻炼,也是此诗艺术表现上不可忽略的成功因素。

关于雪的古诗词26

薛昂夫

天仙碧玉琼瑶,点点杨花,片片鹅毛。访戴归来,寻梅懒去,独钓无聊。一个饮羊羔红炉暖阁,一个冻骑驴野店溪桥。你自评跋:那个清高?那个粗豪?

【赏析】

薛昂夫,又名薛超吾。回鹘(今新疆)维吾尔族人。生卒年不详。汉姓马,字九皋。官至三衢路达鲁花赤。善篆书。王德Y为其诗集作序,称他“诗词新严飘逸,如龙驹奋迅,有‘并驱八骄一日千里’之想”。《南曲九宫正始》序称其诗“词句潇洒,自命千古一人”。其散曲意境宏阔,风格豪放。

这首《双调・蟾宫曲・雪》是一首咏雪词,构思别致奇特。词人化诗用典,写得意趣盎然。

开篇“天仙碧玉琼瑶,点点杨花,片片鹅毛”用三个妙喻领起,写得美艳奇绝。你看,那漫天飞舞的大雪,就像是仙女洒下的晶莹洁白的美玉,又似点点杨花,片片鹅毛,飘逸灵动,无限妩媚。“点点杨花”化用苏轼《少年游》“去年相送,馀杭门外,飞雪侧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的诗意,既以杨花比喻雪花,又借用苏词中相思之意。“片片鹅毛”化用白居易《雪夜喜李郎中见访》:“可怜今夜鹅毛雪,引得高情鹤氅人”的诗意,以鹅毛喻雪,暗用白诗中思友之意。化用前人的诗句,引人无限遐想,诗情摇曳。

而与雪相关的故事“访戴归来,寻梅懒去,独钓无聊。一个饮羊羔红炉暖阁,一个冻骑驴野店溪桥”更是让人感动,使雪境更具魅力。想当年王徽风雪之夜泛舟访戴逵,至其门不入而返,乘兴而来,兴尽而返;诗人孟浩然头戴浩然巾,在风雪中骑驴过灞桥,踏雪寻梅,留下动人的佳话;柳宗元被贬官永州,寄情自然,孤舟蓑笠,雪中独钓,留下了动人的诗句。这是何等的潇洒超脱、拔流绝俗与孤傲高洁啊!他们有的饮着羊羔美酒,围着火炉,住着暖屋,有的顶风冒雪,夜下寻梅,有的远离尘嚣,独立江边。

关于雪的古诗词27

关键词:弗罗斯特 雪夜停林边 叙事特色 分析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1-0381-01

前言:弗罗斯特是美国著名诗人,其所创作的诗歌大多数都是将美国新英格兰地区作为背景,诗句中表达了很多关于乡村生活的体验,因此被称为20世纪的田园诗人。弗罗斯特的作品中,一方面蕴含了传统诗歌的特色,另一方面又有十足的创新性,展现出诗歌创作的个性化特征。《雪夜停林边》是他的代表作品,在中国广为传颂,本文就对这一诗歌进行研究。

一、《雪夜停林边》的叙事语言分析

弗罗斯特在创作《雪夜停林边》时,延续了其田园风格,诗歌中采用平白质朴的语言进行叙述,将故事情景直接展现给读者,同时又在这些语言中添加了抒情成分,将故事的内涵蕴含在其中。诗中的主角是一人一马,在一个雪夜途经一片树林,主人和马在此处作了短暂的停歇,欣赏雪景,而后离去。叙事过程中可谓平铺直叙,没有使用很多华丽的叙事技巧,但是所采用的节奏性和韵律性的手法又使叙事语言不同于大白话,具有一种简单却深邃的美。

而从思想上来说,弗罗斯特将深刻思想蕴含在简单质朴的语言之中,可以说“微言见深意”。例如,在描绘雪夜树林景色时,使用了诸如万籁俱寂、深幽等词语,这些词语再现了林中美景,雪夜、树林等景色仿佛就在眼前。同时,这些词语又是迷茫内心的一种象征,代表诗人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景色虽美却不能久留,为结局做好铺垫[1]。

二、《雪夜停林边》的叙事视角分析

从叙事视角来分析,这篇诗歌里的叙事视角共有三个,一是主人公本身,二是马,三是这片树林的主人。从主人公的角度来说,一方面叙述了自己来到这片树林以后所看见的和所感受到的;另一方面表达了自己这幅美景的喜爱和不舍之情。诗人将叙述的重点放在以上两个角度上,使我们忽视了主人公的来历、身份、姓名等,一个人、一匹马在这样美丽的景色中稍作停留,我们更加关注他的所见所感,可以说主人公的身份信息扑朔迷离,也可以说在这样的景色和情感中,他的身份信息已经不重要了[2]。

而从马的视角来说,则表现出了与主人不同的情感,这部分叙述主要集中在诗歌的第二节和第三节。原诗中有这样一句:小马轻轻摇颈上的缰铃,仿佛是想问主人是否弄错。小马并不知道自己的主人已经被林子的雪景吸引,表现出了一种疑惑之感:还没有看见农舍,主人就停了下来,是不是弄错了呢?叙述到此处之后,又将视角切换回到了主人这里,继续描写林中景色。这种叙事视角的转化大大提升了诗歌的趣味性,表达了一种双重情感,对于主人来说,对这片林子是留恋的,对于马来说确是困惑的,画面感非常强。

从林子主人的视角来看,与主人公一样,没有介绍他的身份和来历,甚至不知道主人公在他的林子里停留,欣赏雪景。通过以上三个视角叙述以后,诗人通过双重视角作为结局:究竟是停留,还是前行。从主人的视角来说,他被雪景所吸引,对于去留产生犹豫,但是最终从诱惑中走出,决定继续前行;从马的角度来说,它一如既往的跟随主人的脚步:主人终于明白自己是“弄错了”,所以小马面对继续前行这个选择,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舒畅的、愉悦的心情。双重视角的矛盾最终达成统一:徘徊之后选择继续前行,停歇只是短暂,前行才是最终的选择。

三、《雪夜停林边》的叙事艺术分析

叙事艺术代表一种风格,也可以说是一种艺术魅力,弗罗斯特在《雪夜停林边》中使用了留白以及悬念两种叙事手法,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首先是留白,就是不对某种叙述进行解释,省略原因、经过或者是结果,读者需要通读整篇诗歌,对诗人的思想进行深入思考。例如,结尾处就使用了这样一句话:安歇前还需走漫长的路。用这一句简单的话概括了主人公的选择,对于后续的事没有继续描述,主人公究竟要去哪里?最终在哪里安歇?读者需要根据整篇诗歌的思想自己去揣测。采用留白这种方式具有以下两个特征:首先,从留白这种手法本身的特征来说,可以充分激发读者的兴趣和好奇心,为其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对诗歌的词、句乃至中心思想进行深度剖析;其次,从《雪夜停林边》这首诗歌的角度来说,诗中多处使用留白,最大的亮点当然还还在结尾处,将主人公的选择与未来这一概念紧密联系起来,使整篇诗歌显得意蕴悠长,为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其次是悬念,就是在作品中的某处提出问题,但是不去直接回答,以此引发发问。与留白不同的是,悬念的疑问点往往更加明确,有可能会解决,也有可能不会解决,但是不会留下多种可能性。例如,诗歌一开始就提到了林子的主人:我深知林子的主人是谁。主人公在林子里徘徊、欣赏雪景,他知道林子的主人是谁,但是林子的主人却不知道他在此处停留。诗中没有再去介绍二者之间的关系,也没有对这一疑问做出解答,最终却将这种手法与留白联合起来使用,留下新的问题,引发读者的无限思考,展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

总结:《雪夜停林边》这首诗歌中采用了叙事方式,用简单的语言讲述了主人与马在雪夜林中停留,随即又离去的故事。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蕴含在简单的诗句中,从人和马以及林子主人的视角叙事,采用留白和悬念的手法达到一种艺术境界,引发读者的思考。

参考文献

[1]杨莉.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语言背后的秘密――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在中国的研究综述[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14)06:193-195+225.

关于雪的古诗词28

文学史上,那些集中华文化之大成的鸿篇巨著,无不是点缀着梅兰竹菊的意象。比如,一部《红楼梦》,梅兰竹菊四君子在大观园中频频亮相,甚至是一部书中许多儿女的精神寄托。白雪寒冬,盛开着红梅的栊翠庵,住着梅花雪水沏茶、傲视俗物的妙玉;千竿翠竹掩映的潇湘馆,黛玉风骨逸致,泪洒斑竹,以咏絮才夺魁诗。曹雪芹先生将梅兰竹菊美好的意象,赋予了大观园中一群身处世外桃源而远离俗尘的女儿们以美好的品格,寄托着文人理想的人格境界。非但文学作品,国画中梅兰竹菊四君子更是寄寓了画家许多情怀。王冕的《墨梅图》、赵孟坚的兰,郑板桥的竹、“山人”朱耷的菊……写意传神,尽显君子之风。

悠久的中华文化史,历代的文人墨客的反复吟咏勾画,共同赋予了梅兰竹菊丰富的文化意蕴,古诗、古文、古画中,四君子意象层出不穷,华夏士人的精神血液便浸染在这水墨之中,流淌在字里行间。

一、迎霜傲骨之梅

梅花不仅是花中四君子之一,还与松、竹并称“岁寒三友”,所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梅花也是如此。“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王安石《咏梅》),梅花隆冬盛开,剪雪裁冰,“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 敢与雪花争一片冰清玉洁,是不畏严寒的傲骨的象征。

提起梅花,我们多会想起那个以“梅妻鹤子”而称的林逋。他远离尘俗,独具傲骨,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他的这首《山园小梅》是咏梅诗中的绝唱。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在众芳凋零的冬日,梅花凌寒独开,占尽一园风情。“疏影横斜水清浅”,梅花疏疏落落,倒影横斜在清浅的水中,传神之笔写出梅花爽朗清澈的风骨,多么像一幅水墨画。“暗香浮动月黄昏”,让我们仿佛闻到了梅花的醉人芬芳,暖了一个冬日的冷寂。世传他爱梅爱鹤成痴,终生不娶,以梅为妻,以鹤为子。苏轼曾在《书林逋诗后》说:“先生可是绝伦人,神清骨冷无尘俗。”林逋在这首诗中,正是借着咏梅表达了自己远离尘俗的清高和淡雅。

还有一位词人,也是借着梅花表现自己的人格。如果说林欣赏的是梅花疏影横斜的摇曳和脱俗的气质,那么这位词人钦佩的就是梅花的傲骨。他便是南宋的爱国词人陆游。林逋的诗是咏梅诗中的绝唱,陆游的词在咏梅词中亦然。词曰:

卜算子 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整首词的基调有些清冷和愁苦,正与他此时的心情相映。爱国如他,却壮志难酬,如何能不愁?陆游一生铮铮铁骨,立志报国,却命途多舛,饱受挫折。这在断桥边寂寞开着,“零落成泥碾作尘”的梅花,凌寒先开,无意争春,却受着群芳的妒忌,多么像一直承受着各种猜忌迫害的词人。然而,梅花仍旧是留着自己的高风亮节,无论风雨如何摧残,仍有香如故。陆游自己不也是这样,尽管人生坎坷,却还是不肯摧眉折腰,仍要留得一片冰清玉洁吗?

写梅爱梅的自然不只林逋和陆游二位文人,我们能够想到的还有很多。柳宗元、苏轼、王安石,曹雪芹……生命中不乏起伏波澜的诗人都曾经用咏梅的佳句,来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只有诗人,画家王冕的《墨梅图》独具一格,题诗“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更显清气,被誉为“画梅须具梅气骨,人与梅花一样清”。

经过历史的沉淀,梅花已经作为清高和傲骨的象征化入华夏士人的精神血液,成为君子傲骨的象征。

二、幽清高洁之兰

兰生幽谷,是中国文化中幽清高洁的君子品格的象征。西方文化中,有一个叫纳西瑟斯的少年,迷恋自己水中倒影的美貌,为拥抱自己的影子而溺亡,化身水仙花,孤芳自赏,与我们传统文化中生于幽谷的兰花有些相似。然而,在中国文化里,兰花的生于幽谷、孤芳自赏却是另一种韵致,毫无贬义。它的隐于深谷,是对繁华的不屑一顾,它的孤芳自赏,是远离利禄功名的淡泊。《孔子家语》云:“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兰,最具魅力的地方,就在于它的洁身自好。

在中国文化史上,与兰关系最密切,也是文人爱兰源头的,应该是先秦时期影响了后世无数士人的两个人――孔子和屈原。

几年前一部电影《孔子》的主题曲叫做《幽兰操》,空灵悠远的音调正合了兰花生于幽谷的空灵。而这首歌的歌词,便是韩愈的《猗兰操》,韩愈序曰孔子伤不逢时作: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不采而佩,于兰何伤。

今天之旋,其曷为然。我行四方,以日以年。

雪霜贸贸,荠麦之茂。子如不伤,我不尔觏。

荠麦之茂,荠麦有之。君子之伤,君子之守。

《猗兰操》相传最早为孔子所作,韩愈可能只是补轶。兰是孔子自喻,“不采而佩,于兰何伤”,表现了虽不得用,也应该坚持自己操守的人格。正是出于对君子如兰的推崇,对孔子的敬仰,历代文人多有仿《猗兰操》的诗作。

兰之为文人喜爱,还因为另一个洁身自好的诗人――屈原。“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一曲《离骚》,将兰花与屈原联系在了一起。不管屈原那时候写进诗里的兰是不是后来的兰花,兰花作为清高的文人品格象征的意蕴都是屈原赋予的。为奸邪小人所害,见疑于楚王的屈原,空有一腔忠君爱国的抱负却无人赏识,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用兰花来寄托自己举世皆浊我独清的高洁。兰花与屈原,其实是相互成就的。

渐渐地,兰花的高洁在士人中成为共同的理想追求,颂兰之诗层出不穷。唐代张九龄自伤怀才不遇,作《感遇》诗十二首,其中一首为:

兰叶春葳蕤,桂华自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这首诗的意境,既得《猗兰操》“不采而佩,于兰何伤”的情致,又有屈原美人香草的意境,表达了君子修德不为功名利禄,只为自身无愧的洁身自好。这正是兰无人而芳的品质。

非但诗歌,历代画兰者也是不绝,而且画法各异,极具神韵。有名的有宋末郑思肖,他爱画墨兰,但所画兰花从不画根土,寓宋土已被掠夺。如此,兰于幽清之外,又有了更丰富的时代寓意。

“孤兰生幽谷,众草共芜没” (李白《古风》),但它却能洁身自好,“兰为王者香,芬馥清风里。从来岩穴姿,不竞繁华美”(程樊《咏怀》)。兰,是幽清自持的君子。

三、谦逊坚韧之竹

竹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丰富的意蕴。它的“劲节”代表着文人坚强的骨气,它的虚空代表着君子的虚怀若谷,它的萧疏代表着文人的潇洒脱俗。所以,文人的住宅中,大都种植着竹子。

潇洒的魏晋之风,自然少不了竹。嵇康、阮籍等七人,以其洒脱的魏晋风骨留下了竹林七贤的绝响。名士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爱竹最痴,《世说新语》中有一个关于他爱竹的故事。王徽之有一次临时寄居在一个地方,让身边的人种上了一些竹子。有人问,你不过暂住几天,何必要种竹子呢?王徽之指着那几竿绿竹说:“何可一日无此君?”

宋代大文豪苏轼也曾经说过类似的话:“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竹,已经成为文人追求雅致生活的象征。

唐代女诗人薛涛曾作《酬人雨后玩竹》:

南天春雨时,那鉴雪霜姿。众类亦云茂,虚心宁自持。

多留晋贤醉,早伴舜妃悲。晚岁君能赏,苍苍劲节奇。

薛涛此诗,尽显了竹在古典文化中丰富的意蕴。竹与松、梅并称“岁寒三友”,在冬天观赏更能品味它那刚劲之风。若在春天欣赏,也能够看出它虚心的谦谦君子之风。竹林七贤的潇洒,舜妃泪洒斑竹的忠贞悲苦,都在这首赏竹的诗中了。

除了诗人,自古画竹者也不在少数,而最有名的,当数郑板桥。

郑板桥善画竹,用一支画笔,以竹的气节表白自己。郑板桥为人父母官,多次为百姓获罪,仕途不顺,却仍坚持着自己的高风亮节。他最有名的题画《竹石》诗便是如此: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落拓不羁的郑板桥,在这一诗一画中,使青竹在破岩之中挺拔生长,不畏磨砺的坚韧之态跃然纸上。又有《初返扬州画竹第一幅》:

二十年前载酒饼,春风倚醉竹西亭。

而今再种扬州竹,依旧淮南一片青。

爱竹已经成为郑板桥的一种生活习惯,正像王徽之那样,“何可一日无此君”了。

“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刘禹锡《庭竹》)竹,是那清高自立的君子。

四、隐逸坚贞之菊

菊,花中之隐逸者也。而菊之所以具有了隐逸的意蕴,是归园田居的陶渊明赋予的。

东晋诗人陶渊明,误入尘网,违背心意为官,终于还是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归园田居,享受自然的躬耕生活。他在《饮酒》诗中云: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远离官场的纷扰,他在秋菊的一片佳色中陶醉着。

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所以,他创造的许多意象也随着他的隐逸之名成为了隐逸的化身,菊就是其中之一。后代诗人笔下的菊,似乎有一大部分都是长在东篱下的那丛陶令的。李清照的“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是东篱之菊,刘克庄的“羞与春花艳冶同,殷勤培溉待西风。不须牵引渊明此,随分篱边要几丛”也是陶渊明的菊。甚至,在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里,有一个用酒浇灌才更显茂盛的精,名叫“醉陶”,亦是以陶渊明为原型的。在后世文人的诗文中,菊与陶渊明是一体的,是文人隐逸情怀的象征。

除了隐逸,也有与梅花一样傲霜的骨气。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寒意渐侵的秋冬时分,百花纷纷枯萎,而却能够不屈于严寒,最后凋零。王安石亦有诗:“千花万卉凋零后,始见闲人把一枝。”都是赞美傲霜的精神。

不仅凌寒独艳,而且有着不屈不挠的气节。即使枯萎了,也不会离开枝头。宋末元初画兰的郑思肖也擅长画菊,并曾题画菊诗云: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离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枝头抱香,即使枯萎了也绝不被北风吹落的宁死不屈的气魄与宁死不降元军的诗人画家分明是一样的。“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赠刘景文》)

,不仅是隐逸的君子,也有着傲霜的不屈风骨。

梅,迎霜傲骨;兰,幽清高洁;竹,谦逊坚韧;菊,隐逸坚贞。梅兰竹菊四君子,以其独有的脱俗风骨,与华夏士人融为一体,成为了中华士人抒发感情、追求理想人格的精神载体。而这梅兰竹菊四君子也在文人墨客的反复吟咏、临摹中,被赋予了迷人的意蕴,不断丰富着其文化内涵。

五、中考链接

1.(2013四川达州卷)阅读下面短文,完成题目。

①玉,积山川之精,人文之美。玉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它对中华民族的精神、道德、审美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②战国时期有名的“和氏璧”价值连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用“和氏璧”雕琢成传国玉玺,并由宰相李斯书大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刻于其上。明清时期,中华民族国粹之一的玉文化也迎来了发展的高峰。此时的作品,集数千年玉文化之大成,玉质之美,品种之多,雕琢之精,应用之广,都是空前绝后的。

③《管子》说:“先王以珠玉为上币,黄金为中币,刀布为下币。”古代封禅用的书文,刻在玉上,称之为玉牒;外交使节用的信物,称之为玉节。由此可见,玉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④玉,致密坚硬,滑润光莹,古人把玉加以人格化,认为玉有“仁、义、智、勇、洁”五德,故有“君子比德于玉”之说。

⑤玉和金一样,是宝贵的象征。“玉楼”“玉堂”均指华丽的宫殿或住宅。道教中的玉皇大帝、玉虚仙境、玉宇,也都离不开一个“玉”字。皎洁的月亮中有一团黑影,古人不知其奥秘,臆想出“月中何有,玉兔捣药”的故事,此后,文人便常用“玉兔”一词指代月亮,既文雅又神秘。

⑥玉,是权力的象征。除了玉玺外,“金科玉律”用来指不可变更的法律。玉,又是和平的象征,如“化干戈为玉帛”。助人成功用“玉成”一词。至于玉色纯净,质地坚密,常用来比喻节操,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此外,玉还被广泛用来描写大自然的景色。“风花雪月”中,除了只闻其声,不见其形的“风”之外,后三者都常用“玉”来吟咏赞颂:槐树花朴素洁白,便有了“玉树”之称。一些纯白素雅的花,常在其名前冠以“玉”字,如玉兰花、玉茗(白山茶花)等。以“玉龙”来比喻漫天大雪,多么壮观!

⑦玉,是吉庆、祥和、幸福等精神美的象征,因而在传统文化中,人们往往运用象征寓意或谐音取意的手法把玉制成丰富多样的器物、饰品等,借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鱼形玉器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的“良渚(zhǔ)文化”,到了唐代、宋代开始盛行。特别是明、清两代,鱼形玉器造型繁多,工艺精湛,最常见的是把莲花和鲤鱼雕刻在一起,代表着美好和富足;还有的玉器把佛手、寿桃和石榴雕刻在一起,称为“三多”,意指多福、多寿、多子。

⑧玉,凝聚着中华文化的精髓,它只是中华文明长河中的一朵微小的浪花。中国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催生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之花,只要是根植于民族的土壤,能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道德、审美等特质的都可以名之曰文化,且大有发掘光大之必要。

(选文有删改)

【迁移拓展】被称为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之一。别名秋菊、九华、帝女花、笑靥。因其花开于晚秋且浓香扑鼻,故有“晚艳”“冷香”之雅称。有其独特的文化意蕴,倍受历代诗人的青睐。

唐・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宋・梅尧臣《残菊》:零落黄金蕊,虽枯不改香。深丛隐孤秀,犹得奉清觞。

现代・《秋菊》: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

①请你结合诗歌摘录中的有关描述,说说象征了哪些精神品质?

②结合选文相关内容,推断“菊文化”形成的原因。

关于雪的古诗词29

1 理解诗歌内容,丰富词:飘落、融化。

2 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学习仿编诗歌。

3 激发对雪花的喜爱之情,感受诗中所蕴涵的亲情。

活动准备

有关诗歌的多媒体课件、优美音乐。

活动过程

1 谈话引出主题。

(1)小朋友你们见过下雪吗?雪是怎样下的?(借助动作丰富词:飘落)

(2)雪花都飘落到哪儿了?(幼儿自由回答:屋顶、大树、地面、小河……为后面仿编诗歌打基础)

2 学习诗歌。

(1)小雪花可以到处飞舞,飘落到任何地方,多自由呀。有一首诗歌说的就是小雪花,名字叫(如果我是一片雪花),我们一起听听诗歌里的雪花都飘落到哪儿了。

(2)教师配乐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幼儿欣赏。

(3)配合课件,提问分析诗歌。

A 这首诗歌叫什么名字?雪花是怎样问的?(学习诗歌第一段)

B 诗歌里的雪花想飘落到什么地方?去干什么?(分段讲解二、三段)

师:前面三段的结尾为什么用问句呢?应该用什么语气朗诵?(教师带领幼儿朗诵一、二、三段)

C 雪花最后真正飘落到了哪里?(学习第四段,丰富词:融化)

师:融化是什么意思?那小雪花应该难过才对啊,它为什么还会快乐地融化呢?那我们用什么样的声音来表达小雪花的这种心情呢?(教师带领幼儿朗诵第四段)

D 你听完这首诗歌有什么感受?

(4)听音乐配合课件带领幼儿完整朗诵诗歌两遍。

师:现在我们就把这些感受用声音和动作表达出来。

3 学习仿编诗歌。

(1)如果你是一片雪花,你会飘落到什么地方去?去干什么?用诗歌里那样的话说一说。

(2)指导幼儿创编完整的诗歌,教师进行整理。(可教师或幼儿先来问第一段,创编的幼儿进行回答,等熟练后可让创编的幼儿完整自问自答。)

活动延伸

请幼儿将创编的诗歌配上插图,装订成诗集。

附诗歌

如果我是一片雪花

如果我是一片雪花,

我会飘落到什么地方?

落在小河里,变成一滴水,

和小鱼、小虾一起游戏?

落在广场上,堆个大雪人,

和小朋友们一起游戏?

关于雪的古诗词30

夏日怀杜悰驸马(鲍溶)

五月清凉萧史家,瑶池分水种菱花。回文地簟龙鳞浪,

交锁天窗蝉翼纱。闲遣青琴飞小雪,自看碧玉破甘瓜。

仍闻圣主知书癖,凤阁烧香对五车。

水(白朴)

金盘荐华屋,银烛照红妆。欢游曾得多少,风雨送春忙。只道神仙渐远,争信情缘未断,自有返魂香。

万木尽摇落,浓艳又芬芳。忆真妃,春睡足,按霓裳。马嵬西下回首,野日淡无光。不避山茶小雪,似爱江梅新月,疏影伴昏黄。谁唤起,呵手染霜。

夜泊荆溪(陈羽)

小雪已晴芦叶暗,长波乍急鹤声嘶。

孤舟一夜宿流水,眼看山头月落溪。

沁园春(陈睦)

小雪初晴,画舫明月,强饮未眠。念翠鬟双耸,舞衣半卷,琵琶催拍,促管危弦。密意虽具,欢期难偶,遣我离情愁绪牵。追思处,奈溪桥道窄,无计留连。天天。莫是前缘。自别後、深诚谁为传。想玉篦偷付,珠囊暗解,两心长在,须合金钿。浅淡精神,温柔情性,记我疏狂应痛怜。空肠断,奈衾寒漏永,终夜如年。

小雪(戴叔伦)

花雪随风不厌看,更多还肯失林峦。

愁人正在书窗下,一片飞来一片寒。

关于小雪的诗词-春近四绝句(黄庭坚)

小雪晴沙不作泥,疏帘红日弄朝晖。

年华已伴梅梢晚,春色先从草际归。

次韵张秘校喜雪三首(黄庭坚)

满城楼观玉阑干,小雪晴时不共寒。

润到竹根肥腊笋,暖开蔬甲助春盘。

眼前多事观游少,胸次无忧酒量宽。

闻说压沙梨己动,会须鞭马蹋泥看。

初寒(陆游)

久雨重阳後,清寒小雪前。

拾薪椎髻仆,卖菜掘头船。

薄米全家粥,空床故物毡。

身犹付一歃,名字更须传?

除夜(陆游)

野水枫林屋数椽,寒炉无火坐无毡。

残灯耿耿愁孤影,小雪霏霏送旧年。

椒酒辟瘟倾潋灩,蓝袍俘鬼舞跰跹。

从今供养惟春荠,莫羡愚公日万钱。

冬日(陆游)

故里躬耕後,颓龄耄及前。

开门无客至,得句有僧传。

忽忽身如梦,迢迢日似年。

会当乘小雪,夜上剡溪船。

「小雪日戏题绝句

唐·张登

甲子徒推小雪天,刺梧犹绿槿花然。融和长养无时歇,却是炎洲雨露偏。

「和萧郎中小雪日作

唐·徐铉

征西府里日西斜,独试新炉自煮茶。篱菊尽来低覆水,塞鸿飞去远连霞。

寂寥小雪闲中过,斑驳轻霜鬓上加。算得流年无奈处,莫将诗句祝苍华。


唐·李咸用

散漫阴风里,天涯不可收。压松犹未得,扑石暂能留。

阁静萦吟思,途长拂旅愁。崆峒山北面,早想玉成丘。


唐·无可

片片互玲珑,飞扬玉漏终。乍微全满地,渐密更无风。

集物圆方别,连云远近同。作膏凝瘠土,呈瑞下深宫。

气射重衣透,花窥小隙通。飘秦增旧岭,发汉揽长空。

迥冒巢松鹤,孤鸣穴岛虫。过三知腊尽,盈尺贺年丰。

委积休闻竹,稀疏渐见鸿。盖沙资澶漫,洒海助冲融。

草木潜加润,山河更益雄。因知天地力,覆育有全功。

关于雪的古诗词31

梅雪争春未肯降一般指雪梅二首。 《雪梅二首》是南宋诗人卢梅坡(有争议)创作的一组七言绝句。这两首诗阐述了梅、雪、诗三者的关系,缺一不可,结合在一起,才能组成美丽的春色,接下来就由小编带来梅雪争春未肯降全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梅雪争春未肯降全诗

《雪梅·梅雪争春未肯降》

作者:卢梅坡

原文: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注释:

1、卢梅坡,宋诗人。生卒年不详。“梅坡”不是他的名字,而是他自号为梅坡。

2、降(xiáng),服输。

3、阁,同“搁”,放下。评章,评议的文章,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4、骚人,文人。

诗意:

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说句公道话,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赏析:

这是宋代诗人卢梅坡咏物言志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通过对“梅”“雪”的评论,在比较中巧妙地写出各自的特色,并寓理于其中。

“梅雪争春未肯降”,这句是写梅雪在“争春”上互不相让。因为梅花在冬末春初开放,香气飘散,给人以一种春天不久要来临的感觉;而白雪几经降落,也意味着春天不远了。“未肯降”即不肯认输。

“骚人搁笔费平章”,这是指诗人要评价梅雪谁是报春使者,也需要放下手中笔,好好地权衡一番。“骚人”,即诗人:“搁”,放下:“平章”,评论。

一、二句意思:梅花和白雪相互争春,彼此各不相让,谁也不肯认输,连诗人要评论它们二者的高下,也需要搁下笔来好好地想一想,煞费一番心思了。

“梅须逊雪三分白”,这句作者从颜色角度来写,(www.chinesejy.com)梅不如雪那样洁白。“三分”以实写虚,是“少许”的意思。这是梅的短处,恰是雪的长处。“逊”,逊色、差一点。

“雪却输梅一段香”,这句作者从气味角度来写,雪当然不具备梅花的香味。这是雪的短处,恰是梅的长处。“输”,这里作“差”讲。

三、四句意思:(看来)梅花在白的俏丽上要比雪差三分,而白雪在芳香上,却要输给梅花一段了。

一“色”一“香”,一“长”一“短”,堪称神思巧运:“骚人搁笔费平章”的难题,作者轻轻巧巧一笔即“盖棺”——其实是既“盖”又未“盖”,因为“色”与“香”是两个不同的角度啊!

对于咏物言志的诗,我们要从物中获得启示,联想到社会生活中的类似现象(即“由此及彼”)。读了这首诗,我们可以悟出这样一个哲理:一个人应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要看到别人的长处,还要看到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

赏析二

古今不少诗人往往把雪、梅并写。雪因梅,透露出春的信息,梅因雪更显出高尚的品格。如毛泽东《卜算子·咏梅》中就曾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雪、梅都成了报春的使者、冬去春来的象征。

首句采用拟人手法写梅花与雪花相互竞争,都认为自己是最具早春特色的,而且互不认输,这就将早春的梅花与雪花之美别出心裁、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来了。次句写诗人在两者之间难以评判高下。诗人原以为一挥而就,由于难于评判,只好停下笔来思索。“评章”即评价。

后两句是诗人对梅与雪的评语。就洁白而言,梅比雪要差一些,但是雪却没有梅花的香味。“三分”形容差的不多,“一段”将香气物质化,使人觉得香气可以测量。前人已经注意到梅与雪的这些特点,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王安石的《梅花》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但是此诗将梅与雪的不同特点用两句诗概括了出来,写得妙趣横生,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关于雪的古诗词32

一、巧设情境,课堂飘荡朗朗书声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说:“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学生鉴赏诸如柳宗元《江雪》等古典诗词亦然。由此,教学诸如柳宗元《江雪》等古典诗词时,我们必须遵循上述教育教学理念,努力为同学们创设一个与教学内容匹配的、符合小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的、充满美丽愉悦动态等氛围的古典诗词学习乐园,引导同学们在“润物细无声”中自觉地、快乐地走进诗词文本,跨越千年时空,与作者、与文本进行近距离的心灵沟通。

比如,教学柳宗元的《江雪》时,上课伊始,我就运用多媒体教学设施为同学们播放了我从网络下载的中央电视台制作的《幼儿教育古诗朗诵・江雪・第12讲》音画视频。当视频中的女主持人在具有悠扬、空寂、静谧等美学特质的古筝背景音乐中抑扬顿挫地诵读柳宗元的《江雪》时,当视频中幻化出一个又一个千山皆雪、万径皆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孤舟披雪、渔翁蓑衣沐雪、遐景苍茫、迩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调凄寂的镜头时,同学们被《江雪》中的茫茫雪景和渔翁孤高自得的形象深深感染,不约而同地,情不自禁地走进了柳宗元的《江雪》文本,教室里顿时飘荡着同学们和着音画视频中的配乐诵读节奏抑扬顿挫的诵读之声:“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二、个性化阅读,跨越千年心神交汇

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卢梭曾言:“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学生对诸如柳宗元《江雪》等古典诗词的涵咏、理解、认知等亦然。所以,教学诸如柳宗元的《江雪》等古典诗词时,我不仅特别注重引导同学们反复诵读、品鉴诗歌,而且引导同学们将每次细品深究文本时产生的审美心理依次记录在读书笔记本中,然后在我为同学们“留白”的课堂自由活动中相互交流。请看下面这位同学在个性化品读《江雪》的过程中产生和记录下来的独特的、精彩的个性化感悟:

第一次诵读《江雪》,我仿佛欣赏到一幅意境清幽、纯洁美丽、极具动态之美的、古色古香的中国水墨画,画中的飘雪、江河、寒意、飞鸟、行舟、渔翁等诸多忽动忽静的景物忽远忽近地向我飘来,将我的整个身心包容其中……

第二次诵读《江雪》,我感觉到这位“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渔翁就是诗人的自我形象:柳宗元当年被贬到永州做有职无权的员外司马官,救国救民的远大抱负无法实现,只好借歌咏隐居在乡野山水之间的渔翁寄托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怀,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愁苦……

三、读写画画,启动多向思维潜能

如果说,古往今来的文学艺术创作者都工于经营“留白”艺术的话,那么,柳宗元等古典诗词作者尤甚。比如柳宗元的《江雪》仅仅用了寥寥二十字就写尽了冬天雪景中的千种风情万种风流:冰封的江面,一尘不染、纯洁而寂静、万籁无声,一个老渔翁乘着一叶小舟,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渔翁的性情是如此清高,渔翁的品格是如此孤傲……所以,教学时,我常常给学生“留白”4~7分钟时间,引导学生在诸如柳宗元的《江雪》等古典诗词“言有尽而意无穷”处启动自己的多向思维潜能,用自己丰富的联系与想象感悟、充盈或补写“留白”之处,以便获取更多、更愉悦的审美体验。

关于雪的古诗词33

关键词:同形语 雪 中日

中日同形语是在汉字传到日本之后,在两国语言文化的不断交流和磨合中逐渐形成的。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6000多年以前。参照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距今六千年左右的半坡彩陶上一些文字模样的简单刻画,就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可以认为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是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而汉字传入日本的历史,据《古事记》的记载,应神天皇十六年,即公元285年,五经博士王仁携带《论语》、《千字文》来到日本,汉字始传入日本。进入六世纪之后,随着遣隋使遣唐使的来华,大量的汉学典籍和佛教经典涌入日本。汉字在日本实现了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在上层社会获得了很大程度的普及。这一时期,在日本出现的大量的汉字词,对日本汉字词汇的影响很大。镰仓时期,由于汉学与汉诗在日本的盛行,坡等宋朝诗人的诗和文章在日本受到推崇,这些诗与文章中的汉字词也有不少成为现存的中日同形语。这些来源于古代汉语的中日同形语,在后世各自的发展中,意义有的有所添加,有的有所减少,也有的意思发生了彻底的变化。本文将以日语中“雪”的别名为例,考察一下中日同形语的释义在各自发展过程中的演变。

一、雪的别名之 “六出”

“六出”在日语中是雪的别称。而在中文中,“六出”的意思要丰富一些。《汉语大词典》中给出的释义如下:(1)花分瓣叫出,雪花六角,因以为雪的别名。《太平御览》卷十二引《韩诗外传》:“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六出。雪花曰。”南朝陈徐陵《咏雪》:“M若天庭瑞,p雪эL斜。三r喜盈尺,六出舞崇花。”唐元稹《赋得春雪映早梅》诗:“飞舞先春雪,因依上番梅。一枝方渐秀,六出已同开。”宋王禹《贺雪表》:“靡神不e,有感t通,遂令六出之祥,大副三r之望。”清赵翼《戏作》诗:“凝寒所成固其理,何以片片六出俱?”(2)谓一花生六瓣。南朝梁任P《述异记》卷上:“东海郡尉于台有杏一株,花杂五色,六出,号六仙人杏。”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广动植之三》:“诸花少六出者,唯栀子花六出。陶真白言:栀子剪花六出,刻房七道,其花香甚。”宋陆游《二友》诗:“清芬六出水栀子,坚瘦九节石菖蒲。”(3)古代妇女有“七出”之条,犯其一条即被休弃,唯帝王、诸侯之妻,无子不出,称为“六出”。《仪礼・丧服》“出妻之子为母”唐贾公彦疏:“七出者,无子一也,淫u二也,不事舅姑三也,口舌四也,盗窃五也,妒忌六也,恶疾七也。天子、诸侯之妻无子不出,唯有六出耳。”

二、雪的别名之天花(天华)

“天花(天华)”在日语中用作佛教用语,意为“天上灵妙的花”。《汉语大词典》中的释义如下:(1)亦作「天华。佛教语。天界仙花。《维摩经・观众生品》:“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见诸大人闻所说法,便现其身,即以天华散诸菩萨大弟子上。”南朝陈徐陵《麈尾铭》:“既落天花,亦通神路。”宋辛弃疾《江神子・闻蝉蛙戏作》词:“病维摩,意云何。扫地烧香,且看散天花。”清姚鼐《惠照寺见禹卿于此写维摩诘经》诗:“钟堂一饭成遗迹,回首天花丈室空。”(2)指雪。唐熊孺登《雪中答僧书》诗:“八行银字非常草,六出天花尽是梅。”宋陆游《拟岘台观雪》诗:“山川灭没雪作海,乱坠天花自成态。”金高士谈《雪》诗:“簌簌天花落未休,寒门疏竹共风流。”闻一多《雪》诗:“夜散下无数茸毛似的天花,织成一片大氅。”(3)一种急性传染病。症状为先发高热,全身起红色丘疹,继而变成疱疹,最后成脓疱。十天左右结痂,痂脱后留有疤痕,俗称“麻子”。本病现已消灭。

三、雪的别名之风花

“风花”日语中的释义为“雪花、飞雪”。《汉语大词典》中对“风花”的释义有:(1)风中的花。《南齐书・乐志》:“阳春白日风花香,趋步明月舞瑶堂。”唐卢照邻《折杨柳》诗:“露叶疑啼脸,风花乱舞衣。”宋陈师道《奏酬应物》诗:“生世如风花,高下亦偶然。”(2)指天空斑驳散乱的云气。宋晁补之《祝家墩阻水旦起舟人云天上风花顺矣作一绝》:“明日扬c应复驶,蒸云散乱作风花。”明杨慎《田家喜晴谣》:“风花闪日日笑云,云气烘为雀头色。”自注:“俗以云气斑驳谓之风花。”(3)指起风前的大雾。宋陆游《自开岁略无三日晴戏作长句》:“雨脚稍收初见日,风花忽起又遮山。”自注:“风欲作,则大雾充塞,谓之风花。”(4)指用华丽辞藻写景状物的诗文。唐白居易《答故人》诗:“读书未百卷,信口嘲风花。”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杜少陵五》:“《诗眼》云:‘世俗喜绮丽,知文者能轻之;后生好风花,老大即厌之。’”清龚自珍《歌筵有乞书扇者》诗:“天教伪体领风花,一代人材有岁差。”

四、雪的别称之青女

“青女”在日语中意为掌控霜雪的女神,转义为雪;同时又可以指代那些青涩的、涉世未深的少女,或是宫廷中没有官阶的女性。而在《汉语大词典》中有如下含义:(1)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淮南子・天文训》:“至秋三月……青女乃出,以降霜雪。”高诱注:“青女,天神,青霄玉女,主霜雪也。”南朝梁萧统《铜博山香炉赋》:“于时青女司寒,红光翳景。”唐杜甫《秋野》诗之四:“飞霜任青女,赐被隔南宫。”清姚鼐《问张荷塘疾》诗:“今年青女慵司令,九日黄花未吐枝。”郭沫若《东风吟》:“青女相欺又几时?眼前百卉竞芳菲。”(2)借指霜雪。唐寒山《诗》之一一五:“屡见枯杨荑,常遭青女杀。”宋王安石《红梨》诗:“岁晚苍官才自保,日高青女尚横陈。”元张可久《一枝花・冬景》套曲:“玄冥不出权独占,青女三白势转严。”清纳兰性德《浪淘沙・秋思》词:“霜讯下银塘,并作新凉,奈他青女忒轻狂。”(3)喻指白发。明顾大典《青衫记・乐天赏花》:“繁华易陨,恐青女又侵青镜。”

五、雪的别称之玉屑

“玉屑”在日语中,意指雪花,又可以指代玉的碎屑或是灵丹妙药,同时又用来描述妙词佳句。与此相对,《汉语大词典》里的“玉屑”意为:(1)玉的碎末。《周礼・天官・玉府》“王齐则共食玉”汉郑玄注:“玉是阳精之纯者,食之以御水气。郑司农云:‘王齐当食玉屑。’”《三国志・魏志・卫觊传》:“昔汉武信求神仙之道,谓当得云表之露以餐玉屑,故立仙掌以承高露。”宋谢翱《后桂花引》:“修月仙人饭玉屑,瑶鸭腾腾何处k。”(2)碎末的美称。唐李贺《题赵生壁》诗:“大妇然竹根,中妇舂玉屑。”此指米粉。《群音类选・双忠记・张母忆儿》:“又节届端阳,酒泛菖蒲玉屑香。”此指香粉。(3)谓华而不实的文词。汉桓宽《盐铁论・相刺》:“故玉屑满箧,不为有宝;诗书负笈,不为有道。”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时序》:“自元暨成,降意图籍,美玉屑之谭,清金马之路。”(4)转以喻美好的文辞。元许有孚《观雪冷然台》诗:“坡诗诵得聚星堂,字字珠玑飞玉屑。”清梁章钜《归田琐记・叠韵诗》:“话旧尚能霏玉屑,延龄端不藉金丹。”(5)比喻雪末。金元好问《读书山雪中》诗:“似嫌衣锦太寒乞,别作玉屑妆山川。”《群音类选・升仙记・复度文公》:“万里云彤,玉屑银砂乱洒空。这雪声敲窗纸,势压梅梢,色映帘笼。”茅盾《新疆风土杂记》诗:“纷飞玉屑到帘栊,大地银铺一望中。”(6)纸名。即麻纸。产于蜀地。南唐李后主请蜀笺工制造,因与玉屑无异,故名。参阅宋高晦叟《珍席放谈》卷下。

此外,日语中的雪花,还可以称为“六出花”“六花”等。汉语中,雪花还被称为“寒酥”“玉龙”等。《汉语大词典》中对应的解释如下:

寒酥,喻指雪花。明徐渭《谑雪》诗:“一行分向朱门屋,误落寒酥点羊肉。”明徐渭《梨花》诗之三:“朝来试看青枝上,几朵寒酥未肯消。”

玉龙,(1)龙形的玉雕。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物异》:“梁大同八年,戍主杨光欣获玉龙一枚,长一尺二寸,高五寸,雕镂精妙,不似人作。”元乔吉《水仙子・廉香林南园即事》曲:“玉龙笔架,铜雀砚瓦,金凤笺花。”(2)传说中的神龙。宋刘克庄《清平乐・五月十五夜玩月》词:“醉跨玉龙游八极,历历天青海碧。”金高庭玉《天津桥同李之纯待月》诗:“跳上玉龙背,抱得银蟾光。”清袁枚《随园诗话》卷十四:“永安寺壁上有梅田女史题诗云:‘灵妃齐驾玉龙回,留得清阴满绿苔。’”(3)指龙形的漏壶。宋张孝祥《菩萨蛮》词:“玉龙细点三更月。庭花影下余残雪。”元萨都剌《章贡道中》诗:“忆得当年曾夜值,玉龙银箭漏声长。”(4)喻剑。唐李贺《雁门太守行》:“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王琦汇解:“玉龙,剑也。”唐吕岩《化江南简寂观磨剑赠侯道士》诗:“欲整锋敢惮劳,凌晨开匣玉龙嗥。”(5)喻笛。宋林逋《霜天晓月・题梅》词:“甚处玉龙三弄,声摇动,枝头月。”元张翥《孤鸾・题钱舜举仙女梅下吹笛图》词:“闲拈玉龙自品,爱冰姿与花争洁。一阕霓裳乍了,又落梅初叠。”(6)喻雪。唐吕岩《剑画此诗于襄阳雪中》:“岘山一夜玉龙寒,凤林千树梨花老。”宋张元《雪》诗:“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空飞。”《水浒传》第十一回:“玉龙酣战,鳞甲满天飘落。”清秋瑾《齐天乐・雪》词:“朔风萧瑟侵帘户,谁唤玉龙起舞。”《念奴娇・昆仑》词:“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由上述举例可以看出,日语虽然在历史上深受汉语的影响,但是伴随着同形词在后世使用语境及使用频率的差别,中日同形语在各自的发展历史中,呈现出了不同的发展轨迹。有的词,如“六出”、“风花”、“玉屑”等,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依然保留了丰富的释义,但是在现代日语中的释义却相对单一;有的词,如“天花”,其在现代日语中完整的保留了古代释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却添加了新的含义;同样,又如“青女”,中日两国语言在其后世的发展中,都添加了新的含义。

参考文献

关于雪的古诗词34

1、《致华兹华斯 》

讴歌自然的诗人,你曾经挥着泪,

看到事物过去了,就永不复返:

童年、青春、友情和初恋的光辉,

都像美梦般消逝,使你怆然。

这些我也领略。但有一种损失,

你虽然明白,却只有我感到惋惜:

你像一颗孤星,它的光芒照耀过

一只小船,在冬夜的浪涛里;

你也曾像一座石彻的避难所,

在盲目纷争的人海之中屹立;

在光荣的困苦中,你曾经吟唱,

把你的歌献给真理与只有之神——

现在你抛弃了这些,我为你哀伤,

前后相比,竟自判若二人。

2、《诗章 》

去吧!月下的荒野是如此幽暗,

流云已吞没了黄昏最后的余晖:

去吧!晚风很快地要把夜雾聚敛,

天庭的银光就要被午夜所遮黑。

别停留!时光逝了!一切都在喊:

去吧!别以临别的泪惹恋人悲苦;

她冷固而呆痴的眼不敢求你恋栈,

职责和疏懒都要你复归于孤独。

去吧,去吧!去到你幽寂的家乡,

把痛苦的泪洒在你凄凉的炉边,

你可以望着暗影似阴魂游荡,

把忧郁和喜悦编织在自己心间。

你的头上会飘飞着残秋树木的落叶,

春日的花和露会在你脚边闪烁:

不是你的心,就是现世,必须变冷和寂灭,

那么,午夜和晨光、你和恬静才能汇合。

午夜的愁云也有轮到它的宁息:

或者风吹得倦了,或者中天一轮明月,

狂暴而不息的海洋总会停下瞬息;

凡是运动、辛劳、或悲伤的,必到时安歇。

而你将安歇在墓中——但在此刻,

当幻景还使你迷于那宅舍、亭园和荒野,

哎,你的记忆、悔恨和深思怎能摆脱

那妩媚一笑的光彩,两人会谈的音乐?

3、《致—— 》

音乐,当袅袅的余音消灭之时,

还在记忆之中震荡——

花香,当芬芳的紫罗兰凋谢时,

还在心魂之中珍藏。

玫瑰花,当她的花时尽了,

用落红为她的所爱铺成锦床;

对你的思念也如此,待你远行了,

爱情就枕着思念进入梦乡。

4、《给玛丽 》

哦,亲爱的玛丽,你能在这里多好,

你,和你那明亮开朗的棕色的眼睛,

你那甜美的话语,似小鸟,

向常春藤阴里寂寞忧郁的伴侣。

倾吐爱情时的啭鸣,

那天地间最甜最美的声音!

还有你的秀额……

更胜过这蔚蓝色意大利的天穹。

亲爱的的玛丽,快来到我的身旁,

我失去了健康,当你远在他乡;

你对于我,亲爱的,

就像黄昏对于西方的星辰,

就像日落对于圆满的月亮。

哦,亲爱的玛丽,但愿你在这里,

古堡的回声也轻声低语:“在这里!”

5、《爱情的玫瑰 》

之一

希望,奔腾在年青的心里,

经不起岁月的折磨!

爱情的玫瑰长着密密的刺,

它欣欣吐苞的处所,

总是春寒料峭。

少年说:“这些紫花儿属于我,”

但花儿才怒放就枯槁。

之二

赠给幻想的礼物多么珍贵,

可是才授与就被索还,

芬芳的是那天国的玫瑰,

然而竟移植到地面,

它欣欣地开放,

但地上的奴隶将花瓣揉碎,

它才盛开,霎时就凋亡。

之三

岁月摧毁不了爱情,

但薄情寡义会使爱之花遭殃,

即使它正在幻想的绿荫中怒放,

也会突然凋谢,使你猝不及防。

岁月摧毁不了爱情,

但薄情寡义却会把爱情摧残,

会毁坏它闪烁着朱红光芒的神龛。

6、《爱底哲学 》

泉水总是向河水汇流,

河水又汇入海中,

天宇的轻风永远融有

一种甜蜜的感情;

世上哪有什么孤零零?

万物由于自然律

都必融汇于一种精神。

何以你我却独异?

你看高山在吻着碧空,

波浪也相互拥抱;

你曾见花儿彼此不容:

姊妹把弟兄轻蔑?(www.chinesejy.com)

阳光紧紧地拥抱大地,

月光在吻着海波:

但这些接吻又有何益,

要是你不肯吻我?

7、《给索菲亚》

之一

你多美,陆地和海洋的女仙

也很少象你这般美丽;

有如适合的衣着,随身联翩,

这是你那轻柔的肢体:

随着生命在里面的跳跃,

你的肢体总在移动和闪耀。

之二

你那深邃的眼睛是一对星

闪着火焰,柔情而晶莹,

会把最智慧的都看得发疯;

那煽动火的风是由欢欣

而生的思想,象海上的气流,

它以你荡漾的心作为枕头。

之三

要是被你的眼所描绘的脸

只要听到你急遽的琴声;

那么,别奇怪吧:每当你讲到

痴心人的时候,我最为心跳。

之四

象是由旋风所唤醒的海涛,

象是晨风吹拂下的露珠,

象是小鸟听到雷声的警告,

象是被震撼而无言的生物

感到了不见的精灵,我的心呵

正似这一切,当你的心临近。

8、《世间的流浪者 》

告诉我,星星,你的光明之翼

在你的火焰的飞行中高举,

要在黑夜的哪个岩洞里

你才折起翅膀?

告诉我,月亮,你苍白而疲弱,

在天庭的路途上流离飘泊,

你要在日或夜的哪个处所

才能得到安详?

疲倦的风呵,你飘流无定,

象是被世界驱逐的客人,

你可还有秘密的巢穴容身

在树或波涛上?

9、《你匆匆进了坟墓 》

你匆匆进了坟墓!要把什么寻找?

以你不息的意志,活跃的思想,

和为尘世役使的无目的的头脑?

呵,你那热情的心,对苍白的希望

所假扮的一切美景,如此急跳!

还有你那好奇的精神,枉然猜想

生命是从哪儿来?要到哪儿去?

你要知道人所不知道的信息——

唉,你究竟何所向往,如此匆匆

走过了生之葱绿可爱的途程,

避开欢乐,也避开悲伤,只一意

在幽暗的死之洞穴里寻求安身?

心呵,头脑和思想!是什么东西

你们期望在那地下的墓穴承继?

关于雪的古诗词35

关键词:《西风颂》对比韵律意境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026-02

1 雪莱和《西风颂》

雪莱是英国浪漫主义卓越诗人,被恩格斯称为“天才的预言家”。雪莱一生追求真理,勤于创作,为人们留下大量优秀的作品。最著名的有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抒情诗《西风颂》、《云雀颂》,论著《诗辩》等。

《西风颂》问世于1819年,当时雪莱正漫步在佛罗伦萨附近阿诺河畔的树林中,气势恢宏的狂风暴雨使诗人受到感染,于是产生了写作的冲动,构思出这首诗的几个意象,并写出了大部分的诗行。全诗风格奔放,气势磅礴,寓意深远。

在诗形上,这首诗采用五节十四行诗体,其韵律为aba,bcb,cdc,ded,ee五音步,抑扬格和扬抑格兼用,前后呼应,层层推进。

在音韵方面,雪莱使了与口语句子的长度最为接近的五音步抑扬格,压韵在最后一个重读的音节上,而且大多数的尾韵都属于单音节的阳韵,如:dead,bed以及 thou,blow等,沉重、铿锵的特点立刻显现出来;在诗歌的意境上,西风被雪莱刻画为一个可以直接对话的对象,他使用比喻的手段,西风被描绘为驱散幽灵的巫师(破坏者)和驾驭马车、播撒生命的使者(保护者),在作品中还引入了多个意象如“群鬼、姐妹、如羊群般的花蕾”等;不仅如此,雪莱还采用了色彩堆砌的方法,让各色残叶随风飞舞、使新生的花蕾随风摇曳的景象栩栩如生。

2 各种译本的出现

诗歌翻译的难度巨大,首先,诗歌翻译与诗歌创作不同,译诗须忠实于原诗。其次,翻译者在再现原诗的内容与美感的同时,还要尽可能实现达意、传神、存境的效果。各国读者喜爱并广为传颂《西风颂》的重要原因就是诗中“高远的理想,鲜明的自然的形象,随着事情变化的音乐效果”,以及“严谨的格律”。

20世纪20年代的时候,郭沫若先生就早已把这首诗译成中文,此后许多译者都曾尝试过翻译这个作品。在此选取王佐良、江枫两位译家的译文,通过分析二人对细节的不同处理,使读者能更好地体会该诗的音美、形美和意美。

3 两个译本的比较

3.1细节的比较

1.O Wild West Wind, thou breath of Autumn''s being

Thou, from whose unseen presence the leaves dead

Are driven, like ghosts from an enchanter fleeing,

王译:呵,狂野的西风,你把秋气猛吹,

不露脸便将落叶一扫而空,

犹如法师赶走了群鬼,

江译:哦,狂野的西风,秋之实体的气息!

由于你无形无影的出现,万木萧疏,

似鬼魅逃避驱魔巫师,蔫黄,残黑,

原诗当中的第一句是头韵修饰的方法,译文中无法表现出来,所以两人都采用了直译的办法,而being一词的翻译,也是很困难的。王译为“呵,狂野的西风,你把秋气猛吹”。Being被不露痕迹地归化为“秋气”而,使文字苍健有力。江译作:“哦,狂野的西风,秋之实体的气息!”这句语气平缓,对下文起了重要的铺垫。“实体”一词,有哲学本体的意味。

接下来的两行,王译为“不露脸便将落叶一扫而空,犹如法师赶走了群鬼” 夹杂文白,改变了成语,译者行文的简洁体现了出来,译文不跨行和节,显得干净利落,句法形式也不拘泥原诗。江译为“由于你无形无影的出现,万木萧疏,似鬼魅逃避驱魔巫师,蔫黄,残黑”,这些再加上此后几个表示颜色的词的处理,巧妙借助了汉字本身的瑰丽多彩,译文给人细腻的视觉感受。

2.Her clarion o''er the dreaming earth,and fill

(Driving sweet buds like flocks to feed in air)

With living hues and odors plain and hill:

王译为:为沉睡的大地吹响银号,

驱使羊群般的蓓蕾把大气猛喝,

就吹出遍野嫩色,处处香飘。

江译为:吹响她嘹亮的号角(如同牧放群羊,

驱送香甜的花蕾到空气中觅食就饮)

给高山平原注满生命的色彩和芬芳。

这里是第一部分的第四节。王先生译为“猛喝”一词的使用有相当力度,但“羊群般的蓓蕾”不免让人费解。江先生忠实于原文,也同时使用了括号,江巧妙地用两个动词“牧放”和“驱送”,使得羊群和花蕾的比喻其如其分,“就饮”二字也准确地描述了花蕾不仅从空气中吸收养分,也同时吸收水分的过程。

3.Wild Spirit, which art moving everywhere;

Destroyer and presenter; hear, oh, hear!

王译为:狂野的精灵!你吹遍了大地山河,

破坏者,保护者,听吧- 听我的歌!

江译为:不羁的精灵,你啊,你到处运行;

你破坏,你也保存,听,哦,听!

这是第一部分的最后一节,对于destroyer and presenter的翻译,二人译法有所不同,王先生沿用了名词结构,译为“破坏者,保护者”,引文前文没有交代和引入,后来又出现“听吧——听我的歌”的呼吁,译文因此给人的感觉是以让破坏者,保护者听我的歌。而江译的时候就避免了这各语义过窄的不当译法。江译为“你破坏,你也保存,听,峨,听!”。这里借助了动词转成主谓结构,不仅使功能上实现了对等,而且且逻辑主语的问题也得到落实。

4.The trumpet of a prophecy!O Wind,

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王译:吹响一个预言!呵,西风,

如果冬天已到,难道春天还用久等?

江译:让预言的号角奏鸣!哦,西风,

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这里是诗的最后一句,王的译文两行都压韵,但后一行比较

(上接26页)

长,不太平衡。江译两行不仅压韵,且长度相当,准确无误。

3.2整体比较

两位先生译本的特点是较好地体现了译者重视原诗形体的特点和格律音韵效果。江译本在译文分行分节和断句时,大胆调整了句子顺序,尤其是部分倒装句和跨节句的句序,江译本体现出了他“译诗,应该是原作在完全符合译人语言诗歌规律的条件下的再现”的观点。王译本严格遵照了原文在句子顺序排列方面的次序,但相比于江译本,反而译文的通顺性方面略逊一筹,一些欧化结构的句子在译文中出现。在译文的格律和音韵效果上,江译本与原诗从头到尾都比较一致,使用以顿代步的方式大致重现了原诗中五步抑扬格的节奏感,而王佐良先生译本中的顿数则略显参差不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节奏的有效转达。谈到意象的翻译问题,原诗本来具有的意象在这两个译本中都没有削减,王在翻译是不仅尽力保持原文的意象,而且有意识地大胆融入了个人的风格,这是他翻译观念和实践中“直译形象,灵活运用语言表达”的最好体现。

总而言之,两位译者在形式上都忠实于原文,同时采用了格律译法,译文较为准确达意,也能够较好体现原诗的意境。王译文多变灵活、短小精悍、简洁明快且跨行较少,与汉语诗歌习惯比较符合,各节诗歌的节奏、韵律和气势与原文较为统一,译文总体上一气贯通,使读者有酣畅淋漓之感。江译文的遣词造句采用了比较严谨的做法,目的是力求传达原诗中的形式美,汉语词汇丰富,句法多变和音调优美的语言优势在译文中被他发挥得很充分,使译文达到能够表达原诗的风格与意境的双重目的。

4 结语

通过对两个译本的赏析比较,读者从译作中得到了教益,在开阔了视野的同时,也给人以美的享受。翻译诗歌要力争达到茅盾先生所提出的要求,即“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一样得到启发,感受和美的感受”,译者仍需要不断地努力。

参考文献:

[1]江枫. 雪莱抒情诗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孙建. 英国文学词典作家与作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王宏印. 英诗经典名译评析[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

[4]文军,林芳意.识形态和诗学对译文的影响--以《西风颂》的三种译诗为例[J].外语教学,2003

关于雪的古诗词36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早冬》,我品味无尽。“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霜轻未杀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老拓叶黄如嫩树,寒樱枝白是狂花。此时却羡闲人醉,五马无由入酒家。”我尤爱这首古诗,诗人白居易拿起温暖的笔,道出了冬不只是冷漠和萧瑟,还有美好和生机,安然和恬适,让人在路的尽头有了希望和向往。诗人借景抒感,给人心灵的碰撞和启迪。《早冬》里说,早冬天气虽已冷寒,但仍像春天一样可爱美好。“似春华”三个字,鲜活地赞美了冬天的美景和对冬天的爱意,让人在无尽的遐思中生出暖意来。

清代诗人潘德c的《镇江至江宁山杂述》,亦颇具意味,同样写出了冬天的明快和艳丽,给人视觉的美感和内心的宽慰。“人畏冬山肃,我爱冬日丽。老木妍新霜,浅红透深翠。”诗人是说,别人畏惧冬的酷冷,我却眷爱它的冷艳和明丽。经霜的老树在冬天里更加美丽了,浅浅的红色中透着深浓的翠绿。诗人从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中吟颂冬天,别有一番意趣。它告知人们,只有懂得欣赏,自然会陶醉其中。

古诗词中,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可谓是一个冷寒的画面。但冬天虽至,却不凄凉。“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作,结构至为精巧。虽写江雪,但不直接入题,直到结尾才豁然开朗,“寒江雪”三个字便生生地冒出来,让人回味悠远,很是吸引人。它乍看是一目了然的山水画,没有行人和飞鸟,唯有一位披蓑戴笠的老翁孤舟垂钓。诗人借此抒发自己遭受迫害被贬的抑郁悲愤之情,写出了人生的荒寒静寂。《江雪》画面十分幽冷,意境十分空旷明净。但诗人柳宗元身处逆境,执着而不孤独,坚定而不妥协,孤愤而又向上,宁静而又超脱,这便是冬天里驱走寒意的一篝火。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唐代祖咏的名作《终南望余雪》,是一首典型的咏雪诗。这首诗是说,终南山北岭景色秀丽,积雪像是浮在云端。初晴的阳光明亮地照在树梢上,可是长安城今夜会更冷了吧?此诗紧扣主题,咏物寄情。清新明朗,朴实俏丽。“阴”“秀”“浮”“明”“霁”几个字,把这首诗给写活了,将冬日雪景明亮亮地呈现出来,真是一首千古佳作。诗文开始铺写终南山明亮的颜色,末句笔锋陡转,裹着浓重的诗意和美感,真实地表达了诗人深邃的思想,更能温暖人心和打动人。

关于雪的古诗词37

一、教师要结合史学知识给学生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讲解清楚明了

关于《沁园春・雪》这首诗词的写作背景,主要是让学生搞清楚红军长征的有关事宜。1931年,在共产国际代表支持下,王明掌握了中共中央领导权,他推行“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方针,使共产党在统治区的革命组织遭受到极为严重的破坏。“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方针特别是军事指导方针上的错误,在中央苏区得以全面推行。1933年10月,调集反动军队,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了规模空前的第五次“围剿”,重点进攻中央苏区。这时的中央苏区军事指导由王明指定的博古、李德负责,由于二人推行“左”倾冒险错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第二年10月,经过一年的时间,红军历经千辛万苦,战胜种种困难,到达陕甘边区的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而这首诗词的写作时间是1936年2月,当时同志在陕西清涧袁家沟正准备亲率红一方面军渡黄河东征,开赴河北抗日前线,也就是说这首诗词写于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以后,这对于这首诗词的写作是有很大影响的,直接影响着诗词的写作内容和渗透于内容中的作者思想感情。

正是由于红军突破重重障碍,摆脱了敌人的“追剿”,有了相对稳定的根据地,作者此时的心境相对以前开阔了许多,对中国革命的前途命运充满信心,所以在这种情境下作者写出的诗词意境是很开阔的,气势雄宏、磅礴、豪迈。诗词上阕所写景物有长城、有黄河、有高原、有大山,这些景物跳跃性大、代表性强,在大雪飘飘和雪后天气放晴的日子里呈现出不同景象,足见意境之开阔、气势之磅礴,给人们展现出北方雪景的一番独特景象。下阕作者笔锋一转,从广阔的时间跨度上写出历史风流人物的神采,上至建立统一帝国的秦始皇、汉武帝以及丰功伟绩的成吉思汗,下至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从朝代看囊括秦汉唐元国民政府将近两多千年的历史时间。

二、对诗词的内容要做全面深刻的阐述讲解

这首诗词分为上下两阕,上阕“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写景,下阕“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抒情。

上阕第一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总领上阕全部内容要点,奠定了上阕的写景基础。长城、黄河、大山、高原这些空间景物都是北方特有景象;这些景象在大雪纷飞和天气放晴的时间范围中更加增添色彩。这是作者从时空的角度对景物的独特把握。从表达手法上看,“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用了巧妙的比喻;“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用了拟人的刻画。时空结合,表达手法多样,尽显北方雪景的独特魅力。同样下阕第一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总领下阕全部内容要点,奠定了下阕的抒情基调。下阕主要是从时间的大跨度上讲述了历史风云人物的丰功伟绩,最后一句直抒胸臆,呈现出作者的自信与乐观。

关于雪的古诗词38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雪》罗隐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终南望余雪》 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对雪》 高骈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歧。

《雪诗》 张孜

长安大雪天, 鸟雀难相觅。

其中豪贵家, 捣椒泥四壁。

到处爇红炉, 周回下罗幂。

暖手调金丝, 蘸甲斟琼液。

醉唱玉尘飞, 困融香汁滴。

岂知饥寒人, 手脚生皴劈。

《大雪》 陆游

大雪江南见未曾,今年方始是严凝。

巧穿帘罅如相觅,重压林梢欲不胜。

毡幄掷卢忘夜睡,金羁立马怯晨兴。

此生自笑功名晚,空想黄河彻底冰。

《江雪》 柳宗元

雪压冬云白絮飞,

万花纷谢一时稀,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独钓寒江雪

《北风行》 李白

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关于雪的古诗词39

高考语文卷,诗歌鉴赏一直是考生应考的难点。其实,它只是一道题。既然是一道题,就有答题模式。纵观2009-20__年的诗歌鉴赏题答题,可以看出有如下几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模式——描绘诗歌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用双音节词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析,2012湖南卷《度破讷沙》(其二)李益,题2、请从意境赏析的角度,赏析全诗。

答案——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又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又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

分析技巧型。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感情的?有何效果?)

表现手法是指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

答题模式——准确指出运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此种手法的体现;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例析,2012浙江卷《未展芭蕉》钱珝和《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元好问,题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第二首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

分析语言特色。这首诗语言有何特色?(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基准是,品味整首诗歌。

答题模式——用一两个双音节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用诗歌中的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炼字型。这一句(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一个字?为什么?(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这种题,一般选中的字词是动词或者形容词。

答题模式——解释该词在句中的意义;展开联想把该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例析,2012四川卷《子规》曹伯启,题1,本诗第二联中的“空”字极富韵味。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空”字既传神地描绘出贪夫倦听却不得不听的矛盾之态,又形象地表达出了贪夫徒然无奈、难以抑制的惆怅之情。

例析,2012安徽《最爱东山晴后雪》杨万里,题2、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的“软”“涌”二字的妙处。

答案——“软”以触觉写视觉,写出白雪映照下的夕阳红光,柔和、细腻,赋予夕阳光芒以形象的触觉,写出了夕阳的无限美好。“涌”运用比拟手法,把白雪覆盖的群山在夕阳之下闪耀光芒,在视觉上产生向自己涌动而来的动态感描绘出来,有化静为动的奇功。

一词领全诗型。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答题基准应该为全诗,或者结构,或者思想感情。

答题模式——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该词在诗中结构上的作用。

例析,2012山东《吴松道中二首》晁补之,题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答案——“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表达了诗人的漂泊、思乡、孤寂之情。六、情感主旨型。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怎样的情趣?)

答题模式——诗歌各句(相关句)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诗歌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诗歌抒写了什么思想感情。

例析,2012福建《望江南》李纲,题2、下阙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下阕表现了诗人对钓翁简朴而自在生活的倾慕之情。

评价题型。这种题,一般都是诗论引入,一语点化巧引导,方向明确。

答题思路——认真审题,深入阅读理解,结合诗歌,评论答题。

答题模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分析:紧扣评论关键词,阐明理由。

比较评价题型。比较阅读两首诗,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思路——通读诗歌,把握两首诗歌的写法以及思想内容,包括作者,背景等。找出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或者修辞手法,或者表现手法,或者思想情感等。点面结合。答案表述要有条理。

分析形象型。诗中第几句(联)描绘了怎样的事物(人物)形象?

答题模式——明确诗歌形象: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分析形象所寄寓的情感。

例析,2012湖北卷《送邹明府游灵武》贾岛,题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做简要分析。

关于雪的古诗词40

1、使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古诗的内容;使学生了解祖国山河的壮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中的5个生字及新词。

3、会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生要边读边想象,在头脑中展现诗句所描绘的情景;并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绝句》所描写的景色。

教学过程: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1、朗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2、自读诗歌,要求学生找出诗歌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黄鹂翠柳

白鹭青天

千秋雪

万里船

3、理解上述词语的意思,逐句诗句的内容。

黄鹂------也叫黄莺,一种益鸟。身体呈黄色,嘴淡红,在春天经常啼唱,声音很好听。

翠柳------翠,就是新绿。翠柳就是指处春时节刚抽出嫩芽的柳枝。

白鹭------一种水鸟,羽毛白色,腿长,能涉水捕食鱼虾。

青天------蔚蓝色的天空。

鸣------鸣叫。

句意: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

一行白鹭飞上了蔚蓝色的天空。

-------指名学生口述诗句内容,教师纠正。

千秋雪-------雪存年久,因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这样相称。千秋就是千年。

万里船------万里指遥远。万里船指从很远的地方来的船。

含------包含。

泊------停泊。

重点理解“含”的意思,并引导学生体会画面的意境。

句意:从窗口可以看见西岭长年不化的积雪,

门外停泊着从遥远的东吴来的船只。

-------指名学生口述诗句内容,教师纠正。

4、理解诗句的意思时同时用简笔画的形式加以表现,使学生有更直观的了解和体会。

5、川联诗句内容,要求学生独立说出译文。

6、结合图画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近景-------两个黄鹂鸣翠柳,

远景-------一行白鹭上青天。数量

远景-------窗含西岭千秋雪,色彩

近景-------门泊东吴万里船。

7、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知道朗读,背诵。

8、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人

(2)解诗题

(3)明诗意

(4)悟诗情

9、“知诗人”--------唐朝诗人杜甫。

10、“解诗题”--------绝句: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补充介绍诗人的写作背景。进一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境。

11、学生自由为作者加诗题。

进一步体会“绝句”为题的好处,体会诗人创作时的激情。

关于雪的古诗词41

一、《采薇》中“雨雪霏霏”中“雨”字的读音

教材第一单元第一课选用了《诗经・小雅・采薇》,最后一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后人誉为《诗经》中最好的句子,并在课文后的导读和练习题中被反复提及,可见这四句诗的重要性。在注释中,“雨”字被注解为:yù,动词,下雨。笔者认为,这里“雨”字当动词讲是不妥的。

确实,在古汉语中,“雨”可以在很多情况下被活用为动词,比如:“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楚辞・山鬼》)“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汉乐府《上邪》)但是,这是名词作动词的特殊用法,并不能由此说明,“雨”字在任何情况都可以解释为“下雨”,我们得根据上下文和诗意来具体分析。“昔我往矣”这四句诗之所以能传诵千古而不衰,即在于它的结构对仗工整。根据对仗句的规律,句中相对应的词语词性应该是一致的,那么,“雨雪”和“杨柳”是对仗的。“杨柳”是由两个名词性词素“杨”、“柳”组合的,自然,“雨雪”也应该是由两个名词性词素“雨”和“雪”组成的,因而,“雨”在此应当是名词而不是动词,其读音应该读为上声yǔ,而不是去声yù,否则,全句就失去了对仗。

而且“雨雪霏霏”的释义也不应为“大雪纷飞”,而应该是“既下雨,又下雪。”因为“霏霏”一词既可以形容大雪纷飞的样子,也可以形容大雨纷繁的样子,比如《岳阳楼记》中的“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所以,此处“霏霏”一词形容可以同时“雨”和“雪”。而且,“雨加雪”的天气是常有的,况且雨雪纷飞不是更形象地表现出凄凉萧索的景象吗?没有必要理解为动宾结构的名词,因为上句的“杨柳”无论如何不是一个动宾结构的名词。“杨柳”在这里是同义连用。“杨”指的就是“柳” ,我国最早的训诂学词典《尔雅》的《释木》篇中就这样解释“杨”字:“杨,蒲柳。”[1]又如《战国策》原文是:“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2]这个典故被世人概括为成语“百步穿杨”;杜甫曾用杨柳来形容少女的纤腰:“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绝句漫兴九首》)。很明显,这里的杨柳是柳树,因为植物学意义上的杨树高大挺拔,是不会怜似“弱袅袅”的“十五女儿腰”的。同理,这“杨柳依依”中的杨柳就是专指“柳”而不是现在说的“杨树”。“杨”就是“柳”,同义反复连用。

综上所述,“雨”应读三声,且不是偏义复词,“杨柳”可以解释为“蒲柳”;与此相对应“雨雪”应理解为“雨加雪”。

二、《山鬼》一诗的分段

众所周知,古诗大多是不分段的。对于古诗分段,笔者的意见是,对于长篇古诗,能不分段则尽量不分,如有分段的必要,则要参考两个标准,一看诗意,二看韵脚。《诗经》重章叠句,自然成段,比较好分,《楚辞》则没有这个特点,各家分段大有不同。教材第一单元第二课(第8页)选了屈原名作《九歌》中的《山鬼》一诗,并分作四段。教材上把“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两句分在第三段,“君思我兮然疑作”一句分在第四段,窃以为不妥。

《山鬼》作于两千三百多年前,且诗风朦胧,对于主角山鬼是男是女,此歌为对唱抑或独唱,各家注解大不相同,所以很难从诗意入手。那么只能考察音韵。虽然楚辞音韵与现代汉语语音差别很大,但并非毫无头绪可寻。从顾炎武到段玉裁、再到黄侃,诸位学者都在先秦音韵方面作了许多工作,王力先生在综合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把先秦音韵分为三十部,已经成为研究先秦诗文音韵的圭臬。这有助于我们考察《山鬼》一诗的押韵。

纵观全诗,《山鬼》不像《诗经》那样隔句押韵,而基本上是挨句押韵,时有换韵。如“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阿、萝两字押歌部);又如“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笑、窕两字押宵部)[3]那么,F在的问题是,考察“若”、“柏”、“作”三个字的读音是否相近,如是,则不可分在两段。

“若”现代汉语读作“ruò”,“作”现代汉语读作“zuò”,“柏”字则有三种读音bǎi、bó、bò。一般来说,现代汉语“松柏”一词中,“柏”字读作bǎi,bó用在德国城市“柏林”的读音上,而bò则专用在“黄柏”这个词上。然而古音是怎么读的呢?我们来查编于1948年的《上古音韵表稿》,“若、柏、作”三字收入“鱼部”,[4]而编于1980年的《新编上古音韵表》则从“鱼部”分出“铎部”,“若、柏、作”三字都收入其中。[5]在唐人作律诗使用的《平水韵》中“若”、“作”字收在“入声十药”部,“柏”字收在紧挨着的“入声十一陌”部,“药陌”通押,可为旁证。成书于北宋的《广韵》,“柏”字在《广韵》中,只有一个读音即“博陌切”,韵母为ò。 而元代韵书《中原音韵》中,“柏”字作“帮母 皆来韵”,即bǎi。也就说明,bǎi这个读音的出现最早不会早于宋元时期。而我们知道,由于民族融合,宋元时期是汉语音韵变化颇大的时代。

综上所述,“若”、“柏”、“作”三个字在上古汉语中,属于同一韵部。而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第二册)所录的《山鬼》一诗中,这三句也在同一段落,且注明“押铎部”,[6]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也如是。

从诗意上来讲,久等恋人不来的山鬼焦虑不安,用“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来表达自己对爱情的坚贞,接下来产生“君思我兮然疑作”的怀疑也是自然而然的。且这一句与下文“雷填填兮雨冥冥……思公子兮徒离忧。”等四句环境描写也不相连,不应划为一段。

三、《长恨歌》一诗的分段

同样的问题,出在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的分段上。目前学术界比较统一的观点是,此诗可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讲现实,即历史上李隆基与杨玉环的传奇之恋,下部分讲幻想,白易居虚构出一个“天上人间会相见”的结局。教材把上半部分为三段:从“汉皇重色思倾国”到“尽日君王看不足”为第一段,“渔阳鼙鼓动地来”到“不见玉颜空死处”为第二段,“君臣相顾尽沾衣”到“魂魄不曾来入梦”为第三段(第24页)。这种分法,既拆散了韵部,又没有顾及诗意。

唐人写律诗绝句这样的近体诗,都有严格的韵律,宋人刘渊根据唐人的用韵,编成《平水韵》一书,可为参考。《长恨歌》属于长篇歌行体,是古体诗的一种。唐人写古体诗,虽不像写律诗绝句那样严格按照《平水韵》来写,但由于近体诗强大的影响力,唐人写起古风来,难免受其影响,既可以参考《平水韵》,也可以邻韵合用,称为“通韵”。[7]查《平水韵》可知,“缓歌慢舞凝丝竹”的“竹”字属于入声一屋部,“尽日君王看不足”的“足”字,和“惊破霓裳羽衣曲”的“曲”字,属于入声二沃部,屋沃通韵。[8]

从诗意上来看,诗人以音乐写战乱,别出心裁:正当李杨二人沉醉在缓歌慢舞之中,一阵紧急的鼙鼓声传来,打破了霓裳羽衣曲美妙的节奏,不落俗套,也显示出乐极生悲的批判主题。

四、《摸鱼儿・雁丘辞》的注释

教材第一单元还选了金代诗词大家元好问的《摸鱼儿・雁丘辞》,这是一首千古传颂的爱情绝唱。上片有一句“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教材上注释为:“痴儿女:元好问另有《迈陂塘》(即摸鱼儿)词,其叙曰:‘泰和中,大名民家小儿女,有以私情不如意赴水者’。‘痴儿女’似指此。”(第37页)

按教材上所注,这里的“痴儿女”即元好问的另一首《摸鱼儿・问莲根》中的主角,即泰和年间,大名府一双殉情的小儿女,死后化为并蒂莲。两首不同的词,互为解释,真的如此吗?

虽然后世许多人把《雁丘辞》的前两句误传为“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然而我们都知道该词所歌颂的乃是一对殉情的大雁,怎么会突然扯到一对小儿女呢?这岂不是创作的大忌――跑题吗?况且词前小序中说明,《雁丘辞》写于并州,《问莲根》写于大名府,二者非一时一地之作,决不可能混同。

“就中”是什么意思呢?《辞源》上解释为“其中”,并举李白的诗句“海内贤豪青云客,就中与君心莫逆。”白居易的诗句“自入秋来风景好,就中最好是今朝”,都是“其中”的意思,可以为例证。“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的意思就是这对大雁经历过相聚的欢乐,承受过离别的苦痛,其中的悲欢离合跟人间痴男怨女是一样的。这样理解,方能体会作者以雁写情的深意。目前,常见的选本也都如是解释,包括较权威的由林从龙、侯孝琼、田培杰注的《遗山诗词注析》。

五、《谏逐客书》的分段

秦代政治家李斯的《谏逐客书》开门见山提出论点,中间论证,煞尾总结,凤头猪肚豹尾,观点鲜明,气势磅礴,可称得上学习议论文写作的标准范式。因此,对于该文的分段不可不慎。

教材把本文分为六段。“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为第一段,本段提出总论点:即逐客是错误的。“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而秦无强大之名也”为第二段,本段列举大量历史论据,证明客为秦有功。“今陛下致昆山之玉……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为第三段,“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为第四段。(第110页)大概编者认为“夫”字是发语词,要发议论了,应该重起一段。然而从“今陛下致昆山之玉”到“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讲的是同一思想,即秦王嬴政对待色乐珠玉的态度是“快意当前、适观而已”,而对待人才是“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即重物轻人,由此警告秦王这不是统一天下的办法。“今陛下致昆山之玉……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讲的是色、珠、玉,“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退弹筝而取《昭》、《虞》”讲的是乐。作者李斯把色、贰⒅椤⒂窠踩了,才问一句“若是者何也?”答案就是秦王对待物和人采取了双重标准,由此得出“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的结论。这两段万万不可分开。“夫”这个发语词,不过表示要继续发议论罢了。而课后的导读部分,依然把全文分为五段。这就是编者不小心的地方了。其他选本也基本都分作五段。

结语

《大学语文》这门课肩负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学生写作水平、训练学生口语表达技巧、传承中国文化的重任。因此,无论是教材的编者还是教师,都应该慎之又慎,不但要有良好的文学鉴赏水平,还要有古音韵学、训诂学、诗律学的知识,才能更好地从事教学工作。谨以几点浅见,与孙昕光教授商榷。

参考文献:

[1]李学勤.十三经注疏 尔雅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何建章.战国策注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0.

[3]王力.诗经韵读 楚辞韵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4]董同.上古音韵表稿[M].南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十九本,1948.

[5]周法高.新编上古音韵表[M].上海:中华书局,1980.

[6]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M].上海:中华书局,1999.

关于雪的古诗词42

原文:

莫怪虹无影,如今小雪时。

阴阳依上下,寒暑喜分离。

满月光天汉,长风响树枝。

横琴对渌醑,犹自敛愁眉。

译文:都已经到了小雪时节,彩虹应该不会再出现。天气渐冷,温暖的气息逐渐离去。月光洒满天际,冷风吹动树枝。在这样的节气中,纵使弹琴饮酒,都不能释怀我心中的烦闷。

2、《小雪后书事》唐代:陆龟蒙

原文:

时候频过小雪天,江南寒色未曾偏。

枫汀尚忆逢人别,麦陇唯应欠稚眠。

更拟结茅临水次,偶因行药到村前。

邻翁意绪相安慰,多说明年是稔年。

译文:一年一岁的小雪节气又到了,江南景色都一般无二。江南小雪之后,景色与秋天所差不多,江上丹枫,田间麦陇都还依旧。看着这美好的景象,我不禁想着在水边结一间茅屋,像魏晋名士那样,在服食药物之后为散发药性而来到村边。听到村中老翁们在感叹,瑞雪过后,明年一定是个丰年啊!

3、《次韵张秘校喜雪三首》宋·黄庭坚

原文:

满城楼观玉阑干,小雪晴时不共寒。

润到竹根肥腊笋,暖开蔬甲助春盘。

眼前多事观游少,胸次无忧酒量宽。

闻说压沙梨己动,会须鞭马蹋泥看。

关于雪的古诗词43

一、通过环境描写来反映人物的性格和志趣

比如岑参的《高冠谷口招郑鄂》:“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涧花然暮雨,潭树暖春云。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氛氲。”这首诗除了标题告诉我们作者要去拜访郑鄂之外,诗句中只字未提到郑鄂,也没有相应的背景材料,如果要赏析人物形象,我们就只能通过主人公所处的环境入手了。

作者到谷口来拜访主人,只见书斋而不见人。作者不说空屋却说空斋,可见他的朋友是一个志趣高雅的读书人。颈联和颔联直接写主人所居住的周边环境:暮雨中的涧花开得很红火,像烈火燃烧似的;春云笼罩、拥抱着潭边树木,为它们送去温暖,多么富有人情味儿。绘形绘色、精练传神地描写了朋友居住之地的环境优美、高雅、温馨而富有生机。此处人迹罕至,鹿群常来,何其幽静;与鹿为友,何其高雅;白云缭绕,和衣而睡,何其飘逸。畅神,怡情悦性,物我统一,这是神仙居住的地方,过的也是神仙般的日子。

通过对“谷口”、“涧花”、“暮雨”、“潭树”、“春云”、“檐峰”、“鹿群”、“山霭”等景物的描写,可以看出郑鄂居住地虽然偏僻幽深,却环境优美、温馨而富有生机、高雅,虽对人物描写不着一字,但一个悠闲自在、远离尘嚣、志趣高雅的人物形象已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这一形象的展现,就是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的。

二、通过环境描写来反映人物的处境和心情

环境描写有烘托气氛的作用,诗人通过对环境的描写来反映人物的心情。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环境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而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环境画面是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则内在形象情感就是低沉伤感的。

比如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一)》:“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画面充满生机,给人带来温暖,带来希望。再结合当时的背景: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由此可知,他写这首诗是要表现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关于冬天的古诗词

1、《初冬旅游》

唐·王建

远投人宿趁房迟,僮仆伤寒马亦饥。

为客悠悠十月尽,庄头栽竹已过时。

2、《终南望余雪》

唐·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3、《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4、《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5、《问刘十九》

唐·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6、《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7、《冬至夜怀湘灵》

唐·白居易

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

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

8、《子夜冬歌》

唐·崔国辅

寂寥抱冬心,裁罗又褧褧。

夜久频挑灯,霜寒剪刀冷。

9、《塞下曲》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10、《冬夕》

唐·岑参

浩汗霜风刮天地,温泉火井无生意。

泽国龙蛇冻不伸,南山瘦柏消残翠。

11、《初冬夜饮》

唐·杜牧

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干?

12、《冬夜送人》

唐·贾岛

平明走马上村桥,花落梅溪雪未消。

日短天寒愁送客,楚山无限路迢迢。

13、《穷冬曲江闲步》

唐·裴夷直

雪尽南坡雁北飞,草根春意胜春晖。

曲江永日无人到,独绕寒池又独归。

14、《冬郊行望》

唐·王勃

桂密岩花白,梨疏树叶红。

江皋寒望尽,归念断征篷。

15、《初冬偶作》

唐·皮日休

豹皮茵下百余钱,刘堕闲沽尽醉眠。

酒病校来无一事,鹤亡松老似经年。

16、《冬柳》

唐·陆龟蒙

柳汀斜对野人窗,零落衰条傍晓江。

正是霜风飘断处,寒鸥惊起一双双。

17、《初秋到慈州冬首换绛牧》

唐·唐彦谦

秋杪方攀玉树枝,隔年无计待春晖。

自嫌暂作仙城守,不逐莺来共燕飞。

18、《冬夜即事》

唐·吕温

百忧攒心起复卧,夜长耿耿不可过。

风吹雪片似花落,月照冰文如镜破。

19、《冬日观早朝》

唐·施肩吾

紫烟捧日炉香动,万马千车踏新冻。

绣衣年少朝欲归,美人犹在青楼梦。

20、《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关于元旦的古诗词

随着新年钟声的敲起,

鞭炮声响,

家家户户合家欢 ,

齐聚一起享安康!

我虔诚地希望,

在新的一年里,

家庭幸福 ,

心想事成 !

除旧迎新,

我们应当——

把过去一年里不愉快的事忘掉,

就让它成为历史 。

面对新的一年 ,

我们必须 ——

脚踏实地!

戒骄戒躁 !

为自己的理想努力拼搏,

创造新的辉煌 !

坚信:____

只要付出了,

就必定有收获 !

新年到,

就请你我,

许下第一个愿望,

在以后的日子里,

坚贞不瑜地为之奋斗!

一千零一个愿望,

愿我们在新一年的天空中,

自由翱翔!!

关于新年的古诗词

《除夜》【南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拜年》【明】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已酉新正》【明】叶颙天

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癸已除夕偶成》【清】黄景仁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凤城新年辞【清】查慎

行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关于春节的古诗词

拜年

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

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

世情嫌简不嫌虚。

守岁

杜甫

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

盍簪喧枥马,列炬散林鸦。

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

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

已酉元旦

陆游

夜雨解残雪,

朝阳开积阴。

桃符呵笔写,

椒酒过花斜。

浣溪沙·辛未元夕再和

冯幵

广陌娇云转夕阴。梦回清恨压孤衾。小明帘户峭寒侵。

火树阑珊花外市,酒杯恼乱病中心。暗尘笼夜月沈沈。

描写梅花的古诗词

古人写诗善于描写景物。在现实生活中,景物本是没有感情的,但在诗词作品中,作者笔下的景,能通人意晓人情,它们不再是一种纯粹的、孤立的自然之景或社会之景,而是作者情感的触发物,是一种融入了作者情感的意象、意境。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共28个字,却用18个字写了九种景物,九种景物浑然一体,构成一幅形象生动而萧条冷落的深秋晚景图,从而表现了异乡游子的羁旅之思、凄苦之情。作者运用传统的借景抒情的写法,把抽象的、难以表达的天涯游子的悲,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感人。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情因景显,景因情生”。即是此理。

二、借景喻理

宋代常有一些哲理小诗,通过常见的景物或事物的描写来说明一个深刻的哲理,使人耳目一新。如杨万里的《过松原晨炊漆公店》是其中的代表作。诗人借助登山、下山过程中的景物描写,道出山区行路的感受,悟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崇山峻岭总是一座连一座,一峰连一峰,一山放过你,前面还有一山拦。这暗喻人们在工作、学习中,困难、阻碍总是一个接一个,一重接一重。因此不要因一时的成功而沾沾自喜,掉以轻心,应该充分估计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阻碍,振作精神,勇往直前。

三、借物言志

古典诗词中有大量的咏物之作,这类作品大多是借事物的某一特征、品质来寄托诗人的志向、品格和生活态度等。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这既是一首咏梅诗,也是一首咏怀之作。作者借歌咏梅花遭受摧残、践踏,依然坚守情操不变志节的孤傲高洁的情怀,来抒发自己的怀抱,表现自己的情操,梅的境遇、性格、情操,正是作者的自我写照。梅被人格化了,梅与人合而为一,融作一体,生动地描绘出失意英雄的孤傲高洁的形象。

下载全文 收藏